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笠舞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03: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草笠舞散文

草笠舞散文

舞蹈开始,一群身穿筒裙的黎族少女手拿着草笠劳、劳动后归来,她们走田埂,越漫坡,绕山崖,来到小河边。她们拂去沾在衣衫上的沙土,扫去草笠上的尘埃,照着“水镜”梳发,姐妹们互相为对方整理着发髻和衣服,然后,戴上心爱的草笠,欢快地回家去。一幅幅的舞蹈画面,洋溢着黎族少女特有的一种自豪感。充满诗情画意地对黎族姑娘们劳动后喜悦心情的描绘,集中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旺盛的青春活力……

《草笠舞》的创意来自编导陈翘对海南黎族劳动生活景象的捕捉。草笠,是海南黎族群众一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在遮阳挡雨的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编导陈翘所写的回忆《草笠舞》创作过程的文章《诗情寓于生活之中》,向我们揭示了创作这个舞蹈时艺术灵感的产生、艺术构思的孕育以及舞蹈形象诞生的全过程。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草笠舞》。陈翘在文章中说:l957年在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中,由她编导、海南歌舞团表演的黎族舞蹈《三月三》获得了首都观众的赞许,被评论家称为是一朵鲜艳夺目的海南舞蹈之花,这极大地鼓舞了她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黎族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为此,她又背起背包,深入到五指山区黎家村寨中去了。在和黎族姐妹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陈翘非常细致地观察生活,捕捉到一些极具特点的生活素材。“不是所有的野葵叶都能成为做草笠的材料。只有情人们长途跋涉,从深山里采来的叶子才最厚实、最坚韧,经过姑娘们的精心制作,配上自织的彩带和穗子,既可隔热挡雨,又能寄托绵绵情思,甚至是向同伴们夸奖炫耀的物品。”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草笠不仅是海南黎族日常生活的典型物品,也是该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和习俗的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重要符号。在该作品中编导抓住了这个代表黎族外在特征的典型符号,用舞蹈形式将黎族女性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挖掘并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了女性羞涩、优雅、对美的憧憬等交织的情绪。

一天,陈翘由于身体不适,没有跟姑娘们去下田。在屋中休息的她偶然走出小屋,抬头一望,眼前的景象竟让她惊呆了:明媚的阳光为远近的林木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耀眼的光斑在水田里闪烁。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中,姑娘们正在插秧。从高处远眺,看不到人,但见一排排草笠在阳光下缓缓移动,变化着各种图案。此情此景,一下子打开了陈翘创作灵感的闸门……主观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强烈碰撞,燃起了舞蹈家创作的`激情,于是,一个《草笠舞》的结构雏形产生了。紧接着,一幅幅舞蹈画面,一个个舞蹈动作,也相继自然地从舞蹈家的创作思维中脱颖而出。

《草笠舞》主要以写实的手法展开全舞蹈的内容表述。为了追求作品内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编导按照一个个劳动生活的场景安排整个作品的结构。例如,编导以一群劳动归来的黎族姑娘作为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对象,将她们走田埂、越漫坡、绕山崖,以及来到小河边梳洗、掸尘、梳髻、清洗草笠等动’作为创作的原型,展开作品的逻辑关系,在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变换中,组合结构了整个作品。

以草笠作为最主要的视觉意象,用不同的空间调度与队形变换配合着草笠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让人引发联想的美妙图案和场景,是该舞蹈的另一个独特创意之处。由于《草笠舞》是集体舞,流动是其最主要的运动方式,所以在流动中用草笠编织出不同的构图成为该舞蹈制造视觉意象的一个主体特征,而这种视觉构图又与劳动的生活场景结合,使得该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着意营造这种美妙的意境也成了陈翘整个创作的核心,由草笠变化出的多种图案,更成为该作品在空间调度上的一个刻意的追求,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队形的流动来造成作品构图的变化,并通过作品构图的变化,来表达编导由上述生活意象而生发出的美好情愫与丰富感受。

该舞蹈在动作语汇的创造上,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理论界许多学者认为,黎族舞蹈在陈翘的作品之前,没有程式严谨、丰富而又完善的动作语汇,黎族舞蹈女性动作语汇的出现,可以说是由陈翘打造的,是由她长期深入黎族生活,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凝练、提纯和创造的。陈翘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解释道: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而裙子又比较窄小,所以不便于低坐。当待客或闲聊时,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移而改变姿势,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便成了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草笠舞》的动作语汇不但展示出黎族少女这种独特的体态与风韵,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她还指出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姑娘迈步的幅度不是很大,更多体现的是步幅小而频率密的特征,加上黎族姑娘害羞时,常以张开的双手挡住自己整个脸,又悄悄从手旁露出半只眼睛,窥视别人的反应。这一切都成为陈翘打造黎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出发点,她将这些典型的生活化动作强化、变形、分解、凝练,就成了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该舞蹈动作语汇的建构,成为当时黎族舞蹈的典范,不仅被当地的黎族同胞所接纳,还成,为日后黎族舞蹈语汇发展与变化的基础和依据。

