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6 08:18: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讲解

编 稿:王胜华审 稿:徐冬杰责 编:陈为华

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是啊,作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误会等。在人生的征途上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寻找到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常用词语。

2、本文的结构,能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知识汇总

1、解题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训诫jiâ耸立sǒng峭壁qiào迂回yū啜泣chuî

纳罕nà hǎn嶙峋lín xún头晕目眩yūn xuàn小心翼翼yì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mēn 闷热┍dàn 子弹

闷┥弹┥

┕mân 闷闷不乐┕tán 反弹

┍chàn 颤抖┍yūn 头晕

颤┥晕┥

┕zhàn 颤栗┕yùn 月晕

┍hâ 恐吓┍dào 倒车

吓┥倒┥

┕xià 吓唬┕dǎo 倒闭

5、辨析形似字。

┏峋xún(嶙峋)┏诫jiâ(告诫)

┗询xún(询问)┗械xiâ(机械)

┏眩xuàn(眩目)┏崖yá(山崖)

┗炫xuàn(炫耀)┗涯yá(天涯)

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训诫】告诫,教导

【耸立】高高地直立

【颤抖】颤动;发抖

【嶙峋】形容人瘦削

【头晕目眩】头脑发晕,两眼昏花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心惊肉跳】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叙述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57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费城空地的一处悬崖上。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及其他小伙伴。

事情的起因:与小伙伴一起玩弹子玩厌了,想找些新花样玩。

事情的经过:与小伙伴一起爬悬崖,爬到中间狭小石架处,不能上也不能下,小伙伴丢下我跑了。

事情的结果:在父亲的帮助与指点下,“我”战胜困难从悬崖上下来了,并获得人生经验。

2、理解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我爬悬崖的经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

3、为本文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悬崖的一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具体分析

1、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前的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忘记,是因为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使我得到人生中重要的启示。

2、画出描写“我”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说说“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第4段:“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

第8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咚咚直跳。”

第14段:“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这些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说明作者是个“听话、身体瘦弱、胆小、不勇敢不活跃,却有自尊心的小男孩子”。

3、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这是“我”的从众心理作怪,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

4、“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当我被困有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5、杰利是他的好朋友,既然不放心,为什么还是随小伙伴们一起走了,而不管他呢?对于七八岁儿童的性格特点而言,是以团队为中心的,个人的友情服从于集体。

6、“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那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努力获得的,所以会有成就。

7、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8、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第一次啜泣: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啜泣: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9、概括“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最后,我一脚„„的手臂中”)

10、“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迷迷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提到的“经验”是什么?

这经验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去把它化整为零地做,这样努力朝目标前进,就能克服困难。

11、你有过战胜胆怯的经历吗?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战胜胆怯有了怎样的认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我们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之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和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本文在内容的组织上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如何看到杰利的行为?

同学之间,应该彼此关照,应该患难与共,在“我”陷入困境时,相信有爱心的同学一定会帮助“我”渡过难关。

“我”是一个体弱多病,非常胆小的人。“我”之所以下不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紧张与胆小。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冷静,要勇于面对,要想一切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杰利”的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他虽然不放心“我”,但还是与其他人一起走了,这体现了他的从众心理,不能够坚持主见;另一方面,他又找来“我”的爸爸来解救“我”,这又体现了他关心同学。

第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默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文章。(3~4分钟)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PPT显示)

注音:

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全身颤抖(chàn)训诫(xùn jiè)嶙峋(lín xún)啜泣(chuî qì)迂回(yū huí)纳罕(nà hăn)小心翼翼(xiăoxīnyìyì)解释:

训诫:告诫,教导迂回:回旋,环绕

纳罕:惊奇,诧异耸立:高高地直立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峭壁:陡直的山崖

蓬乱(草,头发等)松散杂乱屡次:一次又一次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晕,眼睛昏花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灰心丧气:(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2、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问题链:

1)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是对谁说的?

3)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他说的?

4)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

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教师总结事件始末:

(1)、起因玩厌游戏别出花样

(2)、经过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朋友求援父亲解困

(4)、蕴涵走一步再走一步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分段。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

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研读赏析: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爬悬崖的动因)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4、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写开始攀爬时“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为下文的“遇险”埋下了伏笔)“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先怯);写“我”被弃于悬崖上时,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把一个从未冒险、极度恐惧的童年形象刻画得纤毫毕现)、“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到摔死的”、“啜泣”、“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自己啜泣自己却不知道,乍看不合事理,细想却发现作者的匠心:它正表现了“我”紧张、害怕得不知所措)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写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胆小怕事,毫无信心);继而是“我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文章用“探”而不是“踩”更准确传神,表明我小心翼翼地试探、寻找那块岩石,更符合暮色苍茫时爬下悬崖的情景)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萌发信心);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信心大增),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文章中作者描写“我”时,前后用了两次“啜泣”一词,找出来并提出其在文中的意思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6、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7、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8、作者说这次经历是“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作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经验,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并说说自己的认识。(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的意思:“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9、“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10、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11、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多角度阅读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背)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一)多角度思考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二)多角度探讨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动作心理

最初:哭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伸、探、踩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又照着做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移动、爬下、啜泣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顿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作业布置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附:

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以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第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

梦中的美景仍萦绕在脑海中,带着两分梦幻,三分坚持,四分追求,语录追寻至此。本是迷人的美景,却无暇欣赏。只因这山仍是昨日的山,这水仍是昨日的睡,而梦中人仍在梦中。

颓然坐倒在地。剩下的一分不自信无限放大,在胸膛里4虐,涨得生疼,渐渐褪去了眼中的坚定:这样的追寻是否还有意义?

是去?是留?

很多人都说,若当初如何如何,今日便会是另一番图景罢了。殊不知,最让人懊悔的并非一念之差,也并非不曾涉足,而是离终点仅仅是一步之遥。试想,那东西本就是自己心心念念所想,现在搓手可得,只差一步,只需一步,就一步。。

既然已经坚持奋斗了那么久,为什么就不愿再向前跨一步?

只差一点,便把所有的努力都摧毁,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但事实往往是残忍的人生如同画圆,兜兜转转,只有画上最后一笔才算圆满。如若不然,无论画了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时光如梭,匆匆流逝的岁月,让我再一次懂得了,人生的时光门票,在不断的穿梭过去和未来,也任光阴的手抚摸着现在,有太多的好像,早已和我的过去划开了界限。无论悲伤的过往,还是美好而快乐过的曾经,都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场在岁月里一直奔跑的故事和那始终无法为自己画上成功圆满的句号。我想,这便是我们前行不止的人生吧。注定要用伤痕去成熟,见证每一步走过的路。

时常,在每一个宁静的深夜里,一个人静静的深思,深思那些与现实有关的一切,深思记忆中的无数过往,最后得到的答复却是,越来越多的无奈,留给了说不出的叹息。

其实,生命就是如此。有时候,有些事你想的多反而没有任何意义,预料中能发生,永远却出乎意料。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太多的交给时间和现实。

如果,总要一个理由,必须要一个人留下,我情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4.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意及生活哲理。

2.多角度、有创意的研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法设疑研讨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过程和方法: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1.默读: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学习写作技巧.2.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培养从小事中获得人生哲理启示的能力。

难点: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从一件事中悟出人生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3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⑴ 让一个同学读“导语”。⑵ “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

1.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