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节奏,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象,并联系生活体验,领会诗歌主旨及包含的深刻哲理。
3、理解诗歌中作者对“理想”的阐释及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4、深刻理解后,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学习比喻、拟人、顶真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朗读训练。
2、学习诗歌的意象,精神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3、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歌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复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的诗句:“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用凝成的海”“在山的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山”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
(学生回答):“山”象征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自学导航】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练读并自主学习:
1、学生大声朗读:调动情绪,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字词并让学生正音、解释,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自学导航】
教师再放录音,学生听读并思考: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师生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组织不好的语言,教师予以指导。
【自学导航】
1、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三、【即时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蜕变()缀连()倔强()洗濯()
玷污()扒窃()诅咒()鬓发()
2、以“学习”、“爱心”为题仿写第一节诗。
学习是;;学习是;;
学习是;;学习是;。
四、【课后作业】
1、记住生字词,会默写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熟练朗读,要求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自学导航】
学生分组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自学导航】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学会有阅读体验。
【师生探究】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三、【即时训练】
1、以“诚实”为题仿写第八节诗歌
诚实使;诚实使。因诚实而;诚实的人就是。
2、理想是人生永恒的话题,“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那你觉得我们民族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自己的理想又是什么?两个理想有什么关系?请想一想并写下来。
四、【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2篇:教学案一体化《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案一体化《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自学导航: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师生探究:
师: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生字词读音)。
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师:再读课文一遍,注意断句、语音、语气、节奏、感情。
生:再读课文。
师: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同桌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1)徐喷以烟。(以,用。)
(12)蹲其身,使与台齐。 (13)以草为林。 (14)神游其中。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结合注释解释。
1.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鸟鸣。
7.丘,山丘。壑,山沟。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为,被。
师: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翻译: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即时训练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师生探究: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师: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师: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师:物外之趣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师: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三:即时训练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第3篇:教学案一体化《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
第4篇: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帮助。教案的质量和效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希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完善和提高教案的设计与编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分享教案设计的经验和思路,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从故事中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能,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或故事?那么它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在狼前面加
第5篇:教学案一体化《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法交流探究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链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 自学导航: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
第6篇: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专业21篇)
教案的编写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教案范例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
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从故事中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能,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或故事?那么它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在狼前面加上修饰语:
----------的狼。
2文学常识填空:
《狼》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字----别号--,----代著名文学家,----人,“聊斋”指--------,“志”-
第7篇: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合集17篇)由网友 “赵卡佳”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
第8篇:教学案一体化《短文两篇》(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①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②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③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探究法
比较阅读法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知识(情景)链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