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文海燕教案设计
课文海燕教案设计
课文海燕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 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5.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6.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一]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 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一] 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 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
[三] 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 象征的作用:(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六、 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鸥 飞窜 恐惧
孕育之际——渴望 海鸭 呻吟 掩藏 丑 态
企鹅 躲藏 胆怯
对 比
飞翔 飞舞
碰着 掠起
暴风雨 迫近之时——迎接 海燕 雄 姿
冲向 穿过
叫喊 号叫
映 衬
狂风 狂风 吼叫
来临之前——呼唤 乌云 乌云 低暗 猖 狂
雷电 电闪 雷鸣
第2篇:海燕课文教案设计
海燕课文教案设计
海燕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
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结构
形象
手法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海燕:英勇无为、乐观豪迈(正面描写)
象征
画面二:搏击风浪
海鸭
比喻
迎接暴风雨
海鸥
恐惧胆怯(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拟人
企鹅
反复
画面三:呼唤暴风雨
对比
第3篇:海燕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海燕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
第4篇:课文《海燕》的教案设计
课文《海燕》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
3. 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海燕》教案设计。(难点)
教学设想:
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背景介绍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初
第5篇:海燕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
第6篇:《海燕》教案设计
高尔基《海燕》教学设计
一
海燕
课型: 精读 主备:审核:班级:姓名:
时间: 2007 年 2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
第7篇:《海燕》 教案设计
海
燕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三幅图画,明晰几种事物的象征形象。教学分析:
1.重点:明确目标
1、目标2 2.难点:明晰海燕的象征意义。
一、导语设计:1.绘出海燕的形象。
2.指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外在形象。
导入:“的确,黑色的外衣,剪刀似的尾巴”这是海燕的外部特征。但它呢,还有内在的特征和品质。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海燕》中,描绘了奋勇搏击波暴风雨的海燕,在他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高尔基的《海燕》。
二、板书文题
三、作者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
第8篇:《海燕》教案设计
《海燕》教案设计
《海燕》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2、能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托物寓意。
【教学重点】
感受海燕形象,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短信导入
1、师生互说新年最快乐的事。教师托物寓意,短信祝语:在新的一年里,愿你是无言的大山,愿你是潺潺的溪流,愿你是峭崖上的青松,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寓意:祝愿大家做一个象大山一样沉稳踏实的人,做一个象溪流一样快乐活泼的人,做一个象青松一样顽强执着的人。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读准读顺
1、教师启发朗读。明确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巡回指导。
三、选读──感受形象
1、感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