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7 08:18: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

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分)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每空2分)

(1)把 (  )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4分)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5分)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5分)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阅读训练】三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2、 ①把(  ) ②不胜(  ) ③何似(  ) ④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4、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5、“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

6、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7、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8、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

1.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 A

4.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B

6、A

7、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二、

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 C

7.答: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

1、(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2、拿着 受不住 哪里赶得上 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7、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第2篇: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

D.“推手”两句,写弹者奏罢,听者难以安适,已情到深处而“无泪”。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13.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6分)

11.(3分)A[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声比作私语(或从琵琶弹奏声中听出私语况味);另,“天将亮时”的解说亦不合语意。]

12.(3分)C(“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理解失当。)

13. 【评分参考:本题6分,确认相似手法,2分;分别从两首作品中举例,2分;合并分析手法作用2分,其中作用1分,效果1分。除下面示例外,有其他合理认识并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①比喻(2分)。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1分,举出一例即可)。 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1分),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1分)。

②烘托(2分)。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 (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1分),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1分)。

③对比(2分)。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1分),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1分)。

第3篇: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

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推荐8篇)由网友 “长安”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

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导语: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诶往往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水调歌头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

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一: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中秋》阅读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 (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水调歌头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