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女童权利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女童权利状况调查报告
日前,首份关注中国女童权利状况的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显示,中国女童比男童表现出更高的学业期待和学习热情,却难以享有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女童辍学更早,且更易受家庭贫困、早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弱势女童,尤其是留守、残疾和贫困的处境下的女童,更易受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这份题为《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需求研究报告2015》(下称《报告》)的研究,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合作完成。调研在山西、河南、新疆、四川、云南等五个省份发放并回收1400份问卷,还深度访谈了60名女童,并结合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儿童数据而成。
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发起人冯媛表示,这份报告单独对女童进行数据详实的研究。此种作法是以往很少见的,可望引发公众对女童问题的关注。
女童辍学更早 多属被动辍学
在中国,女童在教育与发展的诸多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报告》在调查中国女童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六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后发现,虽然中国女童表现出比男童更高的学业期待和学习热情,却难以享有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报告》指出,在学校教育方面,女童受教育的机会与男童并不均等。调查发现,中国女童的失学高峰出现在小学三到六年级,早于男童的失学高峰─初中三年级。
而在失学原因方面,中国女童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比较大。在被调查者中,失学女童有38.89%是家庭贫困所致;而男童失学的首要原因则是“自己不爱读书,主动退学”,占男童失学理由的38.13%。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女童在“重男轻女”观念影响下亦处于劣势。《报告》显示,第一胎生女孩的家庭选择继续生育的比例更高;有超过30%的女童须承担家庭劳动,男童则仅有不到20%,且女童做家务的时间也更长。
国际计划(中国)项目支持总监张红漫认为,女童承担的家务劳动仍然阻碍性别平等。一项涉及16国的调查发现,有10%的5-14岁女童,每周要做家务28小时以上,挤占了她们的学习时间。
10月13日,国际计划组织也发布了《2015年世界女童状况报告——女童权利:未完成的事业》(下称《世界女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国际上,女童的`权利受侵害问题同样普遍——在4个受调查国的4,219名女童中,只有37%的受访者认为,她们能够获得与男童一样多的机会。女童面临的强迫婚姻和早婚中暴力行为很常见,68%的受访者表示,早婚的女性更容易在家庭中遭遇暴力。
此外,大多数女童表示,她们对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她们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来避免早婚、早孕;她们也缺乏自信来勇敢地表达她们的想法。据《世界女童报告》,到2015年底,仅有48%的国家能在中学教育中实现性别平等。
张红漫指出,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性别歧视中的基础和关键问题。她说,尽管男女童的辍学率都比较高,但原因有所不同;女童更多是因为客观原因被迫辍学,男童辍学则多是出于主观原因。
报告吁建立特殊政策 保障女童权利
参加了《报告》实地调研的北师大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主任高玉荣指出,目前中国对女童保护方面,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现有的政策不够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帮助的女童及其母亲,往往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高玉荣呼吁,对女童权利的保护亟需相应的政策支持。
冯媛表示,“希望在政策上,国家有更多性别视角的体现。因为在现实中,女童的权益往往更容易受到侵犯,更需要保护。这种侵犯还包括间接的侵犯,如性别陈规等对女童权益的限制”。
针对女童受教育权利保护问题,《报告》建议,应加强女童在“小升初”阶段的教育扶持力度,由学校和公益组织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对存在失学风险、有特殊困难的女童及时给予救助;对贫困女童提供经济支持,更多关注留守女童,采取个案干预机制等。
在研究团队访谈的案例中,“支持妈妈生弟弟”、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的女童并不少见,甚至有女童愿意为了弟弟放弃自己的教育机会,或辍学嫁人换取彩礼以让母亲再生一个弟弟。在无父母照料的家庭中,则有身为姐姐的女童主动退学,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尽管如此,调研显示,女童仍表露出更高的受教期待和学习热情。并且,女童的职业理想也更为务实,排在第一名的理想职业是教师。
《报告》建议,应制定特殊政策,支持贫困边远地区定向招收和分配女教师,以吸引女童上学;并因地制宜地为女童开展职业培训,为有意愿求职的大龄女童提供技能培训。高玉荣举例称,可以通过特殊的政策制度,激励当地的女童成为教师,反哺乡村,发挥良性循环的作用。
