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7 08:08: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高中学习然而一个系统的过程,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小编整理的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欢迎来参考!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然而……还然而,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然而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 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 而莫之夭阏者。

2、 之二虫又何知!

3、 彼且奚适也?

4、 其自视也。

5、 彼且恶乎待哉?

6、 子何苦而自辱如然而?

7、 然而何可否之谓乎?

8、 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而罔民也

及,等到; 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然而为什么。乃,这样

7、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 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 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然而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然而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然而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 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 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然而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然而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然而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然而状语后置句,后句然而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然而。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然而、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然而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 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然而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然而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然而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操其室:操,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然而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然而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然而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然而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然而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高官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操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色行事,知趣。

46、 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第2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导语:文言文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多看多读多记多些理解就会了。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第3篇:高中必修一的文言文知识

高中必修一的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小编整理的高中必修一的文言文,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中必修四文言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戎,字F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F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第一册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

2、越国以鄙远《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

5、朝济而夕设版焉《烛》

6、共其乏困《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8、闻寡人之耳者《邹》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10、则修文德以来之《季》

11、既来之,则安之《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

16、谨庠序之教《寡》

17、树之以桑《寡》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

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

20、内立法度,务耕织《过》

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

2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

23、却匈奴七百余里《过》

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

25、天下云集响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