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网友来稿)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全朝庆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并且从低段到高段,对每单元和每篇古文的字、词训练作了严格的规定,将字、词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的量化了。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仅仅依照课文的注释,或者单凭类似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则是很难胜任的。因为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常常要超出课文里的内容,教学生懂得所以然,自己首先要懂得之所以然。再说,在课文中的随文释义的注解,多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而不是那样解释的道理,好像是一地的散沙,不仅要一颗颗地拾起来,还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以综合、归纳、提高和研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现在,笔者就从五个方面,从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中筛选出若干例证,加以说明。
第一, 课文中的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推敲起来总觉得有些勉强,这时,
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的词语的确切意义。
例一:《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注释说: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臧、否、善、恶,这里是动词。”⑴“臧否”,解作“评论(人物)好坏”,初看似乎可通。因为“臧否”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品评优劣的意思。可是训诂讲究“为传注”,虽是同一个词语,可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指归,不可强以一律。综观《出师表》这几句话,是诸葛亮劝刘禅对内外之臣要执法如一,而“论其刑赏”,要出于公正,实在没有“评论(人物)好坏”的意思。“陟罚臧否”,是说对“为忠善者”要奖,对“作奸犯科者”要惩。“臧”、“陟”义同,犹说奖赏;“否”、“罚”义同,犹说惩恶。所以,“臧否”,这里是指“奖惩”而已。
例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⑵“这条解释不准确。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书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作官府的。再者, 宋濂所说的“太学”,也是当时朝廷的最高学府,而“有廪稍之供”只能是指朝廷,而非官府。故从具体语境上考虑,“县官”应解释为“朝廷”。后来,1993年版的部颁高中《语文》第四册,将此注释改为“这里指朝廷”,是正确的。
第二,课文中某些注释常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这说明注释者也不能抉择,故列而并陈之,需要语文教师自己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则能帮助我们在众说纷纭中作出正确选择。
例三:《鸿门宴》:“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注释说:“与之同命,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⑶或取前一说,“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⑷或注释说:“之,指项庄。”⑸比较三种说法,汪维辉先生认为当以“一说”为胜。因为“同命”本义是“同生死,共命运”。古书里并没有表示“拼命”的意思,而是指一块死、共同死在一起的意思。⑹其说可信。“同命”,表示一块死,古书里确有其证。如,《淮南子俶真训》:“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高诱注:“勇怯同命,无遗脱也。”《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密书请降”,裴松之注引《典略》说:“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冯)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横暴,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皆其例。樊哙意在保护沛公,“与之同命”之“之”,当指刘邦,是说与刘邦一块死。
第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词语虽然貌似普通,其实意义相当特殊,本当加以注释,可是偏偏未注,留给语文教师自己去思考解决。如能发挥训诂学的职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文在注释方面的疏略。
例四:《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⑺句中“与”字课本未注,可能当作连词“与”字解释了。实非。考《楚辞七谏初放》“举世皆然兮”,王逸注:“举,与也。言举当世之人皆行佞伪,不何所告我忠信之情也?”这句诗实是《涉江》的翻版,王逸“举”训“与”,也可说明“与前世”同“举前世”,而“举”有都、全部的意思。“举前世”,是说整个前世。又,洪兴祖《补注》:“举,一作与。”洪氏所见或本有“与”作“举”者。“与”、“举”古书实通用。《汉书高帝纪》“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说万民都甚苦。“与”即“举”,皆其证。所以,这里应该作注:“与,通举,全、都的意思。”
例五:《齐桓晋文之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⑻《〈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⑼这二句中的“爱”字课本都没有注释,就很容易误解为“喜爱”的意思。如果用“喜爱”的意思去解释,显然讲不通。爱,除“喜爱”义外,古书还可以表示“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众缔交,相与为一。”课文注释说:“不爱,不吝啬。”其说甚是。然则注书何以顾此而失彼?所以,上一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应补注:“爱,舍不得。爱身,舍不得自己。”
第四,课文注释非出自一人之手,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于其中的差错,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以讹传讹。为此那就应该加强训诂学方面的修养,对课文中出现注释之误必须时时加以订正。
例六:《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注释说:“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⑽这条注释未妥,不符合司马迁的本意。上官大夫再坏,似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与”,是说答应、同意。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到后欲更改它,屈原不同意。又,《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⑾“夺”也是改的意思。
