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视陕西四镇边务。还奏训兵、储饷十事,并允行。
寻进户科都给事中。初,行丈量法,延、宁二镇益田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三年征 赋,彦言:“西北垦荒永免科税,祖制也。况二镇多沙碛,奈何定永额,使初集流庸怀去志?” 遂除前令。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寻上言: “察吏之道,不宜视催科为殿最。昨隆庆五年诏征赋不及八分者,停有司俸。至万历四年则 又以九分为及格,仍令带征宿负二分,是民岁输十分以上也。有司惮考成,必重以敲扑。民 力不胜,则流亡随之。臣以为九分与带征二议,不宜并行。所谓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也。” 部议允行。未几,浙江巡抚张佳胤复以旧例请,部又从之。彦疏争,乃诏如新令。诏取黄金三千二百两,彦请纳户部言减其半,不从。
擢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叛,土官蒙诏不能制,彦檄副使杨 寅秋破擒之。宣慰安国亨诡言献大木,被赉。及征木无有,为彦所劾。国亨惧,诬商夺其 木,讦彦于朝。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改抚云南。时用师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御军,兵大噪,守备姜忻抚定之。而其兵素 骄,给饷少缓,遂作乱。鼓行至永昌,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彦调土、汉兵夹攻之,斩首八十,胁从皆抚散。事闻,赉银币。
寻以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进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军务。日本躏朝鲜。会暹罗入贡, 其使请勤王,尚书石星因令发兵捣日本。彦言暹罗处极西,去日本万里,安能飞越大海,请 罢其议。星执不从。既而暹罗兵卒不出。召拜户部右侍郎,寻卒。
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后赠右都御史,谥定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B.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C.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D.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税”又称“课税”,是指古代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老百姓征收税赋的行为。
B.“敲扑”是古代鞭打犯人的一种刑具,较长的木杖称为敲,较短的木杖称为扑。
C.“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彦精通军事,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上书朝廷,皇上全部赞同他奏报的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
B.萧彦体恤民情,多方为民请愿。他为延、宁二镇永远免除科差税收,充实空虚的外府,考察官吏的政绩等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许可。
C.萧彦敢于进谏,险些带来惩处。他弹劾诡称要献上大木的宣慰安国亨,遭其攻讦。皇上大怒,幸亏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情,才免受惩罚。
D.萧彦镇守边疆,善于处理矛盾。他巡抚云南时,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邓子龙的**部队,杀死八十余人,得到朝廷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2)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
参考答案
4.A
5.B
6.B
参考译文
萧彦,字思学,陕西泾县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任命为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向皇上奏报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皇上全部予以赞同。
不久,升为户科都给事中。起初,实行丈量土地法,延、宁二镇增加田地一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求三年后征收赋税。萧彦说:“西北垦荒永远免除科差税收,是祖宗的制度。何况二镇多沙碛,为什么要定永远的额赋,使刚刚集中起来的流民有远走他乡的想法呢?”朝廷于是解去了从前的命令。皇帝下诏购买黄金和珠宝,不久,下令停止购买。命令直接输送到内库。萧彦认为不应当让外府空虚而充实内库的收藏,皇上不听。不久萧彦说:“考察官吏的政绩,不应该看他催科的多少为标准。从前隆庆五年(1571)下诏说征收赋税不到十分之八的,停发有关官吏的俸禄。到万历四年(1576)又以十分之九为及格线,仍然下令附带征收所欠的二分,则老百姓每岁输税十分以上。官吏害怕考核,必定敲诈勒索。老百姓不能负担,便到处流亡。我认为九分与附带征收二条制度不应该同时实行。所谓放宽一分,老百姓受皇上一分的`恩赐。”吏部讨论后同意他的意见,不久,浙江巡抚张佳胤又请实行旧的方法,吏部又同意了。萧彦上疏力争,于是下诏还是实行新的办法。皇帝下令调取黄金三千二百两,萧彦请求接纳户部意见,减免一半,皇上不听从。
