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岑参西行漫记
岑参西行漫记
岑参,祖籍南阳(今河南、新野两县之间),出自三代相门之家。但到岑参这代,家族早已败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西行漫记,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一生经历丰富,“早岁孤贫”,“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后,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耻于官微,中年两入西域绝塞,但也无所作为。安史之乱后,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年2)至广德二年(764年),岑参曾三度为郎。
永泰元年(765)晚年岑参出位嘉州刺史,四年后,即大历四年(769)诗人客死成都,终年五十五岁。
大家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这首诗,这首诗也是岑参诗歌艺术的浓缩。
要了解岑参的诗歌,就必须先了解盛唐。盛唐是一个气象恢弘的时代,岑参的诗歌同样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多有再现。
陆游曾这样评价岑参:“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后代诗论家对岑参诗歌也多所论列,宋代的诗论家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代的边贡更称赞他的诗,说岑参诗近于李、杜,既有李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的奇峭、悲壮,是二者的统一。他甚至更盛赞其诗有李、杜二家都不及的地方:
今诵其集,如所谓“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斯悲壮而奇矣;又知“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之句,不俊且逸也乎哉?夫俊也,逸也,辈也,壮也,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
杜甫和岑参是知交,其在《杜少陵集》中对岑参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语奇”、“意奇”是殷璠概括岑参早期诗歌的风格特点,而这样的风格特点分明还贯穿岑参一生的诗歌创作之中。
整个唐代,边塞诗盛兴,盛唐尤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是不能分开的。众多诗人的从军出塞及塞上游历,正是这一风气的产物和表征。
当时,不仅明皇天子喜好边功,而且士大夫阶层的广大成员也充满着对边功的向往,并影响了整个社会。一时上下激鼓,声浪甚高,盛唐边塞诗创作正是在这种热潮的冲撞下达到鼎盛的。
忽视了这一史实,就会失却对边塞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岑参边塞诗尤显奇峭,这主要体现在格调上。岑参边塞诗格调上的奇峭之美,最重要的'呈现就是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
《唐才子传》卷三:岑参“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岑参第一次出塞,是从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第二次出塞是从天宝十三载至至德元载,两次出塞有五六年时间,留下的诗作约七十余首。
岑参在诗中反映的矛盾心态大致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出塞和思乡的矛盾。岑参两度出塞,一次赴安西,一次赴北庭,跋涉山阻,历经大漠风烟。应该说,岑参对远赴西域有充分的准备。
他在首次出塞途中曾坦言:“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辛苦。”(《暮秋山行》)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条人生之路实现抱负,任何困难都应置之度外,“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武威送刘单判官府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勤王敢道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在这一点上,岑参和唐代其他边塞诗人一样,有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但是,从岑参出塞伊始,思乡的感伤和痛苦就紧紧地伴随着他,“别家赖归梦,出塞多忧离。”(《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行至渭州见渭水东逝,他潸然泪下,“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目的地还未到,他的思想情感已难以抑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人京使》)而此时离家尚不足两个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路途的艰难,他竟然“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宿铁关西馆》)因远离故乡心里常感到胆怯,梦中归去也会迷路,思乡的情结更加浓郁。
按常理,有了首次出塞的磨砺,第二次出塞思乡之情应有所淡化,而事实上,他还在临洮时就已“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适逢赵仙舟罢使还京,更是引发无限感慨,“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到北庭后,公事之余,岑参登楼远眺,又触动乡思,“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送人东归长安更使他伤心欲绝,“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送崔子还京》)明代唐汝询认为:“此欣羡归人,而自伤淹滞也,言彼之还京,唯恐行之不疾。我乃自留寒苦之地,涉雪题诗,能无挥泪乎?”可谓一语中的。
第二个矛盾就是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建功立业是唐代诗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尤其是边塞诗人,他们不远万里进入边地幕府,就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岑参出塞前曾在朝中任职,但官卑职微,与其人生理想相距甚远,心中不免苦闷,所以当有机会入幕府,便奋然前往。
