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宇宙观角度解读《逍遥游》
刘钊彬
牐牭兰遥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哲学派别之一,是以宇宙、万物、人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庄子及其代表作《逍遥游》正是这样。有人认为《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见《教师教学用书》有关内容)。但笔者认为,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我们应理解它是开宗明义的,是庄子思想的总括,不仅涉及人生、涉及万物,还涉及宇宙。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了其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观点。
牐犚唬牐
牐犛钪媸鞘奔洹⒖占涞慕岷咸濉S睿指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空间”。宙,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时间”。宇宙不仅为一界面,还包括无穷尽的远近和无穷尽的过去、未来。牐
牐犑奔浜涂占涫恰蹲子》说道的两个基本切入点、两个角度。这种无限时空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道”及“得道”阐释得甚为分明。
牐犂献邮钦庋释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道”是无形而又运动不止、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其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这就是所谓“玄德”。“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没有“道”,就没有万物;没有“德”,万物就失去了本性。“道”是本质内容,“德”是表现形式。
牐犠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有一定区别,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包括了老子“道”与“德”的内容。何以解道,何以体道,何以得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阐说了“道”造万物的过程。但人对“道”的认识,显然不是可以轻易反其道而行之的。在人与“道”之间,有天地在、有宇宙在,故人要接近“道”就要通过了解“宇宙”而了解“道”。在对宇宙的不可捉摸条件下,《庄子》认为,人要“得道”,除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外,别无他法。这就要求从时间、空间上去突破,去超越。
牐牰牐
牐牎跺幸S巍分校庄子就是运用宇宙时空观来阐释其所谓“道”的。牐
牐牎板幸S巍敝浮白杂勺栽冢无拘无束地活动”(见《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由自在”呢?关键就是要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要让时间真正为无始无终,空间真正为无边无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之时空)”。天地是对空间的形象的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乘天地之正”就是置身于空间之正。“正”即“真”,置身于真正的空间,即游于无限的空间。“御六气之辩”的“辩”即“变”,“六气”要发生变化或相互间发生转变都需时间,能把握住(“御”)时间,时间为“我”所用,这样的时间就是无极限的时间。人只有作逍遥游,也就是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自在地活动,才能体悟“道”这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东西(《老子》第十四章)。具体而言,在无限时空里遨游悟道得道,就要做到“无己”,做到“无功”“无名”,从而“物我为一”“天人合一”,这就是致道了。
牐犓以笔者认为,“逍遥游”是庄子认为得道的最好形式,最佳途径。而这个途径的实现,就是要打破时空,任物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庄子宇宙观之要义。牐
牐犝因为这样,《逍遥游》把时间、空间作为该篇论述的基本角度,通篇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来阐述,姑举两例说明:牐
牐犑紫瓤删偎稳僮雍土凶拥睦子。尽管宋荣子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但仍被庄子认为“犹有未树也”。何哉?原来他只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仅仅分清了物我的界限,弄清了荣辱之别,也就是说,他只把物我荣辱分开了,而没有达到物我合一、荣辱不在的境地,即没有达到在无限的空间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境地。列子能“御风而行”且“泠然善也”,但他却十五日而反,就是说他只能飞十五天,或者,他本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更久,但只十五日就返回了,说明他心中的时间观念尚存,他的“御风而行”不能达到时间的无极限。二例或在时间,或在空间上不能超越,当然不是“逍遥游”。
牐犉浯危举大鹏与蟪姑、冥灵等例。大鹏南飞,作者描绘它形体壮大,无非是要表示它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以更好地发生位移(南飞),也就是说,它能更好地在空间中自由飞翔(虽然因“有所待”而结果并非如此)。而举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固然在于说明“小年不及大年”,但更要说明不论“大年”还是“小年”,都有“年”的局限,也就是说不能在时间上自由。作者把此二类内容相关联,是在说明万物都受时空的局限。