萧彦升职为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族叛乱,土官蒙诏不能制服,萧彦命令副使杨寅秋平定叛乱。宣慰安国亨诡称要献上大木,被赏赐。等到征求大木时却没有,被萧彦所弹劾。安国亨非常害怕,诬赖商人掠夺了他的大木,在朝廷上攻击萧彦。皇上大怒,准备治罪萧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是安国亨反咬一口,轻视朝廷,皇上才作罢。
改为巡抚云南,当时用兵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统御部队,士兵群起喧哗,守备姜忻安抚他们,但是,士兵平素就骄纵,兵饷给得稍慢,就犯上作乱。部队很快走到永昌,直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萧彦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杀死八十余人,其余的或降或逃。事情传到京城,朝廷赏赐大量的银子。
不久,以副都御史治理郧阳。又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全权掌管两广的军务。日本蹂躏朝鲜。恰好暹罗入贡,其使者请求帮助他们的国王,尚书石星因而命令发兵进攻日本。萧彦说暹罗处于西面,离日本有万里之遥,怎能飞越大海?请求停止石星的命令,石星执意不从。结果暹罗并未发一兵一卒。皇上召见萧彦,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萧彦就死了。
萧彦跟从同县的查铎学习,有大志。当官后,关心天下的大事,凡他工作过的地方的老百姓都称赞他。死后赠为右都御史,谥号为定肃。
第2篇: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整理6篇)由网友“我花痴你管我”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原文及译文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视陕西四镇边务。还奏训兵、储饷十事,并允行。
寻进户科都给事中。初,行丈量法,延、宁二镇益田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三年征 赋,彦言:“西北垦荒永免科税,祖制也。况二镇多沙碛,奈何定永额,使初集流庸怀去志?” 遂除前令。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寻上言: “察吏之道,不宜视催科为殿最。昨隆庆五年诏征赋不及八分者,停有司俸。至万历四年则 又以九分为及格,仍令带征宿负二分,是民岁输十分以上也。有司惮考成,必重以敲扑。民 力不胜,则流亡随之。臣以为九分与带征二议,不宜并行。所谓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也。” 部议允行。未几,浙江巡抚张佳胤复以旧例请,部又从之。彦疏争,乃诏如新令。诏取黄金三千二百两,彦请纳户部言减其半,不从。
擢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叛,土官蒙诏不能制,彦檄副使杨 寅秋破擒之。宣慰安国亨诡言献大木,被赉。及征木无有,为彦所劾。国亨惧,诬商夺其 木,讦彦于朝。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改抚云南。时用师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御军,兵大噪,守备姜忻抚定之。而其兵素 骄,给饷少缓,遂作乱。鼓行至永昌,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彦调土、汉兵夹攻之,斩首八十,胁从皆抚散。事闻,赉银币。
寻以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进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军务。日本躏朝鲜。会暹罗入贡, 其使请勤王,尚书石星因令发兵捣日本。彦言暹罗处极西,去日本万里,安能飞越大海,请 罢其议。星执不从。既而暹罗兵卒不出。召拜户部右侍郎,寻卒。
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后赠右都御史,谥定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B.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C.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D.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税”又称“课税”,是指古代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老百姓征收税赋的行为。
B.“敲扑”是古代鞭打犯人的一种刑具,较长的木杖称为敲,较短的木杖称为扑。
C.“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彦精通军事,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上书朝廷,皇上全部赞同他奏报的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
B.萧彦体恤民情,多方为民请愿。他为延、宁二镇永远免除科差税收,充实空虚的外府,考察官吏的政绩等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许可。
C.萧彦敢于进谏,险些带来惩处。他弹劾诡称要献上大木的宣慰安国亨,遭其攻讦。皇上大怒,幸亏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情,才免受惩罚。
D.萧彦镇守边疆,善于处理矛盾。他巡抚云南时,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邓子龙的**部队,杀死八十余人,得到朝廷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2)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
