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7 08:09: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

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

《咏菊》这首七言律诗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是菊花诗的第一名(第二、第三分别是黛玉的《问菊》《菊梦》)。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咏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

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

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练习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赏析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教育,由于家庭的熏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封建道德的修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思想基础。她酷爱写诗,兴趣浓厚,以诗为乐,借诗抒怀。她经常挂霜披露,陪星伴月,吟诗填词,有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弥补空虚的心灵。她的愁苦无人理解和倾诉,只有寄予诗中,加以宣泄。

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她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对她的.性格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孤独忧寞,傲世妒恶的性格,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诗,也正符合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林黛玉十分喜爱菊花,喜欢菊花的情怀,喜欢菊花的高洁,喜欢菊花的孤寞,喜菊花的傲世,喜欢菊花的清香,喜欢菊花的淡雅。她把菊花作为自己挚友,经常与菊花轻轻地诉说心中的积郁、哀怨。有时她也在赏菊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但是,只不过是梦中的期盼。

曹公的这些诗篇,进一步突出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而又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那些市侩之人为伍的贵族少女的艺术形象和处世心态。林黛玉不满封建礼教的重压和奴役,但又只身单薄,无力反抗,遂与宝玉成为志同道合的一对情人。曹公安排她的诗,风格别致而又满含哀怨,极其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其中,《咏菊》、《问菊》、《菊梦》,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清丽而带有明显个性的诗句,就是在前人的咏菊诗里也是不多见的。对刻画林黛玉这个悲情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2篇:曹雪芹《咏菊》李商隐《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雪芹《咏菊》李商隐《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纠缠不舍。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

【2】平章:品评,赞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笔端蕴藏着灵秀,描写着菊花傲立风霜的姿态;嘴含着芳香面对明月反复吟唱。

C.颈联两句,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谁又能通过片言只语来向自己倾诉衷肠呢?

D.尾联两句,写自从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15.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韦庄《庭前菊》)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6.本诗与下面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

注释:【1】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

【2】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

【3】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答案:

14.C

15.D

16.答案示例:两首诗虽然都用了“陶令”的典故,但表意有异。

(1)林黛玉用在尾联,也就是在总结全诗并点明主旨的时候用到的,借陶令礼赞菊花的高风亮节,以抒发自己不畏风霜、不慕功名、孤标自傲的高洁志趣。

(2)而李商隐则是在颔联中用到的,点到为止,表意平淡。再联系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来看,虽然诗中提及甘于田园的陶令,但落脚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花寄托自己入朝升官的热望。

第3篇:诗歌鉴赏《咏菊》

诗歌鉴赏《咏菊》

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历代咏菊诗词

历代咏菊诗词大全

东晋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 陶渊明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晋 袁崧 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晋 鲍照 答休上人菊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

唐 骆宾王 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曹雪芹的《咏菊》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曹雪芹的《咏菊》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

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

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以下是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