牐犠凵纤述,宇宙观在庄子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认为要得道,须“逍遥游”,而要真正做到“逍遥游”,须打破时空界限,超越时与空,达到天人合一。也正是由于“得道”要从时空上加以根本突破,庄子才在其总纲《逍遥游》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运用宇宙观去阐释论证其观点。当然,现在看来其宇宙观是幼稚的、朴素的。
作者单位 四川大英县育才中学
第2篇:从哲学观角度解读《逍遥游》
胡鹏
牐牎洞僦》是蒲松龄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内心“孤愤”的代表作之一。这篇作品不仅以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和心理描写的细腻真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在作者的艺术想像中所表现出来的幻像与理念的巧妙结合也很值得后人借鉴。牐
牐犑紫龋作者化主人公的心理幻像为故事情节,真实地展示了处于绝望中的成名的心理流程,寄托了作者对受摧残者的深切同情。牐
牐犖“猾胥”所陷而又“不敢敛户口”的小人物成名,为了促织,先是“无所赔偿,忧闷欲死”,继而“早出暮归”,疯了一般“探石发穴”,结果仍然是一次又一次地交不了差,一次又一次地在县令的大堂上挨那无情的板子,以至“两股间脓血流离”,连床都不能下,“惟思自尽”。官府交下来的差使就像促织那一对巨大的利牙,把成名紧紧咬住了。他无法可想,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幻想无所不能的神灵给他以指点,让他脱离苦海,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就是绝望中的成名的心理。作者蒲松龄深味成名的悲酸,于是展开联想,创造了离奇的情节--“成妻问卜得图,成名按图得虫”。占卜场面的神秘莫测,占卜效果的灵验异常,正是“转侧床头”的成名希冀、疑虑、惊喜等心理的幻像。
牐牎俺勺踊昊促织,成名因虫得福”这一情节更是成名乃至成子心理幻像的现实化。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深知促织对全家意义的成名之子,在不慎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捕到的促织后,害怕之余,痛苦地投井自尽。让自己变成一只奇异的促织以拯救全家性命,恐怕是他自尽前最大最高的愿望、最真最实的心理了。有了这种心理,幸得不死而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他必然会出现“身化促织,轻捷善斗”的幻像。而成名面对虫毙儿痴的双重打击,先是恼怒,然后是悲怆,再是微喜,最后陷入了深沉的焦虑。他“自昏达曙”“僵卧长愁”,神思恍惚中自然会幻想联翩:儿子死而复苏,许是上天有眼,欲救他成名一家。于是奇异的促织仿佛出现在眼前,前途一片光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成名父子的心理,顺理成章地让山穷水尽的成名一家幻想成真,否极泰来。
牐犉浯危上述两个离奇怪诞的情节,也是作者的主体理念--对黑暗现实的悲愤谴责和辛辣讽刺的物化。牐
牐犗质凳呛诎档模世道是荒唐的。皇上正事不干,只知一味玩虫;官吏贪婪暴虐,一心“欲媚上官”;“市井游侠儿”趁机居奇,推波助澜;百姓倾家荡产,血泪斑斑。面对如此世道,若仅以纯纪实的手法叙述一个悲剧故事,似乎不足以显其极,更不足以抒己愤。以乐写哀,哀更甚。深知个中奥妙的蒲松龄于是便巧妙地在成名一家悲剧性遭遇的两个波谷处设置了两个喜剧性的转机--“成妻问卜得图和成子魂化促织”。从表面上看来,这两个情节确实荒谬怪诞,但只要理性地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十分明确: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牐牳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不忘巧妙地点染造成成名一家不幸的上自皇帝下至市井无赖的反应。作者在含蓄地向读者表达自己这样的理念:这些人才是比成名一家更可怜的可怜虫,他们为了自己的逸乐、升迁、暴发,已经完全异化为成名的“鸡犬”了。你看,“少年好事者”聪明反被聪明误,三“笑”之后复“大骇”,“欲居之以为利”的妄想彻底破灭;皇上也可怜,他玩虫,虫也玩他,他为异虫(成子)逗得“大嘉悦”,荒唐地“诏赐抚臣”,甘为成名一家的因祸得福“清道辟路”;抚臣、令尹更可怜,他们受促织恩荫后,往日那可怜兮兮的成名在他们眼里仿佛成了携他们这群“鸡犬”成仙的恩主。讽刺不可谓不辛辣!
牐牎洞僦》一文情节虽离奇怪诞,但读者并不觉得失真。这是因为蒲松龄以他对现实的精细观察为基础,按照人的心理逻辑,在想像中把作品主人公的心理幻像和自己的主体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由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飞跃。
作者单位 湖南武冈市第一中学
第3篇: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赵玮
牐犎绻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点要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牐
牐牭谝唬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人的尊严的反思与反叛。庄子为人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为我避世,调整认识,解脱自己;通过超越理性和审美观照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
第4篇: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全文]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永嘉中学 肖培东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自主开放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庄子》及掌握本文字词,把握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自学,预习学案(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设计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