参考答案
4.A
5.B
6.B
参考译文
萧彦,字思学,陕西泾县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任命为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向皇上奏报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皇上全部予以赞同。
不久,升为户科都给事中。起初,实行丈量土地法,延、宁二镇增加田地一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求三年后征收赋税。萧彦说:“西北垦荒永远免除科差税收,是祖宗的制度。何况二镇多沙碛,为什么要定永远的额赋,使刚刚集中起来的'流民有远走他乡的想法呢?”朝廷于是解去了从前的命令。皇帝下诏购买黄金和珠宝,不久,下令停止购买。命令直接输送到内库。萧彦认为不应当让外府空虚而充实内库的收藏,皇上不听。不久萧彦说:“考察官吏的政绩,不应该看他催科的多少为标准。从前隆庆五年(1571)下诏说征收赋税不到十分之八的,停发有关官吏的俸禄。到万历四年(1576)又以十分之九为及格线,仍然下令附带征收所欠的二分,则老百姓每岁输税十分以上。官吏害怕考核,必定敲诈勒索。老百姓不能负担,便到处流亡。我认为九分与附带征收二条制度不应该同时实行。所谓放宽一分,老百姓受皇上一分的恩赐。”吏部讨论后同意他的意见,不久,浙江巡抚张佳胤又请实行旧的方法,吏部又同意了。萧彦上疏力争,于是下诏还是实行新的办法。皇帝下令调取黄金三千二百两,萧彦请求接纳户部意见,减免一半,皇上不听从。
萧彦升职为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族叛乱,土官蒙诏不能制服,萧彦命令副使杨寅秋平定叛乱。宣慰安国亨诡称要献上大木,被赏赐。等到征求大木时却没有,被萧彦所弹劾。安国亨非常害怕,诬赖商人掠夺了他的大木,在朝廷上攻击萧彦。皇上大怒,准备治罪萧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是安国亨反咬一口,轻视朝廷,皇上才作罢。
改为巡抚云南,当时用兵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统御部队,士兵群起喧哗,守备姜忻安抚他们,但是,士兵平素就骄纵,兵饷给得稍慢,就犯上作乱。部队很快走到永昌,直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萧彦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杀死八十余人,其余的或降或逃。事情传到京城,朝廷赏赐大量的银子。
不久,以副都御史治理郧阳。又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全权掌管两广的军务。日本蹂躏朝鲜。恰好暹罗入贡,其使者请求帮助他们的国王,尚书石星因而命令发兵进攻日本。萧彦说暹罗处于西面,离日本有万里之遥,怎能飞越大海?请求停止石星的命令,石星执意不从。结果暹罗并未发一兵一卒。皇上召见萧彦,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萧彦就死了。
萧彦跟从同县的查铎学习,有大志。当官后,关心天下的大事,凡他工作过的地方的老百姓都称赞他。死后赠为右都御史,谥号为定肃。
篇2: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原文及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原文及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梁书·刘勰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勰早孤,笃志好学 笃:坚定
B.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 引:征聘
C.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 次:驻扎
D.候约出,干之于车前 干:拜见
6.下列句子中,表现了刘勰自信和倔强个性的一组是( )(3分)
①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
②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③先燔鬓发以自誓。
④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
⑤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⑥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跟从出家的佛徒,勤学苦读,因而博览群书,精通经纶。
B.刘勰曾上书皇帝,请求祭祀二座郊庙的贡品应该和七庙一样改成使用瓜果蔬菜,皇帝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提升了他以示嘉奖。
C.刘勰编撰了《文心雕龙》五十篇,对古今文章加以评议,并在序言里对“文心”作了解释。沈约十分欣赏这部著作。
D.刘勰晚年在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起完成了皇上要求的.对经书的考证、撰写后,向皇上提出出家的要求,终于如愿以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3分)
(2)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3分)
参考答案
5. C(次;按次序排列,评论。)
6. B
7.B 交给尚书们讨论后采纳的
参考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他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司空(官职名)刘秀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官职名)。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爱好学习,志向坚定。家里贫穷没能力娶亲,依靠沙门僧的照顾,和他住在一起,共十多年,最终博览群书,精通经纶。并区分书籍的部、类、抄录并给它们写序。如今定林寺里收藏的书籍,都是刘勰整理的。