第五,语文教师对出现于古文中的字形普通而意义特殊的词语,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而要明其之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这就更需要加强训诂学的学习了。
例七;《屈原列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注释说:“温蠖,尘垢。”⑿这条注释是正确的。可是,“温蠖”为什么会有“尘垢”意思呢?从其字体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汤炳正先生运用“以声音通训诂”方法,说“温”即“混”、“溷”;“蠖”即“污”。“温蠖”即“混污”,音同义通。后来汤氏从一九八四年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中找到了直书“尺蠖”为“尺污”,“蠖”、“污”通借的铁证,“温蠖”之所以释“尘垢”的问题就圆满解决了⒀。
今后,高中语文课古文教学的任务,恐怕要有所加重。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看,古文篇目就增加了不少。这些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学习训诂学知识,应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己业务修养的重要一环。
注:
(1)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0年版,页283。
(2)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7年版,页411。
(3) 高中《语文》第二册1984年版,页230。
(4) 高中《语文》第二册1988年版,页300。
(5) 高中《语文》第二册1991年版,页305。
(6) 汪维辉《新版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兑拾补》,载《古汉语研究》1
992年第三期。
(7) 高中《语文》第五册,1994年版,页98。
(8) 高中《语文》第五册1990年版,页303。
(9)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8年版,页398。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1993年版,页171。
(11)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页258。
(12) 高中《语文》第六册1993年版,页176。
(13) 黄灵庚《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页483。
作者邮箱: qingge_67@sina.com
第2篇:中学文言文教学
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分析
15级汉语言二班 1511020214 陈星竹
全国一卷2018年语文试卷的整体命题思路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与2017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文,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材料是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选择这篇材料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追忆了革命先烈,彰显了爱国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导向意义。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含意;第6题考查艺术特色的鉴赏。
从2017年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变成必答题的华丽转身之后,今年的实用类阅读题在保持去年面貌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分值上看,虽然总分依然是12分,但却把5分的多选变为了3分的单选,多出来的两分加在了主观题上。和文学类阅读12分的主观题相比,可以看出实用类阅读的特色是主观客观并重,既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也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鲁芝的这段文字选自《晋书.鲁芝传》,原文篇幅较长,有680余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少量删节。本次重点考查了文言虚词“以”和“为”的多种用法以及帝王世系方面的专门用词。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型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考点并不生僻,而且故事背景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三国时期,非常适合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考查。
古代诗歌阅读是李贺在落第之后自我排解的诗篇。开篇先写自己射技高超,实际上是暗指才华不凡。第二联写自己命途多舛时的自我开解。第三联开始转向抒怀,感慨的是自己仕途蹭蹬难展抱负的命运(文言文中“穷”一般指处境恶劣)。尾联自我安慰,畅想未来如春柳重萌,颇为乐观。整体上看,本题需理解其基本意涵即可。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道选择题均与一篇阅读材料相关,从材料出发来设题。第17题考察病句,但是改变了以往正确或错误四选一的出题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设置病句,让考生选择修改恰当的一句,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本质与以往并无区别。第18题,原本的补写题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考察学生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掌握。第19题,依然考察成语的正确使用,但采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考察方式;试题难度上并无太大变化。
第四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呈现明显的任务驱动特征。文章一方面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谈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以下一代人为阅读对象。
下面将对考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大。原因无外乎两点:一则看不懂。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做题首先要看懂文章。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即使不会做,文章还是看得懂的,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文言文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对于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烂熟于心,能够活学活用;特别是要积累足够多的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在面对一词多义时,才能选择最适合语境的意思。即使考生有了以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考生还必须阅读背诵足够多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速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答题。
