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20: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 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3: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板书:苦闷。)

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

生4: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应当充满着无奈。

师:感觉越来越好。其他同学愿意接着说吗?

生5:我觉得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生6: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道身在何处,迷惘无措。

(板书:希望 迷惘。)

生7:最后,他很自信,认为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伟大的抱负。

(板书:自信。)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师完善板书成波浪状,“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三、玩味,叩击诗人心扉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

师:“难”在何处?面对困难,又会如何?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老师把这句换成“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无路心茫然”,你们看行吗?

生2:我觉得缺少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显得大而空洞。

师:此句妙在借用动词捕捉意象来刻画渲染。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这些重音,语速慢些,语调低沉些,体会此处的情感。

(生齐读句子。)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师:这句诗怎样理解?

生4: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师: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生5:老师,我还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在全诗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生6: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1: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我觉得这同学改得不错,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齐得多。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思考。)

生2: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觉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不错,你能从语气和感情方面发现问题,语感非常好。那谁能结合原文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呢?

生3: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了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是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全班掌声。)

师:多聪明啊!善于捕捉细节,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4: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说说为什么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师深情朗读该句,生热烈鼓掌。)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从中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师: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生齐诵全诗。)

四、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板书: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第2篇: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

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

运用教学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1、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生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生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生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生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2、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

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

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2、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师: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出生字、难字。

生:齐读诗歌。

师: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需要我们一起来注意的,请指出来。

生:“樽”、“箸”、“塞”、“行”。

3、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师:听到大家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在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

出示课件:

听读诗歌:

⑴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

金樽 珍馐 投箸 歧路

⑵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

师:(配乐范读)

师:老师读完了,现在可要看看大家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你认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了吗?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

师:读得好。那么你们听出这首诗歌的朗读节奏了吗?

生: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稍久。

师:看来大家任务完成得不错,那现在轮到你们来读了,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字音读准并且正确的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有自信,很好。那你们读得好在哪里呢?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得准确。

师:不过呀诗歌不仅是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能读出诗歌的感情。下面老师还想再来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动脑筋,想一想: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 愉快 深情 愤慨 喜悦 激越昂扬 悲伤

师:(配乐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苦闷、激越昂扬。

师:说得真好。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听老师读的时候都在下面小声地跟读,现在我们一起放开声音来读,这回可不仅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试着读出诗人这种苦闷而后激越昂扬的感情哦。

生:配乐齐读诗歌。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是很好。

师:为什么?

生:读不出感情。

师: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有信心读好的,来试一试好吗?

生(男):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给他打多少分?

生:九十。字音和节奏都把握得好,就是还不能充分地朗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师:说得好。男同学读得不错,那女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我们推选一个代表好吗?

生(女):配乐朗读。

师:这回大家给这位同学打多少分呢?

生:九十五。

师:为什么?

生:不仅字词读得准节奏把握得好,也能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好,看来今天我们的女生代表比男生暂时略胜一筹,男同学有没有信心迎头赶上啊?

生:有!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羞”

“直”

“闲来”

“忽复”

“长风”

“会”

“直”

生:自由朗读。

师:很多同学都能放声地朗读诗歌,做得很好。那么你们理解这些字词了吗?

生:“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闲来:空闲的时候;忽复:忽然又;长风:顺风;会:一定,必然;直:径直,毫不犹豫;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生:金杯中的清酒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美味食物价值万钱。停下酒杯,丢掉筷子,心烦得吃不下;拔出剑,向四周环顾,心里一片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雪所堵,欲登太行山却因大雪挡住了去路。闲来时像吕尚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这么多的分岔口,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到来,那时我将乘着船,破巨浪,高挂船帆,向苍茫的大海驶去。

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生1:好在基本上能准确和完整地描述出诗歌所写的内容。

生2:不足的地方在于个别语句还不够精练和准确,我认为最后那句“向苍茫的大海驶去”描述为“渡过苍茫的大海”会更恰当。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描述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用词的准确,语言的精炼同时也要注意忠实于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用词造句都要尽量做到最贴切地表现诗歌的感情色彩。

3、出示译文,学生比较优劣,并根据译文尝试背诵诗歌:

师:老师也要请大家来看看别人的描述,看是别描述得好,还是我们自己描述得好。

出示课件: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师: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大家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描述比较一下,那种描述更好一些?