第2篇:中国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每到年底,单身一族回家过年,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催婚的尴尬。为什么找对象那么难,你为何会单身?近日,某知名婚恋网站刚刚发布了《我们要在一起——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概括了现在婚恋的几个特点,“宅”排在第一位。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超长时间“宅”家,男性上网,女性追剧。63%单身人士独处的平均时间超过6小时。昨天,根据这份报告,记者调查了岛城的单身青年。
超六成独处6个小时多
1月11日,一知名婚恋网站发布《我们要在一起——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已是该网连续第8年发布。2014年的调查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线下深度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线上问卷覆盖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收有效样本7万余份;线下主要对200位单身男女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该年度报告还由情感专家及媒体人士等组成的“百人推荐团”共同完成。报告除重点刻画了当代单身人群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以及婚恋观外,还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给出了结果,例如如何看待婚内出轨、男女对“二孩”的看法有何不同、中国男人哪里配不上中国女人等。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63%的单身人士在休息日独处时间平均6小时以上,其中31.7%的人独处时间超过10小时,可以说单身生活极其单调。当问及私人时间如何安排时,在家上网、和朋友聚会以及在家安静地呆着成为排在前三位的经常性活动。在性别差异上,32.3%的单身女性表示私人时间会在家追剧(日剧、港剧、韩剧);而男性(66.6%)则更多选择在家上网。
男性重相貌女性重经济
该报告指出,现在四成以上的单身男女表示和条件合适的人结婚。在当代人婚恋观中,爱情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唯一通行证,大家都变得更加理性,结婚前双方条件要匹配。其中男性关心前三位的是外在相貌、身体健康、情感经历,女性则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职业。另外近三成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有失败的感情经历,而父母影响方面,男性比例(33.5%)要高于女性(27.4%)。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单身人士会因为“两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而决定结婚。而男女差异明显的是,仍有26%的男性结婚的原因是“给相爱的人一个归属”(因爱而婚),相比男性,更多女性(23.2%)会因为“对方很爱我”决定结婚。
七成多女性要求“有房”
报告显示,71.8%的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需要有车的比例为17.8%。这个数据比2012年的报告数据有明显提升,尤其对车的要求上升了9个百分点。另外,男女都觉得双方都有稳定的收入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虽然国家开放“二孩”政策,不过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女性不打算要二胎,高于男性近11个百分点。
此外,有33.3%的女性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主要集中在“内涵修养”和“自理能力”上。尽管大部分单身人群都表示在上一年努力“脱单”,但单身人士究竟在爱情中的投入有多少呢?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月花费排名前三分别是:购物(网购)、享受美食和各类朋友聚会。单身人士花在相亲约会上的费用占比则很小。相较于女性,在此项上花费的男性比女性多10.3%。不过总的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单身男女人士对于“脱单”投入较少。
【调查】 朋友圈太窄独处时间长
对此,记者昨天走上街头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35%的人是单身,20%的.人有在追求别人或者被追求,剩下45%的人是有对象的人。在这些人中,单身者周末更愿意待在家里。“我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工作量都很大,十分辛苦,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会待在家里睡懒觉,周末基本很少出门。”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孔先生告诉记者。
在受访的单身一族中,他们宅在家里有两项最重要的活动,一个是上网打游戏,一个是上网看电视或电影。而且单身人群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朋友圈太窄,抱怨没有机会去认识那些合适的人。由于整天宅在家里,所以造成圈子越来越窄,由于圈子越来越窄,所以只能宅在家里,单身一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在追求别人或者被追求的人群中,大部分人周末都喜欢跟朋友们聚在一起,而不是宅在家中,就算是看电影,他们也喜欢约上好朋友一起去,而且这些人平均每个月都会去KTV唱歌,但是这在单身一族中的概率相当低,很多单身人士表示,他们平均一年只去一次KTV。
对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们而言,更少交流,意味着“脱单”的更大挑战。每天超过6小时的独处时间,实在很难给爱情留下多少时间。纵观当代单身人群的人际现状,除了长时间宅在家中,圈子小、爱情开销少、情感寂寞也是这类人士的群体特征。