二则看懂了不会做题。文言文我看懂了,知道了大意,但试题得分上不去。文言文全国卷是四个小题,前三个选择题,最后一道是翻译题。第一道选择题是断句,只要理解意思,基本就能拿到分。第二道选择题是文化常识题,这道小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辨析。对于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课文诗词文言文中都会有所涉及,考生要熟记,而且文化常识考的是选择题,考生可以用排除法。第三道选择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传记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考题设置点无外乎张冠李戴,错乱时间事件,错误意会原文意思。最后一道小题是两个翻译,考查的是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要有一定的文言敏感性,预设三个得分点,进行精准翻译,其他地方流畅翻译即可。
以上两点说起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需要考生有日积月累的文言功底。我认为,在文言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在备考时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勾画关键词,精读深析文言文,会在考场上快速抓住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做题质量。
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文言文为例: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出身名门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不幸的童年,父亲早逝,鲁芝年幼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耽”,沉溺,鲁芝喜欢看书学习。“坟籍”,即书籍,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受到当地官员重视,被举荐、征召。“举”“辟”,举荐制度,可能会是个考试点)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受到当政者重视,敬重)举孝廉,除郎中。(再次被举荐,任命官职)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任命官职,一路升迁,平步青云)真薨(“薨”,死,可能是个考试点,不同身份人的死的称呼不同),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鲁芝有执政才干,治理有方,清除盗贼,建造城市,收复土地。此处可能出题,被邻省蜀侵掠,可能会考翻译)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阙”,代指朝廷。老幼都到朝廷去请求留下鲁芝,间接说明鲁芝有执政才干,获得民心)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谠”,正直的,重点字词)嘉谋,爽弗能纳(曹爽不善于纳谏)。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对曹爽忠诚)劝爽曰:“公居伊周(“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执政有方的臣子)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此句和《苏武传》中卫律劝降苏武的话类似“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东市”,杀头的地方,泛指刑场,可能会出文化常识题),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断句,“当死”和《苏武传》中有原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诸葛诞以寿春叛,(三国时期有名的寿春之战,司马昭在寿春歼灭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先驱”,前锋之意)。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鲁芝有军事才干,平定诸葛诞,升官)武帝践阼(“践祚”,登基,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题),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悬车”可能会考文化常识,“悬车之年”即七十岁),告老逊位(“逊位”,不是皇帝让位退位才称逊位吗?此处用于鲁芝,可见古代“逊位”也可用于大官,此处也表明鲁芝的谦逊,认为自己年迈,欲让位于有才的人),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羊祜谦逊,从侧面表现鲁芝品行好,有能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茔”,坟墓之意)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接下来再看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B.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 /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C.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D.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芝坐爽下狱”,鲁芝因为曹爽的原因被关到监狱里,排除AD选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对偶句“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嘴里不申辩是非曲直,不愿意苟且免除处罚,排除B选项。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利,登上国君宝座。(“践祚”指皇帝登基。“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误。践祚指踏上主台阶,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错误。)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自小受苦,位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 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错误,是对“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误解,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天水郡屡次被蜀地的人侵掠。)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 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赛 欲,与人和睦又不而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 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注意“以”“文武”“先驱”的翻译。“以”,凭借。“文武”,文武官兵。“先驱”,先锋。此题难度最大的地方为“以寿春叛”,如果考生不知道寿春之战,也不知道寿春是个地名的话,很容易出错,会以为寿春是个人名,翻译成“诸葛诞率领寿春反叛”。不过根据后文“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会发现寿春是个地名。所以,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有疑惑之处,进行正确判断。)
