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4 08:06: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

党委工作部 赵瑞昕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18—19世纪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在彼时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浅斟低唱,而在德国大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阐释之下,这句诗所蕴含的意义已经变成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发达、技术先进却弊端丛生的深刻反思。

天生万物,各有各世界。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之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权利,只成了人类资源和能源的提供者。人们习惯以对人的有用性来看待自然万物。譬如一棵树,以木匠或者樵夫的眼光去看,它仅仅是一块家具的原料或者炉中的火炭。人,如果时时事事都以这样实用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生活的乐趣就会停留在感官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诗意栖居当然更无从谈起了。诗意栖居,首先是有栖居之所,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然后才能在生活上追求诗意。在现代中国,栖居已是一大难题,大部分民众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诗意的追求;而那些生活富足的人,浸染在商业文明的漩涡里享受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诗意栖居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虽然商业文明和技术统治的弊端在现代中国已经显露无疑,但是诗意栖居恰恰可以作为社会转型之后人们在精神上的皈依。诗意栖居绝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们的顾影自怜,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在“众生喧哗”的社会中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寄居之所。

人,无论是在底层挣扎着生存还是富家子弟裘马轻狂地享受,只要不想槁木死灰地活着,就不能无知无觉,就应该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开辟出一块精神家园来耕耘自己的理想和趣味。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们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能力,就会发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就会在生活中享受无穷无尽的乐趣,就能感受生命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方向,就能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诗意是一种心境,是在复杂世界里感悟美、享受美的一种能力。作为在现代社会浸染商业文明的我们,应该激活内在的灵性,凸显生命本真的意义,在点滴的生活中感受诗意、领悟诗意。

冰心说过“只要你是简单的,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也只有简单地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生活恬然自若、悠然自得……

第2篇: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第一次看见“诗意”这一个词是在一个老师的公开课上,当时只是将“诗意”课堂纯粹地理解为有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语言的语文课堂。而在此品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才醒悟“诗意”一词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诗意语文”这一教育理念的由来并不是空穴来风,是王崧舟老师孜孜矻矻,多年以来在批评与探讨中所得的研究成果。从“朦胧的激情”到“去激情化”再至“激情的协奏”,“激情”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王崧舟在书中提到:“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但此情非彼情,在王崧舟看来,这个“情”不应当仅仅是我们平常口中常提到的情感,它理应包括其他的特质,例如“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诗意语文的“情”不只是作者之情,读者之情等简单的人类情感,还应包含着对生命、对文化的尊重,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所以,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将学生教懂,让学生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文本的内在涵养,让学生读到这个“情”字。

为什么“诗意语文”能够掀起如此波澜,能够在语文学界独树一帜,受到众多学者教师的追捧,原因在于“诗意语文”它遵从了语文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

“诗意语文”倾向于展现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本是一门优雅的语言,一字、一词、一句都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例如“松柏”,可指松柏这两种植物,亦可比喻栋梁之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另一表达方式。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汉字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诗意语文”的课堂所要挖掘的是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本质,即研究汉语,研究汉字,“旨在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诗意语文”立足于文本,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它所提倡的解读不是从表面上探

究文本的表达意义,或者从深层次去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而是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去探寻文本自身所表达的情感境界,以此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向自我理解。它的重点置于文本的情感情境解读。“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作用,这也是从语文的特质出发提出来的。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拥有“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质,也是其具有陶冶功效的原因。语文的陶冶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让学生置身于语文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奇妙。

对于“诗意语文”一词的理解,起初我仅仅从字面意义出发,认为其意只在于运用古诗词一般的优美辞藻去营造一个美丽的情境,结果看来并非如此。王崧舟将“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分为了十个部分“文本细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根”,而我仅仅涉足于两三个部分。在这些策略之中有许多不能一眼看穿的字眼,陌生化、因声求气、举象这些词语起初都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陌生化”本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词,意为人们观察事物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对于旧事物也能够有新的体会。无独有偶,王崧舟所提出的“陌生化”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和刻板的程序,而是要呈现出出人意料和意想不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因声求气”强调对文本的诵读。在特定的情境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将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文字,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意义。在本书中,王崧舟虽将十个策略分别提出,分别列成一段,但在每一次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应灵活整合运用这些策略,从而实现“诗意语文”的理想。

