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五柳先生传读后感,欢迎参考!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一
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鄙俗啊,可怜!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二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
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又缓缓流露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这层自然之美之外,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他们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在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没有君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到处都是和平、安宁、自由和幸福。这里不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这种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实则是“天地之大美”陶渊明的散文不缺少这样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都能一质而不鄙、浅而能深的语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
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应。在对待人生上,陶渊明采取一种顺应自然、任情自然的态度。从不违心矫情,也不强而后为而是处处表现出真性情、真怀抱。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即充分显示了。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应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当时晋宋之交的社会充满了**和篡夺。
他深恶这社会上的虚伪和狡诈。但与当时很多隐者负气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达的胸襟来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诚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来抵御社会的混浊。他嗜酒,一饮必醉;他喜读书,又不求甚解;他且爱弹琴,身边的琴却又不安玄;喜与乡农话桑麻不愿对达官贵人低声下气。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与执着使他的人格显然高出时人和流辈。走进陶渊明的散文,走进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风采,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体味生活的真挚,在心与心交流时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第2篇:《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所感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堪称田园诗人的鼻祖、田园诗派第一人。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因而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作者前期积极入世,后受到现实的重创,选择消极避世、归隐田园。这篇《五柳先生传》就是后一种志趣的反映。
《五柳先生传》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田园意趣,清新而又脱俗。
(初读):
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故意略去文章主人公的家世、姓名及来历,显示出了与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的不同,凸显主人公的高深莫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作者身处田园之间,并以宅边之柳为号,可见作者素雅的生活情趣及对自然之倾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区区八个字描绘出主人公的个性品格全貌,寡语、坦荡、高傲脱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其做学问的态度,好读书求学,却并不刨根究底,而是得过且过,从某种程度上也可见作者豁达的胸襟,而当对于疑问有所得时,其欣然忘食之态足见其对学问知识的热爱。会意一词,说明作者独立思考的过程,作者求知并不依赖他人,凭借自己有所思从而有所得。“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总括出作者的嗜好及生活贫困这一事实。“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一段描述了作者与亲友关于“酒”的一些交往,面对亲友的殷勤招待,主人公毫不客气,喝就喝个痛快,喝醉就离开,清晰可见其不同流俗的人生态度、不为世俗人情所累的逍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具体描绘了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景况,虽贫却乐在其中,很好地诠释了赞语中的“不戚戚于贫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说明其托文章言志,不计较是非得失,颇有道家洒脱旷达之遗风。最后四十多字的赞语很好地总结了如五柳先生一类人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描摹出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再读):
读罢此文,我分明感受到即使陶渊明在写作本文时一直强作洒脱的姿态,却仍不掩其内心的孤独落寞。“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确是故意隐去,自己的姓字说了又有何益,并没有人会多加关注,不如略去,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一切,或许更得逍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自然事物为号,现实中的失意使得他求助于自然,寄情于草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现实总会磨光我们的棱角,让我们变得谨言慎行以防失言、祸从口出,抑或人微言轻、懒怠多说,作者大约属于后者,既然不求在仕途中有所影响,自然对功名利禄也不再苦苦追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主人公确实以读书为乐,而不是为书而累,读书只为陶冶自身,而不再是为了为君主献计献策,因此自己有所得的时候便能由衷地欣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关于“酒”的描述一向带有凄凉的意味,酒已经成了愁绪的代名词,主人公有酒则醉,其凄凉感跃然纸上,满身的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借酒浇愁,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只能独自品尝。“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些描绘了作者穷困的生活景况和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因为不再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就不再担负沉重的负担,自然活的洒脱,但生命最初的梦想杳然不存,想起这时候心中必有不甘,也许只有老庄的精神哲学才能拯救他,让他以另一番姿态逍遥游荡于人世间,从而造就了他孑然一身、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潇洒形象。
如此一番,可观得陶渊明在本文中展示给众人的也许不仅仅是那种古朴本真不事雕琢的诗风、豪迈旷达的气度和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还有深藏于其中的丝丝哀怨和无法实现抱负的无奈,暗含凄凉之感。
第3篇:五柳先生传
中考题《五柳先生传》专练
一、2007烟台卷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2分)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第4篇:五柳先生传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
第5篇:《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
第6篇:五柳先生传
读《五柳先生传》有感
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安贫乐道、适情逸性的读书人的形象。
开篇4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代。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古人既重地望,也重声名的。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见出他远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便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陶渊明先生崇尚自然,他因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爱菊,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他赋予菊花独特的超脱的风格,菊花从此便有了灵性。
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箪瓢屡空,晏如也。”说的是五柳先生家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可见他心胸之豁达,忘怀得失,是
第7篇:五柳先生传
与朱元思书——视频说课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学习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以及通过平淡的内容表达深刻寓意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哲理性,培养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应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熟练背诵全文,重点在于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应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讨论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解决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
2.难点: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
解决方法:采用学生模拟写“赞”语的方法,使传文和“赞”语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再分
第8篇:五柳先生传
一、教学目的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