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15、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
读中点拨 读中感悟 以读诱情
——第一册《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屋外的小院时,正在小院里玩耍的文文却想到了因腿不方便而不能出门的奶奶。她用自己的裙子兜起一缕阳光想送给奶奶。可当她跑到奶奶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阳光不见了,文文伤心地哭了。但是,此时奶奶的心中却充满了阳光,小孙女的一片孝心温暖着奶奶的心,奶奶感受到了小孙女的一片深情。《给奶奶送阳光》这篇课文表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内容虽简单,但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浓浓的亲情,是一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教学目标】
1、学会“有、文、包、我、高、兴、贝”等7个字;会认“奶、送、晒、外、洒、院、您、泪、宝”等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懂得要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应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大量、充分、多种形式的读来让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过程中,适当到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读中点拨,读中感悟,以读诱情。
(一)以读激疑,重整体把握。
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呢?我在教学本文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而在第二课时,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阅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读中读读、想想、圈圈、画画,从而自主释疑。这样以来,学生们就亲身经历了全文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读中点拨,重语感培养。
1、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架设了一条连结现实世界和课文内容的桥梁,唤醒了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很快从现实生活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从而为学生感知书面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和教师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了基础。
2、借助语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这样的了解词句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法。例如学习课文3-6自然段时,我不仅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读,还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演一演文文给奶奶送阳光的动作,有感情地读一读文文说的话。这样以来,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就容易得多,有效得多了。
3、精心设疑。
创设情境和借助语境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的两种主要方式,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是不是只要教师一提问就是繁琐分析呢?我认为,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必要时教师的设疑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少而精,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确实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价值。
我在教学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再精心设疑——“文文为什么哭了?奶奶却笑了?”然后请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自能读书能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训练,引导他们在 充分地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识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一、激趣导入,再读课题
1、复习生字。
找生字游戏:老师事先把上节课学的生字藏在学生的抽屉里,分别请学生找 出来贴在黑板上,并带着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师:哎呀,糟啦!上节课我们才认识的生字宝宝全都不见了,大家赶快找找吧,看看它们都藏在哪儿?(学生找生字、读生字。)
2、同学们真能干!瞧,可爱的文文也来夸奖你们了。(点击课件,走出小女孩文文。)今天我们要继续和文文一起学习课文的第15课。(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以疑激读,整体把握
1、利用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⑴谁给奶奶送阳光?
⑵文文为什么要给奶奶送阳光? ⑶文文是怎么送阳光的?
⑷奶奶收到文文送的阳光了吗?
3、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 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以读诱情,深入理解
1、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激发朗读。(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⑴(点击课件,出现画面——文文在洒满金色阳光的草地上玩。)一天早晨,文文在屋外玩。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舒服极了!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时,会有些什么感受呢? ⑵学生自由谈感受。
⑶指名读,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大家的感受真丰富!谁能想象画面,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请读出自己的感受。⑷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2、体会心情,激发情感,指导朗读。(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⑴师:文文在屋外玩时,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她呢?
⑵师:文文多喜欢奶奶呀!她正因为奶奶的腿不方便而感到十分难过呢。请你体会文文此时的心情,试着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⑶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齐读。(借助适当的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紧扣动作,创设情景,以演激读。(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⑴(播放文文给奶奶送阳光的画面)可爱的文文多么希望奶奶也能享受到这温暖的阳光啊!自由读3-6自然段,看看她是怎样做的,又说了些什么? ⑵用“ ”画出描写文文动作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文文赶紧兜起裙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
“文文高兴地喊叫着,跑到奶奶身边,轻轻地展开裙子。” ①学生小声读,边读边圈出描写文文动作的词。②说说描写文文动作的词有哪些?(板书)
③做一做,演一演;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多读几遍。⑷用“┅┅”画出描写文文语言的句子,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奶奶,我给您送阳光来了!” “奶奶,我给您送阳光来了!”
⑸想象文文给奶奶送阳光时的情景,自由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⑹指名读,表演读,齐读。
4、精心设疑,以读诱情。(学习课文的第7-9自然段)⑴师:奶奶收到文文送的阳光了吗?(出示文中的插图)
⑵看图,说说文文和奶奶的表情各是什么样的?(文文哭了,奶奶笑了。)⑶文文为什么哭了呢?奶奶没有受到文文送的阳光,为什么却笑起来呢? ⑷奶奶说的话(出示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自己读了以后想到些什么? ⑸指名读,有感情地齐读课文7-9自然段。
四、交流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小结课文。
2、学习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文文是个怎样的小女孩?
3、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
1、说说平时自己是怎样对待长辈的。
2、以组为单位,开展“我为他人送阳光”的活动。
【板书设计】
15、给奶奶送阳光
文文:兜 包 喊 跑 展开(哭)奶奶:抚摸(笑)
第2篇:教学设计:我给奶奶送阳光
教学设计:我给奶奶送阳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晚辈对长辈的关爱的之情。
教学媒体: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奖励评价标志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给你的长辈送过礼物吗?送过什么?为什么送?