在武威,他送同僚赴安西,称其“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武威送刘单判官府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既是鼓励友人,也是自勉。
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说:“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更是透露出对功名的强烈渴望。
在岑参功名之心背后,我们也能触摸到他心理的另一面——隐逸,隐逸不同于思想,思乡是身处异地的孤独情感,而隐逸则是逃离俗世回归精神家园。
岑参出塞途中经过金城,偶见“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之景,便忆起旧日的隐居生活,“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题金城临河驿楼》)在《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诗中说得更明白:“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中也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终南别业和杜陵别业,是指岑参早年在终南山的隐居之地,那里山水宜人,安谧恬静,“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而今诗人“终日见征战”,身不能东归,只好梦回昔日的隐居之地了。
这两种矛盾表现在思想情感上,便是豪与悲的矛盾。岑参就在这种充满矛盾又无法解脱的生活中痛苦煎熬着。
有所作为是盛唐的时代要求,但“隐居本事那个时代普遍的倾向,”明白了时代的这一文化背景,我们便能真正地读懂岑参。
第2篇: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
适逢柳枝绽放新芽的时节,宝山教育学会小学会员单位的校长、书记等一行近50人,在林锋会长和基教科顾敏科长的带领下坐车西行,考察了位于江苏苏州地区的两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和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仰慕已久的玉峰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在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玉峰山西麓,三面环水,风景秀丽。109亩浩大的校区,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又让人得以天高任鸟飞的心理放纵。大格局、新潮派的教学楼和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为主体的设施布局,给了我们一种划时代的感受和令人神往的吸引力,4.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镶嵌在硕大的校区地盘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又有机地连成一体,犹如展翅的鲲鹏。走过教学楼道,走进教室,浓厚的文化气息映照在每一堵会说话的墙上,洋溢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体育馆与大会堂兼用的设计,既气派又实用。抢占在前方的圆形大花坛正中,一柱科技之光——抽象派的雕塑,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不由得自然而然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那思维的星空,去想象,去追逐梦幻般的未来世界。校园内,一草一木无时不在渲染玉峰的美妙意境和充满活力的生命,一架一柱无处不在显露玉峰人的时代精神和精于育人的匠心。
迎接我们的是玉峰学校的校长周建华,中等身材的他,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第一印象。一位苏州市的名校长,短短三年的创业,就使学校在社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无外乎有一个坚定正确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与此同时,也离不开一个清晰的办学目标——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建设一流的教育质量。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真切要求——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真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耐心引导每一个孩子,精心培育每一个孩子。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提法虽有偏颇,但是,象周建华这样的校,在学校的发展中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一点也不为过,就在朱永新教授畅述“教育理想”的时候,周校长凭借自己“发现机遇的敏锐性和抓住机遇的胆识”,使玉峰成为朱教授的第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在不知“理想”何时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作出选择和决断是需要不凡的胆略和承担风险的勇气的。周校长把握了机遇,创造了成功。
周校长的雄才大略还表现在他五年三阶段的谋划:一年站住脚,开好头;二年各项 1
工作上台阶,出精品;再二年育名校,创名校,向名校靠拢。这种快速发展的意愿,跨越发展的构想,已经被玉峰人所接受,已经成为玉峰人为之奋斗的纲领性目标。那些金光闪耀的奖杯、奖牌,正是师生在实现目标中前进的印记和步步为营的里程碑,显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新教育实验的无限生命力。