1962年,《草笠舞》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在l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作品金奖。

第2篇:舞龙灯散文

舞龙灯散文

临近元宵,随处可见的小摊上便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灯。看着这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谁不心动,何况是孩子。一群孩子提着各种造型的花灯,雀跃着、蹦跳着,斑斓的色彩,追逐的欢笑,牵着思绪回到我遥远的童年。

枫树李家是一个有由十四个生产队,千余户人家的大姓村庄。在那远远近近的地方,每逢向陌生人介绍,一句我是枫树李家,足能让你牛气冲天。年节一过,村长就会号召舞龙灯的老把式去山里砍竹子,聚集在大队部里破竹篾,用粗细有致的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这些侍弄田地的粗手大脚扎龙灯竟然如此细腻灵巧:龙虬冲天翘,眼似铜铃照,龙舌鲜如血,龙身似云飘。

正月十二开始,龙灯队就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去表演。百节龙只有枫树李家能拉得出,玩龙灯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村里人要的就是这远近独一无二龙的强势和霸气。龙灯队绝不允许有女人参加,我只能远远偷窥。

回到家,我便吵着嚷着要灯笼耍。爸爸挑选了几根韧性强的青竹枝,弯曲成小南瓜的模样,然后糊上红红绿绿的花纸,南瓜的上下各留了一个大口子,分别绑上一块木板,下面的木板上钉了钉子,用来插蜡烛,上面的木板上装了一根长竹棍。为了便于更换蜡烛,爸爸还在南瓜灯旁边开了个小窗子,用红纸做帘子。提着爸爸亲手做的南瓜灯笼,喜得我又是蹦又是跳。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百节龙也好,小灯笼也罢,到了晚上更是壮观,灯火在房前屋后、山间田野游动,张彩声、附和声、嬉笑声把一个个寂寞的山村闹腾得彻夜难眠。外面喧闹声让我也磨拳擦掌,匆匆忙忙吃上几口饭,就提着南瓜灯,穿上新花棉袄,拉着弟弟就出门了。

那时的我一点也不懂羞涩,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就大声喊:灯来,门开!弟弟跟着附和:好啊!门吱呀一声打开。龙灯龙灯到你家,好啊!你家生个小娃娃,好啊!……龙须龙须,笑嘻嘻,好啊!生个儿子在朝里,好啊!……得到祝愿的人家笑逐颜开,乐滋滋地捧出一大把红香给我们,回赠祝福。

转悠了几户人家,弟弟就嚷嚷:哇塞,姐,太多了,我拿不下了!看着被香染得满脸红彤彤的弟弟,妈妈眯缝着眼,接过大捧的红香,虔诚地放入竹篮,也把一年的希望憧憬装进了小竹篮。

超出了玩小灯笼年龄的大男孩用稻草扎成草龙。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曾记载: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我回家尚未坐定,草龙就舞进了我的家。妈妈激动地喊:老倌,快,快,放爆竹接龙!爸爸赶忙点起了一挂鞭炮。龙头在大厅盘旋,后面的一节跟着一节卷起来,草龙随锣鼓有节奏舞动,几分钟后,龙身依次松开,龙头出门。妈妈早拿出了让我们馋得直流口水的蜜枣,原来龙灯队后面还有两个壮实的大男孩抬着一个大大的竹箩,装满了冰糖、蜜枣,依稀还能看见几包庐山牌香烟。

我和弟弟一路尾随,草龙队从村头舞到村尾。夜渐渐深了,闪烁的花灯渐渐稀了,草龙队的锣鼓也不敲了,舞龙者这才向村外走去,渐渐消失在田野中,紧接着一阵火光冲天,火烧草龙的浓烟如一条灰色的龙,映着火光,昂首奔腾,直冲云霄……。

长大了,我客居在小城里,小城的元宵节远没有“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的繁荣,更没有乡野群龙狂舞、灯火如潮的热闹。纸糊灯笼已嫌繁琐,塑料灯、跑马灯、音乐灯粉墨登场。小城偶尔举办一次灯展,花样繁多,灯楼、灯雕,金光璀璨,颇为壮观,但也远远没有乡下窜出几条龙灯更吸引人气。

今夜又是元宵节,五光十色的“魔术弹”,发着笑,闪着光,飞上天;五颜六色的'“鸳鸯蛋”乐颠颠,地上滚,路中翻,大地上栽满了童话般的故事。在儿子的鼓动下,带着几分怀旧,提着莲花灯笼出门。小城的夜色更胜从前,然而绚烂的霓虹灯下却找不到舞灯人的踪迹,偌大的广场寻不着一盏红灯笼。耳边飘过是舞厅旋转的音乐、网吧放肆的游戏机嘶鸣……更不见郊外草龙窜上街来,撕碎这满街的沉静,我怅然若失。

