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窗下诗歌
西窗下诗歌
西窗下
1、聚首
剪烛时有雨,是对巴山的一次呼应
若无雨,我们就剪一轮月色
无雨无月,就剪漏进厢房的一缕风
剪去几年的离索,拨旺拨高、红烛相聚黑夜的日子
不剪烛时,就让烛泪恣意流淌
流下来洗洗冬天里一个人的颤抖、夏天里内心乱走的污垢
冲一冲他人春花秋月时
自己的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2、离人
虎狼之辈汹涌,外乡的枕上怎能安眠
暗的山脊上都是陌生口音
你一介书生,半匹瘦马,满腹韬论一掷夜雨
即入海无寻。
都说巴山是冷瘦山水,更叫你枯干心肠
仕途颠簸此刻是险境
卷着旧年衣、夜捧来时布鞋密密针眼
好些将养,一心只等再回千里外、故乡有静等你的花朵
在梨树院墙内
3、亲爱
到头来西窗不仅是爱情故事
到头里西窗下都是柴米油盐、衣食布匹
钗钿卸下、胭脂入水后,仅剩三年五年的心里话
说不透彻。红烛和黑夜的`分界处
目光以嗔苦喜甜相糅
说此去刀剑油火,心中有你
答此身孤怕累乏,磐石不移
月偏西,烛的情煤酒的药引不可缺
这幢西厢房、黄梅天、琴瑟之楼,黑夜中的孤独爱之舟
只怕天明,又是风雨路未知
第2篇:西窗诗歌欣赏
长夜漫漫 西窗前云散
盼月出 求得一花好月圆夜
透窗风一线 身似单薄 寒寒而栗
风轻 人静 ……
昨夜梦回溪桥旁 惨白琅琅满目
始终不见故人行 驻足凄然南望
离人难相见 心似苦缠绵
难奈孑然一身 只得望断晚景萧疏
此情 此景 难免 断肠
遥想那年笑声婉转两地间
乍寒 初暖 却与伊未相识
如今海阔山遥 更难知 北国潇潇风絮
辗转几时 不见 不闻 人在何方?
天上人间 所思 所忆 梦归何处?
相见难 难相见 二十年间沧海又桑田
朝朝又暮暮
暮暮复朝朝
冬尽 春临
颦笑依然 却是旧了故人心
寸寸柔肠 沾沾粉泪
难耐不见当初好月光
井中月 雾中天 情爱皆茫茫
城与中 形于外 人情世故
怎可只字片语 道其中
第3篇:西窗诗歌欣赏
西窗诗歌欣赏
长夜漫漫 西窗前云散
盼月出 求得一花好月圆夜
透窗风一线 身似单薄 寒寒而栗
风轻 人静 ……
昨夜梦回溪桥旁 惨白琅琅满目
始终不见故人行 驻足凄然南望
离人难相见 心似苦缠绵
难奈孑然一身 只得望断晚景萧疏
此情 此景 难免 断肠
遥想那年笑声婉转两地间
乍寒 初暖 却与伊未相识
如今海阔山遥 更难知 北国潇潇风絮
辗转几时 不见 不闻 人在何方?
天上人间 所思 所忆 梦归何处?
相见难 难相见 二十年间沧海又桑田
朝朝又暮暮
暮暮复朝朝
冬尽 春临
颦笑依然 却是旧了故人心
寸寸柔肠 沾沾粉泪
难耐不见当初好月光
井中月 雾中天 情爱皆茫茫
城与中 形于外 人情世故
怎可只字片语 道其中
第4篇:诗歌西窗古韵五首
诗歌西窗古韵五首
【生查子】
偶怀年少时,看罢封神榜。窃去火炉圈,舞作哪吒样。
邻家童俱来,佯打英雄仗。你举火尖枪,我落黄金棒。
【菩萨蛮】
小园何有清凉意,风吹光影流如水。阅稿却难安,只缘蚊子繁。
忽然生妙计,伸臂撩蚊至。小贼果来餐,魂销辣掌间。
【蝶恋花】
春满人间花满树,校稿西园,兼酌春之句。偶觑长空飘细絮,风含香气时低语。
此际流光疑止步,沉醉其间,纷扰轻如雾。雾散合书天已暮,迟迟不愿归家去。
【临江仙】
雨后天蓝蓝若海,素云浅着霞裳。微凉风里透花香。才知春未去,犹有燕徜徉。
可叹为谋生计故,平抛多少时光。此时缓步又何妨。相携无限忆,随我入心乡。
【七绝】
荷上端居小美人,
随风骤长近余身。
柳丝拂破聊斋梦,
怀里缘何偎素裙?
第5篇:玄叩西窗诗歌
玄叩西窗诗歌
一根玄拨动心灵,
曲如流水向东,
不回。
回应逐步展开,
无以复加。
河岸风送花开,
窈窕枝柳信手裁衣,
碧绿澄清柔软,
小舟轻荡数里。
那座山,
朦胧又见徘徊,
却难以被我唤醒。
是云中,飞鸟来去,
风筝起舞,
叫一窗春风荡漾。
鹅轻铉踏步,任春光
划开道道波纹,
轻叩音节。
入梦的几里,
山麓恍惚如初,
只见山色匆匆。
一个人独钓,
被昨夜一阵风,
化作那座山头树一棵,
轻描淡写,
过路的客。
路过的`信风子,
吹落我一地帘扇,
被愁楚织出朵朵清莲,
那过夜的露珠,
正悄悄滚落。
是琵琶半夜而来
轻叩,
月光之下,徘徊。
让半掩的柴扉,
成叹息,
落下一阵阵雨点,
敲打着西窗。
是一棵高大的树,
不肯回首露珠,
让一帘幽梦成萧蔷。
第6篇:读《西窗法雨》有感:开“西窗”,下“法雨”
读《西窗法雨》有感:开“西窗”,下“法雨”
钮楚君
刘星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一起跟着刘星,看着窗外的雨滴滴答答落下。
在《西窗法雨》这本书里,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法与正义。
我将从四个自己印象深刻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半法治”与“全法治”
法是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思想,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但多数情况下统治者自己不在法律约束范围内。
现在看来,法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并未完全脱离古代社会法的目的。在西方,近代以前,法律与统治者的关系和中国差不多,但到了近代以后,统治着也得受法律的约束,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作者说:“我们不必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全法治’而感到自卑,更不必因为有一种‘半法治’而感到自豪,但是真要好好想一想哪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