有幸坐进教室,听了一堂日记评析课。四年级学生的习作品位令人惊叹,更何况是大面积水平。不由得使我想起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要写得好,必须做得好。”因为前一天是3月8日,所以以“三八”节为主题日记特有一番风味,《妈妈,您真能干》、《送给妈妈的心意》、《送给妈妈的礼物》、《被人遗忘的妈妈(外婆)》、《想对爸爸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切感人。评析课上,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真难以想象怎么会有那么多爱“管闲事”的孩子,会针对别人的家事“侃大山”。然而,细细品来,不由我由衷地感谢孩子的诚实、真诚、坦诚,给予我的启迪:童心无忌,应该在加强明理诚信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无论是写日记,还是评日记,都离不开想,离不开做。我豁然开朗:写日记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得以实现,或许写日记也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一条途径。玉峰人在持续地做着,持续地写着,做出了他们的业绩,写出了他们的光辉,他们谱写着生命的歌:“玉一样玲珑,峰一样高耸”。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城花园小学兴建于1998年9月,是中新合作国家级开发区内的第一所公办小学。掌舵的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名校长吴云霞,云一样的飘逸,霞一样美丽的个性,正迁移到学校方方面面,使学校的整体工作不断地升腾。突显校长刚毅、豪爽的学校精神——“坚忍不拔,追求卓越”成为花园小学每一位园丁和幼苗的风格。“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发现”的教育理念,成为花园人实现教育公平性、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鲜活生命和永驻的灵魂。每一位教师在信守“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师德规范,热心、细心、恒心对工作,爱心、耐心、关心献学生”的承诺中,高高地耸立起赏识学生、鼓励为本、学生至上、发展第一的高尚德性。
在校长“走开放教育之路,创基础教育品牌”的思想引领下,学校强化开放、科研、服务的办学方略,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学校的目标正逐渐变为现实。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是花园人,进了花园小学,天天有创造的机会,处处有创造的舞台,人人有创造的才能。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文化与花园般的绿化格局交相辉映,构成了花园人向往的心灵的美丽家园。挂满墙头的铜牌,高档次的荣誉称号足以证明校长办学思想的成功,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骨干教师的风采,展现了学生个性飞扬,茁壮成长。
个性爽朗的吴云霞校长,一语道破天机:“亲情描绘新教育”。敢立潮头,立足开放搞科研的创新精神指引下,“跳出教育搞教育、走出学校办学校”不正是步入新世纪的教育所需要提倡的吗?开放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开放的管理体制的形成,开放的课程的开发,开放的课堂教学的深入,开放的教育评价的探索,不正是新课改亟需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的症结吗?吴校长讲话的字里行间,不时地渗透着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在谈及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尤为突出人品第一,尤为强调诚信为本。谈吐之中,也给我发现了一条线索: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也正是支撑花园小学成长发展的基石,在这块基石上,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成为丰富教育内涵,打造学校品牌的研究主题。
两个半天的时间考察了两所学校,虽然了解的情况有限,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卓越的成就,跨越的发展已足以说明这么几个根本问题:
1、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何认识教育,你将拥有怎样的教育”。新时期的学校要发展,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学校的发展必须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的规划,必须确立科学性、挑战性、可行性的发展目标。然后,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使管理成为向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
3、学校必须加强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德治和法制有机结合的原则。只有形成自我约束为前提的制度管理,人的主体精神才能实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
4、教师的发展决定学校的发展,只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才能使学校发展具有不竭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投入以“学生为本”研究和实践中,才能水涨船高、登峰造杰,所以作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在加强互动合作的课改中必定会得到同成长,共发展。
5、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经历产生意识、培养精神、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的是给予最大空间,给予最大关怀,给予耐心期待,给予有力促进。
上海市宝山区庙行中心校陈连兴
2004.4.6
发表于《宝山教育会刊》04年第2期
第3篇:西行漫记
2018西行漫记
今年8月一家人踏上了祖国西北甘肃青海一线的旅途,共计9日,旅途之中随手写写感受体会,一方面自己留个纪念,另外也供后游者参考一二。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要求,旅行也不例外,8月的西北没有江南的酷热,但也不至于滴水成冰,受海拔关系的影响,青海西宁夏季最热时候气温也才33度左右,持续不到10天。但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下降10-15度,所以衣服至少要准备夏秋两套(T恤短裤裙子+长裤长袖),另外薄羽绒服和防晒衣有条件也带上。随身行李中建议带上50++以上防晒霜,墨镜,肠胃药,保温杯,洗漱用品,晾衣架啥的,别怕麻烦,途中某些偏远地方条件较差,想要舒服点,就要早做准备。
西北伙食以牛羊肉和面食为主,最经典的菜肴莫过于手抓羊肉和牛肉拉面,蔬菜品种不多,靠近新疆地区由于日照时间长,瓜果口感不错;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