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7 08:02: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诉衷情 陆游 答案

诉衷情 陆游 答案

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诉衷情》原文练习题,你是否学习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阅读练习题一:

⑴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⑵上阕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⑶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2分)

答案:

(1)D(2分)

(2)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分)

(3)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阅读练习题二: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4)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陆游《诉衷情》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词作。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诗人之一,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豪迈而悲壮深沉,他为祖国留下大量的作品,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抒写回顾了作者当年慷慨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这首词非常鲜明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愤,壮志难酬与时光飞逝的无奈。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深沉豪迈悲壮,抒写壮志与现实的冲突,这一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1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情感熏陶法

【教学准备】

⑴ 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资料,了解陆游生平,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以及古代其他诗词作家的爱国作品。

⑵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李白、杜甫的名字响彻寰宇,那么,谁知道,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

是的,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怀的呢?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读词 感悟情感

1、首先预设问题:这首词作的大意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① 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同桌之间互相点评、纠正字词读音。(自由散读及互评)

② 请2个同学朗读,请2个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标注在书上。

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ìn)

③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点评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读音、节奏、感情、语速等。

④ 同学齐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的情感。

2、同学回答、归纳这首词作的大意内容。

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三、品读词句 入境悟情

1、播放录音朗读,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思考:

① 词牌名为《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

② 哪些地方、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

③ 多媒体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话,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先让同学想象词人的愁苦、悲痛的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推知词人愁苦的原因,把词的上片、下片紧密联系起来。

2、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这首词,然后分成10个小组讨论词人悲苦的原因。

3、再读词作,品读词句,学生分组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① 哪些词语表达了词人当年报国的雄心壮志?哪些词语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的英勇气概?

② 哪些地方运用了典故,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设计意图: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4、教师小结全词的内涵:

词人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被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首词正是表达了年迈苍老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统治者越是昏庸无能,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越是难抑,词人越是难抑悲愤,就越能体现词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伟大形象。

四、拓展思维 情感升华

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为酬的壮志,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我们已学过的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找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这首词出发,拓展思维,联想我国古代忧国忧民、誓要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无论时代、国家在风雨中如何飘摇,仁人志士担忧黎民百姓、盼望国家统一的心,依然顽强地律动,他们也许壮志难酬、抑郁而终,但他们唱出了时代最强音,他们高大的爱国形象直至今天依然屹立不倒。此环节,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让你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感得到升华。

五、课堂练习:

师生共同背诵《诉衷情》。

设计意图:古诗词强调朗读、背诵,此环节能巩固学生对词组的理解、记忆。

六、课后作业:

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学习后必要的外延,此环节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归纳,既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视野从书本走出来,走进社会,进入人生这个大语文舞台。

七、板书

诉衷情

陆游

爱国情

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2篇: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

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阅读练习题: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4.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5.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6.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4.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2分)

5.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2分)

6.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

赏析1: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赏析2:

此为咏春词,抒发了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轻盈流走,词意婉丽,为咏春词的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

开头一句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词接着宕开笔墨,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烘托欢乐的气氛。宿醉困流露。流露,泛指美酒。昨晚因还家即,把盏痛饮,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马上犹带余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浸润喜庆的气氛之中: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

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拈来一句妙语: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让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凉滋味,还有家人为我牵肠挂肚、思亲念远的凄苦情怀,统统分付给杨花吧!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

第3篇: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

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

引导语:《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首诗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原文的阅读练习题与参考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阅读练习题一: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 “马马马” 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题目:

1.“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考题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参考答案:

7.鬓发变白

8.D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诉衷情陆游写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