天监(南北朝梁武帝年号)初期,从家中被征聘为朝请(官职名)。中军(官职名)临川(地名)人王宏(人名)聘请他兼任记室(官职名),后改任车骑仓曹参军(官职名)。出京担任太未县令,有清廉的政绩。升任为仁威南康王记室(官职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官职名)。当时供奉七庙,已经使用瓜果蔬菜,而祭祀两座郊庙时仍然用牲畜。刘勰于是上书说祭祀二座庙应该和七庙一样都改成使用瓜果蔬菜,皇帝下诏把他的建议交给尚书们讨论,最后采纳了刘勰的建议。刘勰改任步兵校尉(官职名),依然兼(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萧纲)喜欢文学,非常器重亲近刘勰。
起初,刘勰编撰了《文心雕龙》五十篇,讨论古今的文章、体裁,引用它们并评论好坏。他在《文心雕龙》的主序中说:“文心,就是说写文章的用意……”写完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们所看好,刘勰自己很看重自己的文章,打算让沈约评定一下。沈约当时非常尊贵,刘勰没有机会见他,于是背着自己的书,等候沈约从府里出来,跑到他的车前拜见他,其样子好像一个卖东西的。沈约于是命人取来阅读,非常看重这本书,说它很是说明了道理,经常摆在自己的书案上。
刘勰写文章擅长写佛经道理,京师的寺、塔以及有名的僧人的碑文,都一定请刘勰撰写。皇帝下令让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考证、撰写经书,完成后,他就向朝廷乞求出家为僧,先燎掉了头发表明决心,朝廷下令允许了。于是在寺里更换了服饰,改名叫做“慧地”。不到一周年就去世了。他的文集在世上发行。
篇3: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①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②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馂③余,必陶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馂(jùn)在此意为吃祭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 朗悟:颖悟聪敏。
B.策桃枝杖,直造俭坐 直造:径直走向。
C.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 频莅:频繁掌管。
D.乘舆临哭甚哀 乘舆:乘车之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琛少年聪慧,择机展现才华。他很小时就被看好必定能振兴家族,少年时就有奔放的辩才;与时任丹阳尹王俭谈话后,获得赏识,这才被授予了官职。
B.萧琛知识渊博,遇事从容应对。他巧妙地引用《诗经》的话语,使得北魏使者李道固不得不喝下他敬的酒;他也能根据古人的典章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C.萧琛兴趣广泛,爱书终生下辍。他喜欢音乐,爱好喝酒,到老只剩下喜欢书籍了;以前曾执意要求得到那本和尚带来的据说是班固真本的《汉书序传》。
D.萧琛性情洒脱,祟尚清廉简朴,他不为自己置购家产;还常常亲自祭祀灶王爷,高高兴兴地吃祭祀后剩下的饭菜;遗言中嘱咐后人将其丧葬礼仪从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
(2)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
答案
1.D(“乘舆”一词,特指皇帝和诸侯的车驾,此处是借代,指皇帝。)
2.C
3.A(萧琛并不是和王俭谈话后才被授予官职,这之前他已经担任齐的太学博士了;前文中的“起家”即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4.(1)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少,末被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译出大意给2分;“识”“负”“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公事私事都来此请示祷告,前后两任郡守都在厅堂拜祭,自己回避居住在其他地方。
(译出大意给3分;“请祷”“拜祠”,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语文阅读理解的八大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仔细看原文
一般阅读理解题目,最常见的考察办法,就是文中人物的描述,这样的题目一出,就能套上:什么什么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这样的答题方式了,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一定要写清楚,否则就有虎头蛇尾之嫌。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及时放弃
有的时候,阅读理解就是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没关系,先做别的,因为语感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了。就算是语文的答题高手,也免不了思维放空这一招。
文言文一般考察少见含义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是狠多同学头疼的地方,那是其实,这是最容易的,考察的内容,基本上老师都会讲,这个时候,不要犹豫,就是你觉得最不可能的那个意思。
注重表达情感
