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21: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是什么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西安三中李为华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并过一个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对人的各种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地球上什么生命的数量最大级别最高?--人。

但人是什么,你思考过吗?

二.自学:阅读课文,完成13页练习一

三.回答问题:人是什么?

爱因斯坦: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雨果:我们都是被判了不定期死刑的罪人,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

加缪:人是要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巨石上山,且循环不息。

歌德:人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康德:人是借助于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孔子:生无所息。

再读P14页“人生格言”

四.研讨:1.作者人生由什么组成的?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

2.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对往事的追忆(1)是一种人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

(2)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3)借助它可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4使过去生活中真挚、善良的痛苦变成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成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5)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6)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

(7)没有回忆这种历史意识活动,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8)可以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对未来的憧憬--(1)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2)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3)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的追求,是追求的过程。

(4)充满希望的旅程(过程)要比达到目的地好。

(5)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是生活的强者。

(6)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对现时的把握--(1)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2)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3)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4)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五.朗读以上名言并牢记它。

板书设计:人是什么?

爱因斯坦: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雨果:我们都是被判了不定期死刑的罪人,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

加缪:人是要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巨石上山,且循环不息。

歌德:人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康德:人是借助于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孔子:生无所息。

第2篇:今(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文分层论述,层层深入,篇末提出论点的写法。

2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今”最可宝贵,也最易丧失这一特点,树立“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也即“为后人造大公德”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第一和第二两部分为重点。在教学时,应弄清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弄清全文总论点与各分论点的关系。

2.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宜善用‘今’”,努力学习过硬本领,为建设祖国奉献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系教授和《新青年》杂志编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论文。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之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想作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组织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4月6号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二十八日北京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

二.题解

1918年,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夜,作为青年导师的李大钊同志,在当时还只是一位先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李大钊同志看到社会生活中充满矛盾,看到新与旧的斗争,就依据自己在《青春》一文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写成了题目《今.》的论文,号召人们为改造现实而斗争。

三.理清思路

作者在阐述“今”这一论题时,先后提出了“为什么说‘今’最可宝贵,也最易丧失”等三个问题,逐个阐明道理,逐个分析小结,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最后加以总结,点明写作主旨,提出中心论点。

四.内容与结构

李大钊在文章中科学而详尽地阐明了“今”最可宝贵,也最易丧失的道理,指出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强调应该正确对待厌“今”的问题。他指出:在“无始无终”的宇宙的一切变化过程中,“今”是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永远随着“大实在的瀑布”而进展,“刻刻流传,绝不停留”。我们既不可厌“今”而徒然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也不可以:“今”为满足,而不谋“将来”的发展。“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它可以创造“将来”。现在的黑暗、卑污、罪恶与祸患,“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要想改变它,必须“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呼吁青年们“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李大钊《新的!旧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阐述“今”最可宝贵,也最易丧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5~7段):指出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有的人厌“今”,有的人乐“今”。

第三部分(第8~10段):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厌“今”的问题。

第四部分(第11~13段):交待写作本文的动机,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五.总结

分层论述,层层深入,篇末提出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要特色。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论题,并作解释说明,是从正面来立论。接着作者从反面来论证,指出“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在正反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任何正确对待厌“今”的问题。作者在最后交待了写作动机,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文章犹如春笋剥壳,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第3篇: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20篇)由网友 “秋橘子”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错误(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和训练对诗歌的多元解读

2 在对诗歌的意象分析和古典诗词的引申阅读中,体会此诗的古典美

3 背诵此诗

教学重点:

在多元解读的引导过程中,寻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体会诗歌的古典美

课    时:1

预习作业: 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隐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诗中的“你”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  朗读

二  作者简介

郑愁予,台湾诗人,原名郑文韬。(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古典味)

三 多元解读

设问:一首好的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琵琶行(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鉴赏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感知,小组代表发言。

2.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学生集体读重点段落,在诵读中去感知。

4.情感体验法。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培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课时安排:20分钟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

导入:上节课已经讲了古代有许多赞美祖国的诗文,并且也带领大家通读了舒婷的这篇赞美祖国的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节课我们继续讲解这篇课文。讲课文前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分)

教学过程:

分析课文前,我们一起来欣赏《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这首歌,听歌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2分30秒)

1、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的理解、奉献、热爱。

2、这首歌词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语言直白,非常明确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

生我是这块土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

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与学案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 陈情表 李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赤壁之战(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 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 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 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 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 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 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

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兰亭集序(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诵读课文,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以前所学的序言作品有。

(二) 作者简介

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人是什么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是什么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