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对联趣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6 08:20: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苏东坡对联趣谈

苏东坡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动,说出下联。

(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第2篇: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食)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 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 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第3篇: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趣谈。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

动,说出下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导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内容。小编收集了一些古今名联为例,详细论述了对联中的艺术特色,深入发掘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扮演了净角,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只能充当丑末的角色。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秋对联趣谈

中秋对联趣谈

导语: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关于对联趣谈

关于对联趣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内容。本文以一些古今名联为例,详细论述了对联中的艺术特色,深入发掘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对联趣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对联趣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苏东坡对联趣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东坡对联趣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