(翻译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注意“以”“素”“屋五十间”的正确翻译,“以”,因为。“素”,向来,一向。“屋五十间”,定语后置,五十间屋。此句翻译难度小。)
(翻译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向来不置办私宅,派军士为他建造了了五十间房屋。)
接下来是诗歌部分。诗歌部分同样可以采取以上方式进行分析:
野歌
(在野之歌,在田野放声高歌。抒情气息浓郁,可能抒发诗人郁闷不平之气,也可能表达诗人开阔豪迈情怀)
李贺
(作者为李贺,他被称为“诗鬼”,一生怀才不遇,此诗可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之意。但高考题,要“立德树人”,不能只有抑郁不平之气,还应该有积极正能量的情绪。)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意象为“箭”“弓”,动作为“射”“鸿”。“鸿”即大雁。诗人射箭技术高超。李贺在读者心中是作为诗人形象出现,而不是军人。此处应该为诗人借助射箭技术高超,喻指自己文采高,才华横溢。)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黑肥”,描写诗人的衣着打扮,诗人穿着宽大的黑色麻衣迎着北风站立,“冲北风”与“独立寒秋”的意境有相似之处,有一种孤独的倔强,有一种大气凛然。“酒”“日晚”“歌”诗人在田野中喝酒唱歌看日落,与题目“野歌”相照应,表现出田野放歌的豪迈行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衣着打扮、行为动作,表现其复杂的心情,是困厄不平情绪的释放。似乎此处也暗含了一点豪迈情绪。)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屈穷”,屈辱困顿、不得志的处境。“心不穷”,作为七尺男儿,即使身处困厄之中,受尽委屈,但内心不困顿,对未来有希望,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自我宽慰、乐观向上。李贺有才,但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避父亲的名讳,不能参加礼部的考试,所以有“屈穷”之意。“枯荣不等”,自然界万物一枯一荣,各不相等,他们嗔怪老天。个人认为,此句结尾用“?”更好,有质问之意,自然万物不平等,难道要怪嗔老天?借助自然界万物的不平等宽慰自己,我不能仕途通达,难道我应该怪老天?即使我身处困境,但我依然可以热爱生活。)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寒风过去,春天到来。初春时节,柳枝吹拂,如烟似雾。以景结尾,余韵悠长,美好的景象激发诗人对生活的希望,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乐观的心情。“寒风”到“春柳”的变化,既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喻指人生的机遇变化,人生无常,对生活要充满希望。与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相似之处,即使生活艰难,受压抑,但不沉沦,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表达自勉乐观之意。此处即可照应上句的“心不穷”。)
整首诗看完,考生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田野放歌,释放内心郁闷,看到自然万物,不再怨天尤人,开始自我宽慰,自勉自励。了解到这种感情后,后面的题就简单了。由此可见,文言文和诗歌并不难做,考生只要掌握相应技巧,便能轻松应答。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诗歌的涵义和情感,争取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冷静分析。
第3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方面,应改变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
第4篇: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
第5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总结
2013-9-4 中学文言文教学小结 我教的是初二年级的语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块。初二开始量上又有了加大。
以前是每单元各有一篇,到了初二,有两个单元全是文言文,为了减轻学生后半学期的学习压力,也为了给学生一个消化吸引的过程,我开课伊始,便提前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上了。
因为有了一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初二的文言文教学,我现在采用的一般是这种流程: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如果有可能可以背诵下来。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一行原文,三行翻译)3.理清结构,疏通文意。
4.挑拣出关键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特别识记。5.完成导学案上相关基础练习。6.原文背诵与默写,要求不错一字。
7.根据需要,有些篇目可以有改编练习、创编练习或续编练习。
这样
第6篇: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学生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总是会对代课教师有一定的猜测和期望,这就给了我们机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里的第一印象包括教师的表情、语气、着装、专业知识、教学设计。我们都有过这样深刻的体会,对一个人的认识先从第一印象开始,作为一门学科也是这样。对于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第一堂课容易使他对这门课下定义——喜欢或是不喜欢。
表情是直观反映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当教师走入教室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在学生心中代表了这门课的形象。面带笑容,眼神自信的扫视全班,不但让学生产生信任感,还会对老师有尊敬感。如果过于严肃,会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气氛压抑;但也不能太过放松,学生会不够重视。其次是说话的语气,在提倡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师生构成和谐的关系,不再是命令式的教导,更像是良师益友,肯定尊重的语气
第7篇: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摘要】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
【关键词】散文艺术价值
标本兼顾,诗文探古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8篇:试析中学的文言文教学
试析中学的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方法
论文摘要: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作品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而行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自主学习
首先,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