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夏收随想散文
夏收随想散文
眼看就要到六月份,芒种一过,在关中平原,自东向西,田野一片金黄,天空中不时传来“算黄算割”鸟的阵阵叫声,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来临了。
童年记忆夏收中,“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穗翻金浪,社员们排成行,手拿镰刀收割忙。”、“算黄算割,老婆缠脚”、“麦黄谷黄,绣女下床”,时令到了,庄稼人不分男女、老少,谁也不能闲着,于是城里工作单边户纷纷回家收麦,读书的学生也放“忙假”(夏收假),成群结队外省“麦客”一泼接一泼涌入关中,“割麦、拉运、堆垛、碾场、扬场、晒麦、归仓、卖粮”,构成一幅幅壮丽的麦收赶场图,麦收的过程无不应证那句古老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今收割机、电动车、汽车、手机,取代了人工作业,一人在地头,一亩地半小时完毕,麦收已不是体力活。过去我曾在《“算黄算割”的困惑》文中对夏收作了描述,这里不必赘述。
而我要说的是随夏天一起到来的另一种夏收。中考、高考这个牵动亿万家庭的大事也发生在夏天,莘莘学子经过几年的苦读,盼望有一个好的夏收,进重点大学、上重点高中。小考也不例外,虽然国家多次引导,但多少家庭不是从幼儿园抓起?也有从胎教抓起,不然网上朋友计算二胎指标深思熟虑,精打细算。
浪漫于大学象牙塔的'高才生,到这个夏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是读研出国、还是走向社会,到了选择的时候。
夏天还是收获爱的季节,经过相识、相知、相恋,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少人娶妻嫁女,完成父母辈的人生期望,也热了市场低迷下的酒店餐饮。
跟夏天一起成熟的瓜果飘香于城乡市场,桃甜、杏黄、李子酸,樱桃卖红了半边天,甜瓜、西瓜也到了夏收的季节,现在市场流转加快、大棚温室育菜的推广,蔬菜瓜果已分不清季节。
夏天到了,夏收到了,跟夏收一样,忙忙碌碌的我们又在收获什么呢?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第2篇:端午节随想散文
端午节随想散文
端午小假期,原打算借此休息之日回家一趟,看看已经半年未曾谋面的父母亲。给家里二老带点夏天的水果,陪父母亲过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最后,抑或是自己原本就不想回去,抑或是这本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终究还是未回去。
父亲也许早知道我放了端午小假,也许早知道我不会回去。放假那天,晚上十点多就给我打过了电话。电话里也没说多长时间,简单的聊了几句家常,就匆匆的挂了电话。
在我的记忆里,真正意义上的长时间离开家,是我上大学以后。十二岁那年,上了初中开始在镇里住校。但是那个时候每星期还能回一次,尽管住的时间很短就是一晚上,到了节日就更不用说了。
高中去了县城,虽然每星期不再常回家了,但是每逢大小节日,肯定回家。那时候回家的原因很简单,学校放假,没地方住,没地方可去,想回家。
上了大学,无论是平时抑或是大小节日,几乎就没再回过家。工作以后,初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回去,其他节日基本没再回去。
但是无论回不回去,每隔一星期或两星期以及一些节日肯定给家里打电话。可惜的是每次和父母亲通话时间并不长。有时候我也很奇怪,我也不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但为什么和父母亲通电话,电话里头的我就像一个亲情白痴,甚至有时候还秃嘴笨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有一次,我问妹妹:“你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能和父母亲说多长时间“。
她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
我常常在想,难道是我心里不挂念他们,不关心他们吗?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平时,还是一些小的节假日。虽然我不回去和他们一起过节。但我心理在念着、想着他们,脑海里飘着小到父母亲一个慈祥的眼神、一颦一笑;大到大爱无疆、无法言表!