诗词赏析,一般都是要考察,看看你是否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抒发了诗人怎么样怎么样的情感,这句肯定不能少。
篇4:《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原文及译文
《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原文及译文
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衍少骁武,善骑射。周陈王纯引为左右,累迁大都督。时齐氏未平,衍奉诏于天水募人,以镇东境,得乐徙千余家,屯于陕城。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王亲任之。建德中,周武帝出幸云阳,衍朝于行所,时议欲伐齐,衍请为前锋。攻河阴城,授仪同大将军。
尉迥之起逆,从韦孝宽战于武陟,进战于相州。先是,迥遣弟子勤为青州总管,率青、齐之众来助迥。迥败,勤与迥子悸、秸等欲东奔青州。衍将精骑一千追破之,执祜于阵,勤遂遁走,而悸亦逃逸。衍至济川,入据其城,又击其余党于济北,累战破之,执送京师。超授上柱国,封武山郡公。
征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筏,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上大善之。
衍临下甚踞,事上奸谄。晋王爱昵之,宴赐隆厚。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衍大喜。王因召衍,阴共计议。又恐人疑无故来往,托以衍妻患瘿,王妃萧氏有术能疗之。以状奏高祖,高祖听衍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衍又诈称桂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讨之。由是大修甲仗,阴养士卒。及王入为太子,征授左监门率。高祖于仁寿宫将大渐,太子与杨素矫诏,令衍、宇文述领东宫兵。及上崩,汉王起逆,而京师空虚,使衍驰还,总兵居守。帝幸江都,令衍统左军,改授光禄大夫。又从讨吐谷浑,出金山道,纳绛二万余户。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又尝劝帝取乐,五日一视事,无得效高祖空自劬劳。帝从之,益称其孝顺。七年,从往江都,卒。赠左卫大将军,娼赐甚厚,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
宇文述时贵重,委任与苏威等,其素爱则过之。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述善于供奉,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卫者成取则焉。又有巧思,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战破之,执送京师执:逮捕
B.并赍粮拯救之赍:钱财
C.高祖于广寿宫将大渐大渐:病危
D.无得效高祖空白劬劳劬劳:劳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衍奉诏于天水募人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名之日富民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由是帝弥悦焉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衍英勇善战。他先打败北齐军队的进攻,后又打败尉迟勤等人的残余部队,而深受重用。
B.郭衍体恤百姓。他任瀛州刺史时,先开仓发粮赈济百姓后禀奏皇上之举,受到皇上的赞许。
C.郭衍为人奸诈。他多次欺骗高祖,最终帮晋王顺利登上皇位,也因此而多次受到越级提拔。
D.郭衍谄媚顺从。他善于揣摩皇上旨意,宇文述善于在皇上左右供奉,两人受宠方式颇相似。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
(2)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
(3)宇文述时贵重,委任与苏威等,其亲爱则过之。
参考答案
4.B(B.赍:携带。)
5.C(C.均为介词,把。A.介词,在/介词,到;B.代词,代所凿的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代词,他/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6.C(C.“因此而多次受到越级提拔”错,原文中只有一次是越级提拔,且原文并无说他在帮晋王顺利登上了皇位之后而受到越级提拔的信息。)
7.(1)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所统率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内数次打败北齐军队的进攻,很是让北齐军畏惧。(关键词:“辄”“告捷”“惮”各1分,语意连贯1分)
(2)晋王有夺太子位的阴谋,想以郭衍为心腹,派宇文述把这种想法告诉了郭衍。(关键词:“夺宗”“托”各1分,语意连贯1分)
(3)宇文述当时位尊显贵,他的委派任用与苏威相同,而他被亲信宠爱的程度则超过了苏威。(关键词:“贵重”“过”各1分,语意连贯1分)
【参考译文】
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郭衍年少时就骁勇英武,善长骑马射箭。北周陈王宇文纯引用他在身边,累积功勋升迁为大都督。当时,北齐没有平定,郭衍奉诏到天水招募兵卒,用来镇守东边的边境,招来自愿迁徙的有一千多家,屯驻在陕城。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所统率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内数次打败北齐军队的进攻,很是让北齐军畏惧。陈王因此而更加重用他。建德年中,周武帝出京驾幸云阳,郭衍在周武帝驻地朝见,当时商议着要攻打北齐,郭衍请求充当先锋。攻克河阴城,授予仪同大将军。
