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3 08:02: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第一章《《孟子》选读

一、原文选读

1.谨庠(xiáng)序①之教,申②之以孝悌之义,颁③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庠序:古代的学校。②申:反复开导。③颁:通“斑”。

【大意】

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开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2.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

①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②畔:同“叛”。

【大意】

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3.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①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

①契: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大意】

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4.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①,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②同贾(gǔ),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

①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②巨屦小屦:粗糙的鞋和细工的鞋。

【大意】

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想依次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粗糙的鞋与精工的鞋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肯干吗?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ū)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①咻:喧哗干扰。②庄岳:齐国的街里名。庄,街名;岳,里名。

【大意】

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喧哗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那是做不到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临淄庄街岳里的闹市去,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那也是做不到的。

6.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大意】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7.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③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暴:损害,糟蹋。②有言:有善言,有价值的言语。③非:诋毁。

【大意】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诋毁礼义,就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

8.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②,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大意】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偏往难处做: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9.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④哉?”(《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蒙昧,不明,蒙眊。①廋:藏匿。

【大意】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10.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大意】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作别人的老师。”

11.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大意】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12.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资:积累。②原:同“源”。

【大意】

 孟子说:“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牢固掌握而不动摇;牢固掌握而不动摇,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就能够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13.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大意】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述说大义上去。”

14.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②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大意】

孟子说:“如果西施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纵然是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祀上帝。”

15.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大意】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16.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逆:揣测。

【大意】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对。

17.颂①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注释】

 ①颂:同“诵”。

【大意】

吟咏他们的诗,研究他们的著作,不知道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而与古人交朋友。”

18.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②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ng)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信:诚,真。②就:趋向。③颡:额头。

【大意】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流向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跳跃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2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①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②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暴:同“曝”,晒。②奕:围棋。③数:技术,技巧。

【大意】

孟子说:“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比如下棋,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19.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①者。”(《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我:泛指人类。

【大意】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的职责就是思考,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20.孟子曰:“羿①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òu)②,学者亦必志于彀③。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羿:后羿,②志:期望。③彀:拉满弓。

【大意】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著名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依照规矩。”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①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②于虑,而后作;征③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注释】

①曾:同“增”。②衡:通“横”,指横塞。③征:表征,表现。

【大意】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行事总是不能如意。这样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气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以知道,愁灾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22.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大意】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了。”

23.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

【大意】

孟子说:“行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路,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2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大意】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2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惭愧。

【大意】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趣,……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乐趣;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乐趣。”

26.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yì)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大意】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27.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大意】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恰到好处的正道上站住,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2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③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槌。

【大意】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槌呢?”

29.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xī)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蹊: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大意】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的小径,顷刻间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30.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近事的意思。

【大意】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效果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常见的事情,而真理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去替别人的田里除草--要求别人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二、学习提示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教育作用和任务。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2、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他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的,这也是一种教诲,是一种激励奋发的方式。

3、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4、循序渐进、启发思维。

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孟子善于启发思维,通过使用问答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他善用比喻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替学生下结论。他认为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四、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灵而有所得,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诣,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2、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3、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身取义”。

4、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冷却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湛平

第2篇:文学知识积累(选修备课资料)

李靖

《唐诗宋词选读》文学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部分

1.“初唐四杰”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__________,开拓了唐诗题材;__________(风格特色)的李白诗,__________(风格特色)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

3.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一颗耀眼的巨星,字__________,自称“__________”。其诗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善于反映社会状况,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被称为“__________”。在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_》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4.号称“吴中四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包融和张旭。张若虚的《____

_________》别具特色,历来为人们称颂。

5.“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这副对联写的是诗人________。

6.中唐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转折。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

(2)韩愈(768-824),字_______,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

(3)刘禹锡(772-842),字_______,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在诗歌创作方面,与_________齐名,世称“刘白”。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__________”。

(4)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与其好友________齐名,并称“元白”。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7.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____________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

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___

________,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被世人称为“三苏”。

9.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

__________,字耆卿,别称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10.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_____,著有《__________》。

1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_______,号__________,是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与苏轼并称“_____

_____”,人称“__________”。主要作品为《_____________》。

12.温庭筠(?-866),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被称为“__________”鼻祖,对词的发展很有影响。

13.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两大派:以_

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

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

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题材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的写山水风景,融情于景。

(二)诗词名句部分

1.明月隐高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2._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___

________________,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3.滕王高阁临江渚,______________。画栋朝飞南浦云,____________。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

4.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___________________。

(张九龄《望月怀远》)

