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惟深《舟下建溪》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4 08:08: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方惟深《舟下建溪》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方惟深《舟下建溪》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赏析

这是旅途夜泊的一首小诗。建溪是闽江的北源,在今福建省。

开头两句写泊舟的时间和望山所见。“客航”,表明是离家远行。“收浦”即停船靠岸,“浦”是水滨。“月黄昏”系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语,形容月光昏暗,表明天黑已久。昏黄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溪水上,一只小船划破水面,摇碎了月影,慢慢靠近岸边。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景象非常幽静,画面非常优美。第二句是将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名句改造而成。孤舟夜泊,最关心的是客店,所以船一靠岸,就在张望,看见客房并无灯光,正准备关门。这里是“野店”,不是大的集镇,人家不多;而且为了方便行旅,必定临溪而设,所以极易望见。“无灯”,并不是说没有置备灯火,而是说没有点灯,野店固然简陋,但既是客店,也不至于连一盏灯也不置备。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这个夜晚还没有客人,可见这里平常客人稀少;二是表明入夜已久,主人以为不可能再有客至,所以并未点灯,正准备关门睡觉。“欲”字下得很妙,它表明门将闭而未闭。如果已经闭门,则敲门叫门,会给投宿者带来许多麻烦;正是在这欲闭未闭之际,才使投宿者感到欣喜。

下面两句写系舟,这里既是“野店”,就没有正规的码头,所以并无专门系舟的设备,只能把舟系在岸上的一株枫树上。上文店门欲闭未闭,是巧;此句枫树则是将死未死,是奇。“倒出岸沙”是说溪水从下面往里冲刷,在枫树根部冲出一个缺口,枫树一半的根得不到泥土的养料,加之又被系舟时的摇晃弄坏,所以“半死”了。“半死”谓死去了半边,就是偏枯,这是树木的一种特异现象。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一年前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此时,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的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令诗人感到很惊奇。

此诗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既是作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构思,却又使人感到全是信笔直书即目所见。化用前人诗语而不露痕迹,另出新意,可见作者的诗才。《莆阳文献》说:“此诗荆公(即王安石)爱之,尝书坐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该诗是隽永可爱的一首佳作。[1]

作者简介

方惟深(1040—1122),北宋诗人,字子通,莆田(今属福建)城厢后埭人,幼年时随父亲居住在长洲(今江苏苏州)。方惟深早年便通经学,尤工于诗,为乡贡第一,后举进士不第,回家与弟躬耕。

第2篇:王安石《江宁夹口》方惟深《舟下建溪》阅读题及答案赏析

王安石《江宁夹口》方惟深《舟下建溪》阅读题及答案赏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3篇:《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通用8篇)由网友 “蓝天不哭”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

篇1:《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 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是那样的安详、悠闲和自在,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美。(1分)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显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老树不老,因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溪》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 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是那样的安详、悠闲和自在,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美。(1分)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显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老树不老,因缀满鲜花,其枝也俏。(1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寻一种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有关钱惟演《木兰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关钱惟演《木兰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淅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划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①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博学能文辞。此词作于作者临死前不久。

②芳尊:杯中盛着美酒。

(1)“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的“乱”字用得很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下片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3分)“乱”写出了“莺”啼叫的热闹,和下文的“春拍岸”一起,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美景无限的画面。(1分)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1分)作者用“乱”字也出了心中的那份忧虑,表达了自己对于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溪音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溪音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溪音》序

[清]朱仕绣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品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①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方惟深《舟下建溪》的阅读答案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惟深《舟下建溪》的阅读答案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