2.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3.师:从中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送给奶奶的阳光。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情感,又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读文识字:
1.从文章题目引导学生质疑。
2.带着疑问,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小组内互相解决。
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全会的被评为“识字大王”。
4.小组长检查生字,评出本组的“识字大王”。
5.课文的朗读情况。
利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识记文中生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又调动了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理解课文:
1.教师感情范读。
2.学生听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顺着学生的疑问分析课文,感悟晚辈对长辈的`关爱。(让学生在读中悟)
4.思想教育: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以后你打算怎样做?
5.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情收获。
6.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从文章题目上,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采用合作互助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把课文带入了生活,又用具体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屋”、“念”两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认真并写规范。
课外延伸:
1.读一读课下搜集的有关晚辈对长辈关爱的故事或文章,讲一讲,评选出“故事大王”。
2.把课文以及课外故事中的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更增进对同伴的关爱之情。
第3篇:给奶奶送阳光
给奶奶送阳光
星期六的早晨,小红心情特别好,她高兴地跑出去玩了。
“啊!”她不禁赞叹,“金色的阳光真明媚,花儿笑了,草儿也笑了,它们多么感谢太阳公公的恩惠呀!真是'阳光灿烂满乾坤'!”她突然想起一件事:奶奶生病了,长年躺在庆上,晒不着太阳。于是,天真的小红赶紧兜起她那像太阳般鲜艳的裙子,把阳光“包”在里面。
“奶奶,我给您送阳光来了!”小红兴高采烈地跑到奶奶病床边。奶奶没有听清楚,但她听到孙女给她送东西,就特别高兴。
小红轻轻地将那“盛满阳光”的裙子展开了,可是阳光不见了,小红伤心地哭了。“阳光去哪了呢?”小红哭哭啼啼地问。奶奶见小红特别孝顺,抚摸着她的头笑着对她说:“小宝贝,我晒到阳光了―你不就是我家闪闪发光的一颗小太阳吗?”
小红一边轻轻地给奶奶捶背,一边背刚学过的《月亮湾》给奶奶听。奶奶幸福地绽开
第4篇:给奶奶送阳光的教学设计范文
给奶奶送阳光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奶奶送阳光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金色的阳光洒满庭院,温暖极了。此时,可爱的文文想到了腿脚不方便的奶奶,她立刻用自己的裙子兜起阳光,赶快送到奶奶跟前,没想到打开裙子,,—阳光却不见了,文文伤心地哭了。《给奶奶送阳光》这篇课文表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内容虽简单,但情感横生,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文、包、我、高、兴、贝”七个生字,会认“奶、送、晒、外、洒、院、您、泪、宝”九个字。认识新笔画“\”(斜钩)。
2.
第5篇: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优质20篇)
总结是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案例,但不要照搬照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鄂教版一年级上册15课《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学习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受到亲情的教育,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老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受到亲情的教育,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老人。
多媒体课件。
1.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会读吗?(课件出示一段有关“阳光对人体有益”的话)
2.指名朗
第6篇: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范文(17篇)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总结时要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注重思考和总结归纳。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如何发展自己创新思维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篇一
《给奶奶送阳光》是鄂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满载着浓浓的亲情的课文——金色的阳光洒满庭院,温暖极了。此时,可爱的文文想到了腿不方便的奶奶,她赶紧用自己的裙子兜起阳光,跑去送给奶奶,没想到打开裙子,阳光却不见了,文文伤心地哭了。这篇课文内容看似简单,但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决定围绕着文中浓浓的“爱”展开多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的对话过程中读懂文本
第7篇:关于给奶奶送阳光的教学设计
关于给奶奶送阳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认真阅读诗歌《给奶奶送阳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⒉读懂习作要点讨论,了解“改写”可以分为哪几种,明确本次改写的要求。
⒊按照改写要求,将《给奶奶送阳光》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㈠激趣谈话
回忆《少年王勃》、《但愿人长久》,这些课文都是文包诗,这节课我们也像这些课文的作者一样,运用类似的方法来练习习作。
㈡揭示习作内容
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了解“改写”的含义和种类,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内容。
㈢分步导读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⒈“我”为什么要给奶奶送阳光?“我”是怎么给奶奶送阳光的?结果如何?
⒉诗歌通过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⒊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㈣明确改写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要点讨
第8篇: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素养。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如果你正在写总结的时候遇到困难,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奶奶送阳光教学设计篇一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学习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受到亲情的教育,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老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受到亲情的教育,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老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短文引入,揭示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会读吗?(课件出示一段有关“阳光对人体有益”的话)。
2.指名朗读,齐读。(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真好!)。
3.师:有个叫鹿儿的小朋友也看了这段文章,知道了阳光对人体的好处,她竟然还想把阳光作为礼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