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美学散步》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4 08:09: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朱光潜《美学散步》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理。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过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徘侧,又须得庄字的超旷空灵。缠绵排栅,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仅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港,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三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雕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肥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辑的祖狄,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凛凛有生气的人物。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献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第2篇:读《美学散步》

学号:121210010

3读书笔记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10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丁文举

指 导 教 师:王杰彦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丁文举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10级01班)

摘要:所谓的美学散步就是采用一种不拘泥于逻辑形式的写作方法,用这种创作方法来表现自然中各种美的现象。散步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叫做“散步学派”,由此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描述美不需要逻辑性的约束,只需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美并去欣赏它。

关键词:古代绘画、中国古典音乐、网络歌曲、美学思想。

正文: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一、中国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

1.1线条美。

相比埃及、希腊的雕刻中国古代的雕刻更加注重流动的线条性,而不重视立体性。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的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表现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的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好比是舞台上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是烘托和强化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艺术。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性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毛笔。由于毛笔的特殊构造,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基本上是用毛笔勾勒线条,以此塑造形体结构;用毛笔蘸水调墨以及皴、擦、点、染等来描绘物象;用毛笔调颜色以及分染、罩染等渲染技法来描绘物象。

1.2气韵美。

六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所谓的“六法”就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再说“生动”。谢赫提出这个美学范

畴,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所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为了提出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于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

1.3骨感美。

所谓的“骨感”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有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是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的,表现形象内部的坚固组织,因此“骨”也就反应了艺术家主观的感觉、感受,表现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就像我们看到的传统画中,虽然是平面的画,但是却能感到一种立体感,形象感。

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

2.1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也。”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而是舞蹈、歌舞、表演的一种综合。“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了音乐语言、艺术语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的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作为古代六艺之一,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当男女之间欲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歌唱。例如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相爱”为内容的第一乐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旋律。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它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

2.2网络歌曲。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网络音乐最初在音乐梦想中发芽并成长,突然在一夜之间变异,长成一棵挂满金币的巨大摇钱树。这时每一个仰望树梢并奋力踹向树干的音乐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选择这一行的初衷——对音乐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乃至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之下,IT和通信这类国家命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网民规模和手机用户规模的突飞猛进;而数字化时代音乐制作门槛的大幅降低、音乐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以及音乐消费模式的颠覆更新,都加剧着作为音乐根基的艺术性的流失。那些有着音乐梦想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彷徨无助——蝇营狗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依葫芦画瓢才能顺应市场;而哗众取宠更是为了能够“脍炙人口”„„然而更令他们感到悲哀的是,无论从统计数字分析中还是现实生活的感受中,大众对网络音乐的看法就如同鲁迅笔下围观死刑的冷漠观众——个人理想抵不住群体麻木;艺术价值大不过严酷现实。

音乐人曹红蓓曾这样描述网络音乐:“就像真正热爱旅游的人痛恨死那些粗制滥造的人造景点,真正的爱乐者对这类恶俗网络歌曲也不屑一顾。然而,这些歌曲的市场潜力一旦在网络上/手机上得到直接的反馈,便一定会得到传统唱片的扶助、出版和包装,大量的垃圾就这样一路畅通地翻泄到地面上„„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时候,这些垃圾歌曲便极有可能降低全民音乐素养。网络歌曲,就像一个拖着大鼻涕的野孩子,毫无预兆地站在了音乐产业里面。无论是盯住他赚钱,还是靠他的草根性、参与性来为自己的活动吸引人气,眼下这个野孩子身边的“大人们”并不真正地待见他,而只是想利用其骗吃骗喝。这个孩子自己,只有晕忽忽地怀抱着他的伟大力量,趔趄地走着„„”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2]夏艳洲、王小龙、陈永编著《中国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第3篇: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想象一种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

宗白华先生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先生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先生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也正是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面特色被熔炼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美学散步》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从何处寻?美,究竟存在于人的心里,还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同样的事物,有的人会惊叹于她的美丽,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诗人华兹沃斯从说过:“一朵微笑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的深思。”似乎,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于一朵小花产生如此深的思想。美,或许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产生的。

美,就是美感所感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的本身。就像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的思维而是具体的事物。对于美的摄取,是需要通过对美感的培训。美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经验。罗素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朱光潜《美学散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朱光潜《美学散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