【探访】 七成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适合结亲。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被赋予了更多全新的涵义。70%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这些受访者中很多人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其中女性占的比例要比男性高。不过,65.6%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和爱情不是对立关系。数据显示现在的单身男女会找一个条件合适的人结婚,这也就意味着“超市型婚姻”增多,拿钱选购,货比三家。“当然应该门当户对,如果两人的地位、身份、知识和经济条件相差太大,很难生活在一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有过几次相亲经历,但是因为对方家里条件一般而告吹。
【分析】 脱单呈现两大特征
针对该报告,专家分析指出,单身人士的“脱单”行为呈现出两大特征:第一,有动力无机会。尽管六成单身人士表示在努力脱单,但效果欠佳,一年中遇到可能发展的对象寥寥无几。报告显示,35.5%的单身人士今年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27.3%表示仅遇到1位,遇到4人以上的仅4.1%。第二、寻找伴侣方式传统单一,没有与时俱进。总的来看,70.1%的人主要靠亲朋好友介绍,61.2%的用婚恋网站寻找另一半;37.8%靠朋友聚会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下载手机交友软件用户与日剧增,但把手机交友作为常用择偶途径的比例仍不高,尤其是女性的使用率仅6.7%。
【建议】 找个人合住扩大社交面
对此,某知名婚恋网站专家建议:如果你是独居的单身人士,为了“脱单”,不妨找人合住,打破一潭死水的社交局面,说不定她(他)就在那等你。因为在报告中一项关于单身人群居住状况的调研结果很有趣味:单身4年以上的人士有36%是一个人居住,比跟人合住的比例高14.6%,比跟父母住的比例高13.8%。一旦习惯了一个人,便不会去羡慕别人成双成对。失去了“脱单”的想法,脱单自然遥遥无期。
第3篇:中国股民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股民状况调查报告
截至 2009年 12月底, 中国 A股总市值已达 24.27万亿元(折合 3.57万亿美元), 成功超越日本, 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按照 2009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 33.53万亿元计算, 资产证券化率在我国已经达到了 72.36%左右。A股有效自然人账户数量达 1.179亿, 其中最近一年参与交易的账户有 6 576.33万户, 投资额在 1万元以上的账户占比 68.85%。这表明我国个人投资者作为股市的主体力量, 已经成为庞大的群体, 其行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我们就2010年散户投资者的仓位变化、投资收益、投资策略,做出了详尽的分析,这充分反应了散户在2010年的投资行为变化。以下是相应数据与调查结果:
1.2010年股民
第4篇:中国粮食生产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调查报告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
第5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8月中旬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400余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
基于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考察,尽可能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和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基础建设趋于平缓
本次调查的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选购硬件与大企业一样,有尽可能使品牌一致的倾向,从而形成特定品牌在特定企业所占份额相对集中的现象。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从接入终端看,平均有66
第6篇: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首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
据科学网2007年8月7日报道:8月7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在考查了1977年~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有关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但是,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学习能力突出投身学术者居多
该报告显示,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有130多人,约占总数的38%左右。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状元
第7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注: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人民网健康频道、环球网协办,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专题内饼状图数据截止于2008年2月19日。
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全国著名医院的党办及宣传部门。
在填写调查的医生中:
按职称分:
住院医师:496人; 主治医师:418人; 副主任医师:19
第8篇: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日渐严重。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如今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分析
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