5.李颀《送魏万之京》中用倒戟而入的笔法,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莫见长安行乐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李颀《送魏万之京》)

7.王维《山居秋暝》生动而又自然地描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____________,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適《燕歌行》)

10.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高適《燕歌行》)

11.将军金甲夜不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天台四万八千丈,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花间一壶酒,____________。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6.青山横北郭,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17.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18.古代诗词常借“空”表情达意。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姜夔《扬州慢》中的“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将进酒》)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

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2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______

。(杜甫《兵车行》)

23.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24.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5.,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6.,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27.____________,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____________。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8.岭树重遮千里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9.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人世几回伤往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31.李贺《天上谣》中写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仙女们采摘桂花的诗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33.贾生年少虚垂泪,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李商隐《安定城楼》)

34.____________,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5.青山隐隐水迢迢,____________。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6.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

。(赵嘏《长安晚秋》)

37.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38.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懒起画蛾眉,____________。

(温庭筠《菩萨蛮》)

39.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40.日日花前常病酒,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冯延巳《鹊踏枝》)

41.河畔青芜堤上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冯延巳《鹊踏枝》)

42.细雨梦回鸡塞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璟《浣溪沙》)

43.林花谢了春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几时重?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乌夜啼》)

44.帘外雨潺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浪淘沙令》)

45.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46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7.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岳飞《满江红》)

参考答案

《唐诗宋词(选修)文学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部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3.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经

4.张若虚贺知章春江花月夜

5.李白

6.(1)韩柳柳河东集(2)退之韩昌黎昌黎先生集(3)梦得白居易咏史大家(4)香山居士元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7.温庭筠

8.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9.三变柳七柳屯田

10.易安居士漱玉词

11.幼安稼轩苏辛词中之龙稼轩长短句

12.花间派

13.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

(二)诗词名句部分

1.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雪暗凋旗画宁为百夫长

3.佩玉鸣鸾罢歌舞珠帘暮卷西山雨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4.海上生明月竟夕起相思

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6.空令岁月易蹉跎

7.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8.人事有代谢

9.男儿本自重横行

10.美人帐下犹歌舞

11.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12.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

13.水澹澹兮生烟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5.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

16.白水绕东城

17.落日故人情

18.空山新雨后都在空城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20.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

21.车辚辚马萧萧

22.千村万落生荆杞

23.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24.生长明妃尚有村

25.画图省识春风面

26.花径不曾缘客扫

27.去年花里逢君别春愁黯黯独成眠

28.江流曲似九回肠

29.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30.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31.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32.相见时难别亦难蜡炬成灰泪始干

33.王粲春来更远游

34.但将酩酊酬佳节牛山何必独霑衣

35.秋尽江南草未凋玉人何处教吹箫

36.长笛一声人倚楼

37.人迹板桥霜

38.鬓云欲度香腮雪弄妆梳洗迟

39.游人只合江南老画船听雨眠

40.敢辞镜里朱颜瘦

41.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42.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 倚阑干

43.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4.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5.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46.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7.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3篇:官司之别(选修备课资料)

&nbs p;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唐制,有勋、有阶、有官、有爵。爵以定崇卑,官以分职务,阶以叙劳,勋以叙功。四者各不相蒙,有官、爵卑而勋、阶高者,亦有勋、阶卑而官、爵高者。宋朝列衔,凡阶高官卑则称“行”,阶卑官高则称“守”,官与阶同则无“行”、“守”字。今制惟以官为定,为是官,则勋、阶、爵随之,无复叙劳、叙功之意至于清代,实行的是一种相当简化的散阶制度,自正一品到从九品十八阶而已清朝的官位等级划分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导读(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知识排行榜】

重点排行榜①反复诵读是诗词鉴赏的前提②意象和意境的概念③联想和想象的方法④抓住诗眼妙词以小见大和以景结情的手法

难点排行榜①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审美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象和画面②虚实结合,大胆想象,体会意境③区别“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这三种手法

【仿真训练】

基础知识训练:

1、为下列诗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释义。

滟滟随波千万里()月照花林皆似霰()青枫浦上不胜愁()捣衣砧上拂还来()

岩扉松径长寂寥()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熊咆龙吟殷岩泉()

惟觉时之枕席()吴楚东南坼()凭轩涕泗流()垆边人似月()

蒸藜炊黍饷东菑()夜雪初霁()戍角悲吟()聒碎乡心梦不成()

2、找出下列诗词句中活用词语,并指出其活用用法。

山寺钟鸣昼已昏()天姥连天向天横()栗深林兮惊层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