尉迟迥发起叛乱的时候,郭衍奉命随从韦孝宽在武陟作战,又进军相州作战。在这之前,尉迟迥派弟弟的儿子尉迟勤任青州总管,率领青、齐的兵卒来援助尉迟迥。尉迟迥兵败以后,尉迟勤与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尉迟祐等想要向东逃到青州。郭衍率一千精锐骑兵追击打败了他们,在阵地上抓获了尉迟祐,尉迟勤于是逃走了,而尉迟惇也逃走了。郭衍到济州,攻入占领了这个城,又在济北打败了他们的残余部队,连战连捷,抓获俘虏送往京城。越级提拔为上柱国,封为武山郡公。
郭衍被征召为开漕渠大监。部署统率水工,凿渠引渭河的水,漕运四百多里。关内依赖着它,把它命名为“富民渠”。开皇五年,郭衍被任命为瀛州刺史。适逢秋雨成灾,他的属县多被水淹没,老百姓都爬上高树,占据高大的坟墓躲避大水。郭衍亲备船只木筏,同时带上粮食赈救百姓,老百姓大多获得救济。郭衍先开仓发粮赈济百姓,然后再禀奏皇上。皇上非常赞许他的这种做法。
郭衍对下非常傲慢,对上奸诈谄媚。晋王亲近他喜欢他,设宴、赏赐非常隆重丰厚。晋王有夺太子位的阴谋,想以郭衍为心腹,派宇文述把这种想法告诉了郭衍。郭衍非常高兴。晋王就召来郭衍,与他暗地共同策划。又担心别人对他们无缘无故的来往起疑心,假称郭衍的妻子患有大脖子病,王妃萧氏有办法能够给她治疗。把这些情况上奏给高祖,高祖听凭郭衍与妻前往江都,来来往往没有限制。郭衍又假称桂州俚谋反,晋王就上奏让郭衍兴兵讨伐他。因此大规模地修造盔甲兵仗,私下里收养门客兵卒。等到晋王成为太子,征授郭衍为左监门率。高祖在仁寿宫病危,太子与杨素诈称皇上诏书,下令让郭衍、宇文述统领东宫的军队。等到皇上驾崩,汉王起来反叛,而京师空虚,又派郭衍火速返回京城,统领军队据守京城。皇上临幸江都,令郭衍统领左军,改授光禄大夫。郭衍又跟从隋炀帝讨伐吐谷浑,出金山大道,收纳投降的人两万多户。郭衍能揣摩皇上旨意,阿谀顺从皇上。皇上常常对人说:“只有郭衍,与朕同心。”郭衍又曾经鼓励皇上取乐,五日才理一次朝政,不要效仿高祖白白地让自己辛苦。皇上听从了他的话,更加称赞他的忠顺。大业七年,跟从皇上前往江都,死了。追封为左卫大将军,丧事赏赐非常丰厚,谥号为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
宇文述当时位尊显贵,他的委派任用与苏威相同,而他被亲信宠爱的程度则超过了苏威。皇上所得到的远方贡献的东西和四季应时食物,常常分赐给宇文述,其间向宇文述奉送赐物的使臣络绎不绝。宇文述善于在皇上左右供奉,进退周旋,形貌举止很得皇上欢心,宫中值宿警卫的人都以他为榜样而仿效他。他又有一些奇巧的想法,凡是他装裱的东西,都是别人所难想到的。他多次把一些奇异的服饰、物品进献到宫中,因此皇上更加喜欢他。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
篇5: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原文及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原文及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聚学属文,端正鲠亮。常修梵行,每与沙门难及苦空,必诣徽旨。常观刘孝标《辩命论》。恶其伤先王之教,迷性命之理,乃作《非辩命论》以释之。高祖定京城,武德元年,迁内史令。高祖乃委以心腹,凡诸政务,莫不关掌。高祖每临轩听政,必赐升御榻,呼之为萧郎。瑀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及太宗临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高祖常有敕而中书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瑀曰:“今皇墓初构,事涉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比每受一数,臣必勘审,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瑀见事有时偏驳,而特法稍深,颇为时议所少。房玄龄、杜如晦即新用事,疏瑀亲封伦,瑀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而辞旨寥落。太宗以玄龄等功高,由是忤旨,废于家。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太宗常谓瑀曰:“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瑀对曰:“臣观前代国诈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盘石之囤。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议封建。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念诈,声色甚厉,以不敬免。明年,征授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每有评议,玄龄等不能抗。玄龄、魏征、温彦博尝有微过,瑀劾之,而罪竟不问,因此自失。由是罢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太宗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瑀再拜谢。魏征进而言曰:“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太宗悦其言。瑀请出家,太宗谓曰:“甚知公素爱桑门,今者不能违意。” 瑀旋踵奏曰:“臣顷思量,不能出家。”太宗以对群臣吐言,而取舍相违,心不能平。瑀寻称足疾,时诣朝堂,又不入见。二十一年,从幸玉华宫,遂疾于宫所,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萧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与沙门难及苦空 难:辩论
B.必赐升御榻 升:登上
C.及太宗临雍州牧 临:驾临
D.颇为时议所少 少:非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萧瑀“端正”“守道”的一组是(3分)
①乃作《非辩论命论》以释之
②孜孜自勉,绳违举过