生:课件上的描述更好。

师:为什么?

生1:语言简洁,抒情性强。

生2:更准确,更通顺。

师:所以我们以后描述诗歌就要努力做到说得准确,说得通顺,说得优美。

师:刚才我们是根据诗歌进行描述,现在啊可要反过来了,看看根据对诗歌的描述,我们能不能不看书,在脑子里面把诗歌给还原回来?看着大屏幕,跟着老师,我们一起试着把诗歌背出来,好吗?

生:好!(齐背诗歌)

师:译文毕竟是译文,纵然描述得再好还是不如诗歌的凝练和含蓄,这也是诗歌穿越千年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

生:好!

师:那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

生:诗人的心情是苦闷的。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

生:对。

师:是的,回答正确。很好。那么接下来三个小组刚好每小组负责一小题进行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来回答,看哪个组表现最好。

生:(讨论)

师:大家已经讨论出结果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生1:我认为“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并非实写,作者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生2:诗人巧用姜太公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伊尹被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边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像这历史上两个有名人物一样受到重用的情思。

生3: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我相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会到来,到时我将直挂云帆,渡过茫茫苍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信念。

师:我们这一次每个小组可谓是平分秋色,都答得很好。我建议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

生:(鼓掌)

(教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怀才不遇的愤懑。

生2:积极乐观的态度。

生3:顽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师: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生1:一个苦闷的李白。

生2:一个自信的李白。

生3:一个乐观的李白。

师: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师: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洋溢着的诗人的风采,那么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忆诗歌,看到大屏幕上关键字词的提示,我们一起来背诵诗歌。

生:(齐背诗歌)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生1:诗歌用了夸张的描写,比如像“金樽”“玉盘”极力地写出了器皿的贵重。

生2:诗歌用了象征的手法,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生3:诗人运用了典故。

师:大家说得真好。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出示课件:

夸张的描写 意境美

行路难 壮美的意象 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 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 情感美

六、拓展延伸

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生1:只需一笑不需愁。

生2:得过且过。

师:能否向大家解释一下你是如何看待“得过且过”这个词的?

生2:我认为人有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所能改变的现实也是有限的,有时候当我们真的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把困扰我们而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放一边,不要钻牛角尖,因为那样只会让关心我们的人担心,于事无补。

生:(鼓掌)

师:所以就像一句歌词唱的:放过自己,才能高飞。这也让老师想到一句话:难得糊涂。

生3:当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也会无可避免的触及伤痛。也许困难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及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也要相信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定信念,美好时光就在眼前。

生:(鼓掌)

生4:生命如流水般湍急地向前奔去,那样才美丽,才有意义。

生5:没有礁石,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在人生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不能因为困难而停下脚步,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

生6:“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就注定你一定会有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在另一方面会长于别人,因此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灿烂的一面。

生7: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用洒脱的行楷写你的拼搏,用沉稳的正楷写你的执着,用潇洒的草书临摹你成长的足迹,用粗浓的黑体搭筑你成功的阶梯!”

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我建议大家再次为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

生:(鼓掌)

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师也有一句话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家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出示课件: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生:齐读

七、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齐诵诗歌。

(结束新课)

第3篇: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精选10篇)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精选10篇)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 1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白《行路难》的教学实录的优秀案例

李白《行路难》的教学实录的优秀案例

行路难教学实录。

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行路难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行路难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其《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行路难》教学实录

《行路难》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0年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例

展评一等奖

刘 勇/执教、整理 程一凡/指导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 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行路难李白

行路难李白

行路难 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资料: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译文: 金樽美酒每杯值钱十千,玉盘珍肴一盘也值万钱。面对盛宴我停杯撂筷吃不下,拔出宝剑四面张望心茫然。想渡黄河冰块塞满了河道,要登太行大雪封了山。效仿吕尚闲暇到碧溪上垂钓,也像伊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李白《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珍馐:名贵的菜肴。

②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③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简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李白 行路难

李白 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资料: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译文: 金樽美酒每杯值钱十千,玉盘珍肴一盘也值万钱。面对盛宴我停杯撂筷吃不下,拔出宝剑四面张望心茫然。想渡黄河冰块塞满了河道,要登太行大雪封了山。效仿吕尚闲暇到碧溪上垂钓,也像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路难李白的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