在《诗意语文课谱》这一本书中,王崧舟除了详细地阐述了自己“诗意语文”这一教育理念,还收集了自己十篇教学实录以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每课一编,每一编都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展开,为我们呈现了“课品综述”、“课文呈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四个精彩板块。其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在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深切体会到了王崧舟老师对学生的喜爱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激情。

在王崧舟的课堂中,其特别注意对孩子们的引导与互动。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他并没有像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向学生展现文本内容,而是一步步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课堂进行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人,更多的发言权掌控在学生的手中。以《荷花》一课为例他仅仅只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个‘我’是怎样看荷花的”,就引导学生细读了文本,了解叶圣陶先生笔下荷花的美态。对于品读文章中“冒”的妙用,他也没有运用我们通常运用的带字法,即抛出问题“可以用长、钻等字代替吗”,而是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体会“冒”字所表达的一种情感。在课堂教学中他还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结合图片、适当的音乐营造一种课堂氛围。

在大学学习期间,我总以为语文教学总存在一个教学模式,在实习时写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导入、背景介绍、生字词、文本解读、语言品读、拓展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步骤。而在此品读《诗意语文课谱》之后,我明白了语文并不是理科课堂,不应有范式,而是应该每一次都应该呈现给学生一种崭新的感受,从而勾起他们的阅读期待,真正地进入学习。正如王崧舟所说“诗意语文拒绝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有智慧升起之道,但绝无依样画葫芦的定法”。

诗意语文,是对教材诗意的解读、诗意的运用;诗意课堂,是学生诗意的诵读、诗意的感悟、诗意的表达。读着《诗意语文课谱》,我仿佛置身于一节节精彩的课中。

第3篇:诗意地栖居作文

诗意地栖居作文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啊,书不是食物,不能使我们温饱,却可以令我们更加充实;书不是衣服,不能为我们御寒,却可以使我们变得美丽;书不是时钟,不能计录时间,却可以激励我们奋进。

它,是知识的海洋,是理想的风帆,是进步的阶梯。

手握书卷,沉浸墨香。我可以穿越千古,聆听先人圣贤对我们语重心长地孜孜教诲;我可以直面圣人,领略他们高尚的人格,不老的雄姿;我可以横跨江南,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体会大江南北间的独特魅丽;我可以知人冷暖,常常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考虑。

读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品质与心灵;读书,可以增长人们的智慧和修养;读书,可以使人坚忍而执着。

读书使人明智!

如果说,我们就像刚刚燃烧起来的火焰,那书就是一根柴木;如果说,我们就像刚刚流出的泉水,那书就是一颗水珠。也许,一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意的栖居作文

诗意的栖居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意的栖居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诗意的栖居作文1

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抒写了传奇,黑眼睛,黄皮肤守护着五千年积聚的财富。五千年的文学如滚滚长江水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滔滔不绝。

晨曦里,捧一杯香茗,或坐于桌前或立于窗前,打开厚重的书,馨香之墨泼洒而出的跳动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恒美的画。可以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诗意;聆听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迷失在旖旎的风景里,我仿佛进入画的.世界,多少次和李白梦游天姥山,拜访谢公宿处,欣赏半壁海日;又多少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意地栖居作文

诗意地栖居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意地栖居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意地栖居作文1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在生命的原野上,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选择一种最美的方式绽放。

——题记

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物质的富足只是最低的追求,我们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坚定的位置,整个地静息在那里,再无贫乏或享受,得到心灵的完全充实,找到真正的幸福。

梦中水仙花开,那淡淡的清香,编织着灵魂的追求。如果可以,愿用手中的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让它永远开在梦中,开在眼前,开在人生的每一段路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意的栖居组诗

诗意的栖居组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意的栖居组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雪之舞