③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④遂上封事论之
⑤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
⑥时诣朝堂,又不人见
A.②④⑤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⑥
6.下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瑀深受皇帝的信任,被视为心腹。高祖在位时,各项政务都要咨询他并让他掌管;太宗即位后,甚至把事关国体的大事都摊开来向他请教。
B.萧瑀有时执 法过于武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他曾经不加详查,就检举仅仅犯了一些微小过失的房玄龄、魏征、温彦博,因而又一次被罢免了官职。
C.萧瑀的一片赤诚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唐太宗用“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这样的诗句高度评价萧瑀,而且认为他的正直的`品格自古贤臣无出其右。
D.萧瑀早年爱好佛教,晚年有出家之愿。他曾经向唐太宗郑重提出了这个请求,也得到了太宗的允许,但他随即就改变了主意,这让太宗心里非常不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忿诤,声色甚厉,以不敬免。
(2)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
参考答案
4.C(“临”在此处意为“亲自担任,当时李世民并非皇帝)
5. C(本文中的“端正”“守道”,是指行事正直,格守正道。据此,(4)是因为自己受到冷落而上奏皇帝;(5)只是表明他能言善辩(6)是他情绪消沉的表现。均不符合题意)
6. B(萧瑀弹劾房玄龄等,不能表明他执法过于武断;“不加详查”的说法也没有根据)
7. (1)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严厉,以不敬罪被免官。(关
键词“坐”“忿诤”“上”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子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关键词“逆”“特”“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年因幸行闻名。积学作文,端正梗直,常常修行佛法,每每与僧人辩论苦空,定能达到微妙的境界。曾看到刘孝标的《辩命论》,憎恨他损害先王之教,迷乱性命之理,于是作《非拼命论》来用阐释自已的观点。高祖平定京城,武德元年,升任内史令。高祖依托他做心腹,凡各项政务,无不咨询于他并请他掌管。高祖每次上朝处理政务,一定赐他登坐皇帝御座,称呼他“萧郎”。萧瑀用勤恳来自勉,约束违纪,检举过失,人们都畏惧他。等到太宗亲任雍州枚,任命萧瑀为州都督。高祖经常有敕命发下,可中书省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说:“今天,皇朝刚刚奠基,事情涉及安危存亡,远方如存疑忌,恐怕丢掉时机。近来每次接到一道敕命,我一定要勘察审核,如果与从前救命相互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萧瑀认识事理有时偏颇,而执法渐渐苛刻,当时议论的人大多有些不满。房玄龄、杜如晦刚刚执政,疏远萧瑀亲近封伦。萧瑀内心不平,于是递上加封的奏章论辩此事,而言辞稀疏似被冷落。
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功高,萧瑀因此触犯了圣意,被罢免回家。不久,任特进、太子少师。太宗曾对萧瑀说:“朕要使子孙繁衍基业长久,国家永远安定。有什么办法?”萧瑀回答说:“臣考察前代国家命运长久的原因,没有比分封诸侯来作为稳固的基石更好的办法了。”太宗认为对,开始商议封邦建国。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产厉,以不敬罪被免官。第二年,被征招入朝任御史大夫。与宰相参议朝政,萧瑀能言善辩,每次有评议.房玄龄等人无法辩驳。房玄铃、魏征、温彦博曾有小的过失,萧瑀检举他们,但罪责到底未加追究,因此自己感觉很失落,也由此被罢免了御史大夫,不再参预朝政。
太宗赐给萧瑀诗说:“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对他说:“你恪守正道,耿直不贰,古人都没有超过你的。”萧瑀拜了两拜表示感谢。魏征进而说:“知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予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萧瑀请求出家为僧人。太宗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向喜爱佛教,今天不能违背你的意愿了。”萧瑀紧接肴上奏说:“臣近来考虑,不能出家为僧人。”太宗认为萧瑀面对群臣吐露此语,却又取舍前后互相违背,内心不平。萧瑀不久又称脚有病,有时到朝堂,又不入内拜见。二十一年,跟随太宗驾临玉华宫,得病在玉华宫的住所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篇6:“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随方御之方:形势
B.吴平,进行省右丞 进:进攻
C.进征山西,次保定 次:驻扎
D.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坐:连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死不问,爵除 木欣欣以向荣
B.因徇下来附诸郡县不如因善遇之
C.与友德将铁骑三千彼与彼年相若也
D.败扩廓于宁夏 何为其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薛显在赵均用死后投奔明太祖,他和常遇春的在和张士诚的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都大获全胜,直接导致五太子等人后来的投降。
