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评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
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第2篇: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教例]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
师:请同学自读第一节,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路的样子。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画,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人人动手在纸上画,老师巡视。)
师:(出示两位同学的`画,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步的。
师:观察仔细,你真的读懂了。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谁再上黑板来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程呢?(抽一名学生起来画)
师: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认为他这样从上往下画,虽然也画成了折尺形的路程,但跟文中的意思不符合,因为文中说挑山工是向前行的,照他的画法,变成向后行了。
师:妙极了。同学们,把文中的画变成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
[评析]
有时学生的读和想是一回事,读和理解又是一回事。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教者设计了作画评画再作画再评画再作画的方法,多次反复地让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画,边画边读,边画边思,督促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一遍一遍深入细致地读,一遍一遍深入理解地读。由于学生多感官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看来,把话变成画,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第3篇: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在《日月潭》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就力图体现对语境的创设和运用。
一、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出示中午时的日月潭图片)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日月潭清晨的美景,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学生答后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图中阳光灿烂,景物清晰……
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词语──清晰,学生认读。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文中句子:“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师
第4篇:《火烧云》课文片断赏析
《火烧云》课文片断赏析
[案例]
教学《火烧云》第三段时,先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有关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书的词句,然后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来进行教学。
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有想象得出是哪些颜色吗?我们先用“ABB”这样的形式来说。(学生兴致很高,稍加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绿莹莹、黄澄澄。
生:黄扑扑、金闪闪、红艳艳。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不错。书上还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如“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你能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这几个词前面都是植物的名字:葡萄、茄子、梨,后面都是它们的颜色:灰、紫、黄。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不错。同学们能不能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这种形式来说说其他颜色呢?(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生:苹果绿、柠檬
第5篇: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一、案例
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春雨给柳树、麦苗、青蛙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春雨飘呀飘,飘到桃树前,她轻轻地说: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来了!桃花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她捧出火红的桃花。)
生:(学生同桌小声练习变换内容说一说,师请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柳树前,她轻轻地说:柳树弟弟,醒醒啊,春天来了!柳树睁开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醒醒啊,春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新装。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池塘边,她轻轻地说: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来了!青蛙睁眼一看:
第6篇:《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教《葡萄沟》一课,一位教师在导读到“葡萄干好”这一部分时,拿出一包吐鲁番产的葡萄干,要学生品尝后作产品推销。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当是不错的,学生要推销好产品,必须读懂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是从荫房晾干,因而有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的特点,而“非常有名”。另一方面,如何推销介绍,又是对交际言语的很好操练。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和情趣性。
但是,一位学生上来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罗,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买葡萄干罗……”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