我是迷蒙天空中的一朵雪花

恣意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飞扬着飞扬着

静静地静静地

飘向大地

义无反顾

(二)雪之情

我本是九霄之外寂寞的花

黯淡了一生的孤独与惆怅

向往着用尽毕生的爱恋

亲吻梅花浮动着暗香的脸庞

终于

冬天的`风让我静静地飘落在梅的怀抱

我用直达沸点的感恩

尽情地燃烧着燃烧着

缠绵了一个凄美的童话

(三)雪之惑

是谁主宰了我

让我在水的世界里轮回

我却宁愿永生永世为一朵洁白晶莹的雪花

默默地贴在梅柔软的胸膛

静静地守候

从繁荣到凋零

直到地老天荒

(四)雪之魂

太阳是我的克星

有它无我

我是冬日里洁白的天使

无论我升腾为气

还是融化成水

但始终不舍我嫣然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诗意的栖居散文

诗意的栖居散文

我二十岁,师范毕业。一直在寻觅可以牵手,缔结连理的可人。花期纷繁,莺飞蝶妒。十年,看似宁静,而又不宁静的春闺中。充满了幻想和期待。盼待有一个安谧的家,安适的住处。

三十岁,结婚以后,我住在部队的家属楼。先是简易的临时楼。然后是营职楼,60左右平,简单而清楚。

再后在长治,随老公的部队飘了四年,居无定处。奔波在山西和辽宁之间。内心劳碌,渴望有个舒适安宁的家,有一处温馨的巢穴。

2012年,我装修了地处东山樱花园的房子。这个房子,闲置了十年,买的时候,房价比较便宜。十年间,楼盘攀升,庆幸做了一件有头脑的大好事。攒下一处房产,大大的增值。房子地处佳地。装修后,我家在樱花园住了四年,楼房是101平方米,都是按我的意思装修的。淡雅,安谧。很合我的意。离城里,菜市场,体育场,广场都很近。生活很方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朱自清的“荷塘”,一切都是淡淡的,有点小压抑,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的年代。当然,也被作者清淡的文风,还有他笔下那个偏远宁静、民风淳朴的.湘西山城所吸引,恨不能“协下生双翼”飞到渡船去,和翠翠同呼吸、共命运。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三角恋爱的实情,深深明白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又加上老船夫有点误会,就在痛苦中离家去桃园。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的演绎着人生,诗意的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一切浸透着完美,而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着

十月末的北京,接连几天都是大雾,灰蒙蒙的天空里铺满雾水,阻隔着人们的视线,看不透的东西太多太多,身后的,前方的.....我只是停在那里,闭上双眼向天空仰望,一瞬间,好像所有的雾水都融化了,湛蓝的天空凝成一抹微笑印在我的脸上。我总是喜欢这样,一个人走走或停停,感动于细微,只为寻找内心深处的一抹触动。

即将跨过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似乎改变了很多东西却又不曾改变。还是会像孩子般贪玩、爱笑,觉得笑一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闲暇时去北湖散散步,逗逗那些鸭子就觉得不亦乐乎了。也会像初中时那样叛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免不了头脑发热,吃些苦头,那股倔劲像是与生俱来,黏在身体里,赶也赶不走。也还会像高中时那样,喜欢在书本里寻求哲理,感悟人生,感觉明白很多道理,却还不够成熟,总会犯点小迷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诗意地栖居教师论文

诗意地栖居教师论文

摘 要: 作为一线教师,有许多无奈,虽然无法改变教育环境,但却仍然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爱的种子,并精心等待它的萌芽。

关键词: 诗情;真善美;教育的艰难

2012年教师节前夕,钱理群先生用自己的一本书《丰富的痛苦》来“告别”教育生涯,他曾有过这样的理念“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

有人说,人生碌碌,欲海无涯,诗情到哪里去找?可是人内心的缝隙里都藏着一点诗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也丧失了最后的一点诗情,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向何处去寻找宁静的天空?于是当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将教师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批判得体无完肤之时,我微笑着告诉他们,我很欣赏他们的自信以及他们那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应该建立在真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意的栖居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的栖居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