B.太祖曾在群臣面前盛赞薛显作战勇猛和做事有谋略,行军打仗可以独当一面,这些方面特点在南昌之战和湖州之战中有所表现。
C.薛显在和元朝的.军队作战过程中一向少有败绩。虽然在收复庆阳的过程中险遭不测,但最终还是和徐达等合力平定了陕西全境。
D.明初,朝廷奖赏有功之臣,虽封薛显为永城侯,却因罪让他谪居海南。后虽回到朝中赐官加爵,但死后若干年还是被免除爵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3分)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4分)
(3)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3分)
参考答案:
4.B(进升官职)
5.B(A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都是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和,跟/连词,和,跟;D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6.A(常遇春在和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小却”)
7.(1)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今日之战,将军功”判断句式1分,“弗如”1分,句意通畅1分)
(2)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免于一死。(“伪”“以”“道”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以”“相掩”各1分,句意通畅1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薛显,萧县人。赵均用占据徐州,让薛显担任元帅,守卫泅州。赵均用死了,率领泗州军门来投降(朱元璋).太祖授予亲军指挥职位,跟随自己征战。南昌平定之后,命令薛显跟随大都督殊文正守卫南昌。陈友谅侵犯南昌,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两座城门。陈友谅军队的攻势很急。薛显依据形势防御敌军,间或派出精锐士卒出战,斩杀了敌军的平章刘进昭,擒住副枢赵祥。固守南昌三个月,南昌城才解围。武昌平定之后,邓仲谦占据新淦没有攻克,薛显讨伐他,乘机攻占了一些没有归附的属县。凭借战功提拔为江西行省参政。(他又)跟随徐达等收复淮东,接着攻打张士诚。又和常遇春攻打湖州,(在这一阶段)他派遣别将率领流动军队攻占了德清,占领了升山水寨。张士诚派遣他的养子“五太子”集结重兵来救援,常遇春与他交战,稍有退却。薛显率领水军奋勇攻击,烧毁了敌军的船只。敌军大败,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率领旧部投降,得到降兵六万人。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五太子等投降之后,吴地的人震惊恐惧,湖州于是被攻下。(紧接着)他们进攻围住平江,他和诸位将领分城门进军攻打。吴地平定,进升省右丞职位。
朝廷命令薛显跟从大将军徐达攻打中原地区。将要出行之时,太祖告谕诸位将领,说“薛显、傅友德的勇敢和谋略在军中名列前茅,可以独当一面。“进攻攻占了充、沂、青、济,攻取了东吕、棣州,乐安。回军的时候收复河南,(紧接着)攻打陕西关中地区。他渡过黄河,攻占与了卫辉、彰德、广平、临清。他率领骑兵、步兵和水军攻取了德州、长芦。在河西务打败元兵,又在通州打败元兵,接着攻占了元大都。然后派兵逻古北诸隘口,攻占了大同,俘获乔右丞等二十四人。进军征战山西,驻扎在保定,攻占七垛寨,打败并追击元主脱因贴木儿。薛显利傅友德率领二千铁骑,攻占平定了定西。薛显的别将攻占了马鞍山西番寨。获得了许多的家畜和物产,赶跑了元朝的豫王,在宁夏打败了扩廓。薛显又和徐达会师攻I占了平凉。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了。张良臣占据城池叛乱,徐达进攻围困他。扩廓派逍韩扎儿攻打原州,以阻挠明朝的军队。薛显在灵州驻兵,阻止韩扎儿的军队。张良臣的军队援兵断绝,就失败了。追击贺宗哲到六盘山,把扩廓赶到塞外,山西就全部平定了。
洪武三年冬天,朝廷大封有功之臣。因为薛显擅自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干户吴富,皇上当面数清他的罪行。封他为永城侯,没有赐予免罪免死铁券,谪居到海南。将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来赡养薛显所杀的吴富和马军的家人;一份给薛显的母亲和妻子,没有给予他免罪免死的铁券,贬官到海南。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薛显在海南居住数年,皇上怀念他,召他回来。也给了他免罪免死铁券,享受一千五百石的俸禄。
其后,薛显又随大将徐达征战漠北。多次奉命巡视河南,在北平屯田,在山西练兵,跟从魏国公巡视北方。洪武二十年冬天,皇上召还,行至山海卫时,(突患疾病)去世。赠永国公,谥桓襄。当时,薛显没有儿子,弟弟薛纲年幼。洪武二十三年,追究连坐薛显是胡惟庸党羽,因为薛显已经死,不问其罪,免除爵位。
第3篇: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原文及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原文及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
第4篇:《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原文及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原文及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去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