最后,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与借口:“男与女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
我企图通过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与借口,以慰藉我自己的内心深处,让我少几分愧疚之感。
昨天,在电话里,我也没问父亲端午节怎么过?因为我知道,虽然这个节日在城里也许很重要,在北方包粽子、吃粽子,穿花线绳,在南方地区划龙舟,甚至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活动以示纪念屈原、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
但是,对于家里来说,端午这个季节,是家里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忙着种胡麻、莜麦------。
在父母亲心理,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农村人心理。把地在合适的季节种进去远远胜过一切重要的节日。
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忙耕种,看着天气阴了又晴了,偶尔飘过几滴雨点,但最后大风来临,把满天黑云无奈地吹走。
父亲就会喃喃自语这句话:“人误田一时,地误人一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田吃田”。自然环境有时候就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几代人的命运------
家乡既没山、也没水,只要旱田。
没办法,只能依靠旱田。哪怕最后颗粒无收,也要把地在合适的季节种进去。种进去还有收的希望,如果误了季节种不进去,那就意味着今年颗粒无收。
在电话里:“我说今年年限可能不太好,少种点吧”!
父亲笑嘻嘻的.说着:“庄户人种地,年限好差都的往里种。靠天种地和一样------。”
我听后心理有几许酸酸的瑟痛,但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所幸,好雨知时节,在六月初这个重要的种地季节,家乡迎来了几场夏雨的洗礼。
端午节,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吃过粽子。我依稀记得,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没几家包粽子、更就谈不上吃粽子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吃粽子。我也没问过母亲为什么?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大二,宿舍的一个好兄弟从家里给带来的。在没吃粽子以前,我都不知道粽叶是从哪里来的?以为粽子里包的白色的米是大米,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粳米,不是大米。
后来,我自我推断,家里、家乡不吃粽子,可能是因为条件差,买不到粽叶和粳米吧!
无论是对与错,姑且就这样认为吧!
所以到现在,每当过端午节,看到城里大街小巷卖粽子的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情感。
虽然端午节这天,家乡、家里不包粽子。但是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家家户户都去参与,去田野拨艾叶。
记忆中的这天,当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父亲便早早地骑上家里的红旗自行车咯吱咯吱地去野外拔艾叶、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母亲早把艾叶放在了热乎乎的洗脸水里,并督促我们姊妹三人说:“今天一定要艾叶洗脸,洗了以后一年四季蚊子就不会叮咬了。”
而我则毫不怀疑地则用艾叶一遍又一遍地洗着脸,直到家里的弟弟、妹妹把我推开,我才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满是艾叶清香味道的洗脸盆。
当我走出家门,不知道父亲几时早已经把剩余的艾叶编成了类似清朝人留的大辫子的形状,高高地挂在了窗户上、门头上。嫩绿嫩绿地,院子里顿时多了几分艾叶的香气。
据说,艾叶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可入药------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到了八九月份,家里蚊子多的时候,我常常用父亲端午节编的艾叶点燃去熏蚊子,真的很管用。
这时,家里弥漫着清香的艾叶味,蚊子一下销声匿迹,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想。第二天醒来一看,艾叶燃烧过的地方,蚊子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大头的、中等的、小一点的------
端午这天,一大早,父母亲安顿完我们洗脸之后,为了赶时节,生怕误了时节被时节所误,就急急忙忙地去田地里种地去了。
走的时候常会安顿我:“中午咱们吃炒鸡蛋、油炸糕。你便给在家里自己瞎折腾,什么也做不了”。
不到中午,父母就回来了,比平时整整早一个小时。
母亲两手捧一个当年她做嫁妆留下来的黑色大面盆,黑色的面盆金光闪闪,把脸贴上去还可以映照出自己的面容。
母亲开始和糕面。
母亲和的糕面,我至今都记得糕面疙瘩的样子,疙瘩不大不小,个头大小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然后就把糕面疙瘩放了笼布上,父亲则从外面挎着一筐罗柴火巴塔巴塔拉着风箱开始烧火,一会儿热气咕咚咕咚顺着锅盖缝冒了出来,之后便是沁入心脾的糕味,那种味道不知道曾让我留了多少口水。
踩糕、烧油、炸糕------
一会儿黄灿灿的炸起脆泡的油炸糕就放在了炕上。也不知道是几时,糕盆子左右还放两大盘炒鸡蛋------
记忆中的端午节就是这样一年一年过来的。
刚才打了电话,父母亲依然在端午节忙碌着,依然是油炸糕炒鸡蛋。
电话那头的父亲还说:“还买了一只熏鸡、割了点猪肉,我和你妈也够吃了”。
“你在那边吃什么了”?