元宵节游动的是灯,流动的却是人气,是人文情怀。一个人淡出元宵,心尚如此寂寞,一个时代淡出传统文化,更会让心与心之间隔膜、暗淡。但愿根植在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能一代代传承,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笼,把我们的心永远照亮。

第3篇:雪舞祥和散文

雪舞祥和散文

爆竹辞旧,焰火迎新。千门万户期盼日,几家欢喜几家愁。除夕,原本是连空气也酝酿着酒香的,厚重的是亲情的凝聚,淳浓的是祥和的气息。

“年关到,亲人来,家家户户喜颜开。过大年,守老宅,福禄双收好运来。”在家乡,保留着一种传统,吃年夜饭要在爹娘的老屋。朱漆的碗橱正对大门而立,碗橱的上方供奉着天地,在碗橱前铺上厚厚的青松针。家乡人过年不用桌子,从山林里采来新鲜的青松针,铺成圆圆的厚实的毯,雪白的搪瓷大碗一圈圈摆在松针上,像极了盛开的朵朵白莲。碗里是冒着热气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不坐凳子,坐下对供奉的孔夫子不尊。一家人围蹲在四周,端了美酒,相互举杯,筷子炫舞,夹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或者,儿女们夹菜给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夹菜给小孙孙,一家人互相照拂,其乐融融。

我的家乡的饭菜是有讲究的,不吃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广场舞,舞起来散文

广场舞,舞起来散文

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异常。晚上,到文化广场走走,享受一下月色的清凉。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圆形自动音乐喷泉边缘,人们三五成群围坐纳凉聊天,顽皮的孩子们相互嬉戏玩耍。前方传来阵阵清晰的音乐声,两支广场舞队在尽情欢舞着。月光下,她们的舞姿或许不是最优美的,但是每个舞者都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心无旁骛,动作流畅自然、整齐划一,成为广场上一道最绚丽的风景。

每当夜幕降临,不仅城市的小区公园有广场舞的身影,各个乡镇的农村也都有自己的舞蹈队精心排练的节目。

我们村是全市最早榜上有名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离市区大约只有2里,交通比较便利。村里很早就铺上了水泥大道,光洁宽敞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芳香四溢。尤其是村委会建起了了文化活动中心之后,村民的文化生活就更加丰富了,每天劳动之余可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舞象之年散文

1981那年兴高考预选,我在白谭镇上的高中复读,意外地预选上了,预选上就是考上了半个秀才,能否中举,要看七月的大考了。

“焦麦炸豆,人手不够。”六月是抢收抢种的季节,男女老少齐上阵,老师们都统统放假回家助麦收,诺大的校园里只剩下二三十个待选的学子们,平常热闹的校园此时显得格外清静。

我有个同窗叫卯三,大概是卯年生排行老三的意思,同学们却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喊,喊他“山猫”。山猫和我同属一类货色,称不上浪荡公子,浪荡学生却是当之无愧,别的学生都在教室挑灯鏖战,我俩则耐不往寂寞,各自夹了本复习书,游荡到校外一个杨树林里“研读“。树林靠着周郑公路,柏油马路上客车不时地来往穿梭,俺俩的心随着客车的飞驰也在飞扬,因为诗就在远方。

于是我俩有这段对话:咱俩去郑州玩一圈,可中中啊,今去明回,神不知鬼不觉。你身上带钱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雪舞祥和散文

爆竹辞旧,焰火迎新。千门万户期盼日,几家欢喜几家愁。除夕,原本是连空气也酝酿着酒香的,厚重的是亲情的凝聚,淳浓的是祥和的气息。

“年关到,亲人来,家家户户喜颜开。过大年,守老宅,福禄双收好运来。”在家乡,保留着一种传统,吃年夜饭要在爹娘的老屋。朱漆的碗橱正对大门而立,碗橱的上方供奉着天地,在碗橱前铺上厚厚的青松针。家乡人过年不用桌子,从山林里采来新鲜的青松针,铺成圆圆的厚实的毯,雪白的搪瓷大碗一圈圈摆在松针上,像极了盛开的朵朵白莲。碗里是冒着热气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不坐凳子,坐下对供奉的孔夫子不尊。一家人围蹲在四周,端了美酒,相互举杯,筷子炫舞,夹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或者,儿女们夹菜给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夹菜给小孙孙,一家人互相照拂,其乐融融。

我的家乡的饭菜是有讲究的,不吃火锅,不包饺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草笠舞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笠舞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