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一)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关于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寿夭、生死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对文中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思路方法
1.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要启发他们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议论时的思想脉络,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这是难点,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什么?和下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悲”的原因是什么?
3.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4.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一要整理包括“研讨与练习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今天还常用的成语,如“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等。二要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与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这是重点。
安排两课时。制作部分图片。
三维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成语导入
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就出自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故事导入
同学们知道“东床快婿”的故事吗?它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羲之的叔父王导家选女婿。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打扮起来,只有王羲之好像没听到这件事一样,坐在东边的床(古人坐具)上敞开衣襟吃饭。郗鉴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于是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就出自王羲之之手。
情景导入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气韵。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清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其书法美,还要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今山东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散文也是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世人称之为“王右军”。
2.文化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3.写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洒脱,出身名门望族,却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聚会起因源于“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时节在水边宴饮嬉游。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各抒怀抱。最后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会诗集作的序,此序一反《兰亭集》“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摆脱了追求骈俪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的优美散文。
4.基础积累
(1)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将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掌握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
(3)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 ..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
容词意动用法。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信息筛选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 全文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能力提升
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明确: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分析鉴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合作探究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你对此如何理解?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此文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相间,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词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世说新语·赏誉》)
拓展探究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致吗?
明确: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情怀。但是,他的人生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从东晋习俗写起,按照修禊事——游兰亭——观美景——抒幽情的顺序,由己及人,先叙后议。面对兰亭美景、雅集乐事,作者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人生之无情。《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此序时作者年届五十,本文虽为序言,却表达了重死生、寄意后世的人文情怀。全文情景交融,文简意深,引人深思。
作业设计
《兰亭集序》书、文双绝,对照《兰亭集序》字帖(冯承素摹本)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书法知识,初步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魅力,希望对你的书写也能有所帮助。重点是了解序文写作特点,弄懂文意,品味文中优美的景语、情语及叙事之语。你将获得眼睛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请就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
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悲痛:兴感之由不能喻之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文言知识,分析了文章内容,把握了作者抒发的感情,下面接着学习其他内容。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明确: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明确: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等内容。
【小编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微型教案
《兰亭集序》全程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课件
《兰亭集序》精美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共用
第2篇:《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硕船景”为你整理了“《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方自然清新的风格
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
理解本文的感情
重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生死观的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当时阳光明媚,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围在溪流的两边,把装了洒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正当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浓之时,王羲之把众人的诗歌汇集在一起,挥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书法记叙了这些盛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看注解,了解文意(读出声)。
问:“:旁边”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明确:次
问:“觞”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话?
明确:洒杯,喝酒(名词作动词)“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三、诵读,体情,背诵。
师:理解了课文,还要会诵读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节奏,读出朗朗上中的感觉。所以节奏要搞清楚。
师生共同完成句子的节奏。
四个字的二个节拍: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六个字的三个节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诵读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节奏搞清楚了,那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用一个概括?
明确:乐
师:作者的乐来自两方面,“足以极视听之娱”,即视之乐,听之乐。过读课文,边想像,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好,把你听到的声音描绘出来。
明确:咏诗声,树叶声,小鸟叫声等等。
师:“乐”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看,美丽的山水风光,令他感到愉悦,流觞曲水也让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乐无比的应该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可以游目骋怀。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了世俗的烦恼,也没有了官场的应酬。非常非常的自由,这应该他最大的快乐。
师:我们体会了这些,再来读一读,跟我们开始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句子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怀。
(请两个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点评。)同学们一起朗诵,读出感情。
师:开始背诵了,其实背诵很容易,根据内容的层次来背诵。现在老师提示内容,同学们把语句背出来。
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
师:看着屏幕,对照课文看省略了什么,一过看提示,一过背。
屏幕内容:
暮春之初,会于
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
游目骋怀
四、分析第二段的感情。
师:上一段写了王羲之的乐,大家想一想,风光总会逝去,朋友也会离开。当风光逝去,朋友离开后,王羲之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自由读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读完)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创造两幅画面。画面之一: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画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接下来作者谈到这两种人生观的共同点,还是区别?
生:相同点。
师:是什么。
生: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
生:痛
五、讨论作者的生死观。
师:作者为什么会痛呢,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呢?为什么?
生:人生苦短
师:人总是留恋于那些美好的事物,留恋于有生之乐。同学们要吧想象一下,二年后我们高中毕业,面对三年的同窗好友,即将分离时,你有何感慨呢?有如,二十年后同学们相聚母校,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会不会感慨万千呢?我们的作者王羲之写这一篇序,在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那么王羲之的生死观到底是什么呢?那孔子、庄子的生死观又是什么呢?
分组讨论,假设把这三个人置在我们现代,并且告诉他们,他们只有三天的寿命。他们在三天当中会干些什么呢,生讨论、生回答
师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但<兰亭集序>这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它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
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3、联想、比较、拓展:
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
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
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
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悟
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 ,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
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
11、学生试背,教师示范背诵。
(五)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穿插在文本鉴赏之中,但可注意让学生联想旧知识,阅读工具书。如: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过秦论》
因河为池 《过秦论》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核舟记》
现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等。
(六)听录音:
1、再次体会文本内容
2、配乐,同学们边读边背课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痛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终期于尽
悟 一死生……
齐彭殇 ……
作业
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2、背诵课文
名句默写检查设计:
① 写出《兰亭集序》中写景的短语
② 《兰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们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
但作者还是积极向上的,从 可以看出。
《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3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3篇:《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
第4篇: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背景音乐、《生命的感动》视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
第5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三个课时。【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
第6篇:《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
第7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
要点精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演讲词: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史怀哲的《我的呼吁》,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这是高中阶段唯一的一个演讲词单元,主要应掌握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及要求。
1.关于演讲
演讲稿是为演讲所准备的书面材料,是内容的视觉化,是口述论文。而演讲,则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凡三人以上、有一定时间的个人讲话都可以称为演讲。演讲二字,可以说分为二部分,即演和讲:演——表像——整体——非理性——艺术生命体(人格力量等)讲——实质——道理——理性——艺术政论文(精神感召力)
演讲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但是,有的演讲重
第8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1-9题各2分,第10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鱼凫(fù)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飞湍(tuān) 迁谪(zhé) 饿莩(piǎo) 嘲哳(zhā)
C.逡(quān)巡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扪(mén)参
D.数罟(gū) 暮霭(ǎi) 教坊(fáng) 崤(yáo)函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痒序之教 侧身西望长资嗟
B.转轴拔弦 坐中泣下谁最多
C.良将劲驽 故不积跬步
D.虽有稿暴 度长契大 比权量力
3、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②暮去朝来颜色故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⑤整顿衣裳起敛容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