我轻轻地回答道:“和几个同学一起吃的------”。
2013年端午节
第3篇:岁月随想散文
岁月随想散文
年轻的时候,幸福是热烈的追求。
前行的路上我们会贪恋上某种陌生,陌生的路途,陌生的景致,陌生的人群......
人生,是如此漫长。从芳草萋萋走进荒芜,再由荒芜渡向芳草萋萋,这期间经历的触动感怀岂止是一个轮回那么简单。遇见重逢,忘记想念,那些沉淀的伤痛,往往会成为一个时期的导航,引导你我不扭曲,充满希望的去挽留!
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当翠绿枝桠在清晨托起冉冉红日,溪水潺潺追逐渐逝黄昏,我断定,幸福并没有确切定义,更没有概念模式。
幸福是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却弥足珍贵。当一丝无暇,一缕纯净缓缓在体内升腾,伴着笑声伴着泪水,所有一切生长着无垠的繁茂,我才知道,这才是永生!
世间不存在永生,它住在我心里。
大树用年轮记录成长足迹,我用文字证说明生命历程。旅途中那些闪烁的华彩,幸之不幸在若干年之后都将成为
第4篇:花之随想散文
花之随想散文
一连几天的小雨把我闷在家里。百般无聊,只好望着窗外。蓦地,一缕清香袭来,轻轻钻入鼻翼,沁入心脾。我寻香望去,两盆金达莱花开得正艳。粉红色的花朵布满枝头。它们是那么艳丽,那么嫩美,光彩夺目。小巧的花瓣紧紧的簇成一团,粉红的花瓣上带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儿。这争奇斗艳的.小花就像一只只蝴蝶收翅小憩,又如少女在翩翩起舞,更似诗人在低头沉吟……娇嫩的花朵在绿油油的叶片的衬托下,显得更妩媚了。
“爸爸,这花怎么这样漂亮啊?”不知什么时候,女儿也挤到我的身边赏花。我轻拥女儿入怀,说:“那是因为它有阳光的呵护,雨露的滋润啊!”“可阳光和雨露怎么变成花了呢?”女儿打破沙锅问到底。“因为有绿叶和根啊!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根部又能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有了他们的帮助,花朵才更加鲜艳。”
女儿心满意足的玩去了
第5篇:嘉峪关随想散文
嘉峪关随想散文
来到嘉峪关,这里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但其作为“天下第一雄关”的气派,我还是领略到了。
从讲解员口中得知,嘉峪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因位于嘉峪山西麓,故名嘉峪关。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描述。山海关我曾经去过,八达岭长城我也登过,这次有幸来到地处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总算圆了心中的梦。
我好奇地问,明朝修筑嘉峪关的目的是什么?讲解员说嘉峪关的作用有二:一是防御,防止关外少数民族入侵;二是稽查,对入关朝贡和商贸互市人员进行检查等。我不解地问,在明朝,难道嘉峪关之外的地方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吗?朋友回答说,可能不是吧。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中国的两个时代,并对两个时代的情况进行对比。前一个时代是汉唐,后一个时代是明清。
就战略而言,汉唐采取的是主动进攻,明
第6篇:冬夜随想散文
冬夜随想散文
初冬的夜晚寒气逼人,雾气早早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听着高跟鞋踩在马路上发出“噔噔噔”的响声,因小区的安静而显得格外的清脆。这条回家的路也因路灯微弱灯光的照射显得悠远而漫长,形影单只的我显得凄清而孤独。回到家里,抖落一身的`疲倦,感到温暖而又舒适。辛苦的一天结束了,又开始期待明天的清晨。
人生是个艰辛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人生路上艰苦跋涉者,而我是一个匍匐前进的人。
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做一个简单知足的小女人。不为衣食而忧,不贪图物质名利,安安静静的守着自己的小家,过着本本分分的小日子。有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下班后,为家人准备好一天丰盛的饮食。不断地变换花样,学着做各种佳肴。休息时,静享闲暇时光,唱歌,健身,逛街。偶尔,写写小文章。闲暇时,一家人出去旅游,享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