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联系小学及课本内容,把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系统的概括,体验出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⑴利用数轴比较大小;⑵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是采用温度的排序。根据常识,学生可以由低到高地排列这些温度,再让学生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可以看到表示它们的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由此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这些结论。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难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数大小;这是本节课较难的部分,为了解决难点,特别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进行比较时的过程:⑴先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⑵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要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⑶根据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判断这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本节课还有不少地方设计得不好。结合实际,我的反思如下:
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分析,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能运用两种方法判断有理数的大小,都能较好地完成A组题。
不足之处:
⒈在教学中,过多地推理概括有理数比较大小两种的方法,缺少学生
发表自己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
2.教学的预见性还不够,时间控制的不好,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充分。
3.比较几个有理数大小的时候,学生容易正负数混淆。
4.学生对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感到比较困难。例如:比较-和-。
它既用到新学的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结论,又联系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做一次比较,比较完两个绝对值的大小后,就得出结论了。
教学设计的改进:
⒈对于难点的处理,可以学生讨论、讲解思路,加强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练习方面,多设计几题学生易错的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学生加深印象。
3.习题的设计要更加细心,层次分明。
以上是自己对这本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思考。只有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多进行反思,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2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联系小学及课本内容,把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系统的概括,体验出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⑴利用数轴比较大小;⑵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是采用温度的排序。根据常识,学生可以由低到高地排列这些温度,再让学生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可以看到表示它们的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由此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这些结论。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难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数大小;这是本节课较难的部分,为了解决难点,特别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进行比较时的过程:⑴先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⑵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要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⑶根据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判断这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本节课还有不少地方设计得不好。结合实际,我的反思如下:
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分析,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能运用两种方法判断有理数的大小,都能较好地完成A组题。
不足之处:
⒈在教学中,过多地推理概括有理数比较大小两种的方法,缺少学生
发表自己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
2.教学的预见性还不够,时间控制的不好,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充分。
3.比较几个有理数大小的时候,学生容易正负数混淆。
4.学生对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感到比较困难。例如:比较-和-。
它既用到新学的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结论,又联系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做一次比较,比较完两个绝对值的大小后,就得出结论了。
教学设计的改进:
⒈对于难点的处理,可以学生讨论、讲解思路,加强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练习方面,多设计几题学生易错的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学生加深印象。
3.习题的设计要更加细心,层次分明。
以上是自己对这本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思考。只有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多进行反思,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3篇:有理数大小比较说课稿
有理数大小比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1.2节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关于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规定,以及由此得出的正数与零,负数和零,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进一步研究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法则,从而完满地解决有理数大小比较问题。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进而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2、初步了解像“点距原点越远”与“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对应的对应原理,培养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数轴上认识绝对值的意义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建立新知的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
第4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或几个)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抽象出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利用数轴,会比较几个有理数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难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数轴包括哪几个要素?怎么画?
2、大于0的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哪一侧?小于0的数呢?
3、问:如何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
(1)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问:哪个地方高?
(2)温度计示意图:-3℃与5℃哪个温度高?
上述两个问题,实际是比较8844.43与-155的大小,以及5与-3的大小,像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两个有理数在大小(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
第5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1.2 有理数
1.2.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尤其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
第6篇: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是在学生已经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准确地比较数的大小。同时,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是为以后学习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做铺垫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特意比教材的内容多加了一个根据位数比较大小的环节,这样利于学生连贯的学习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另外,本节课在教学中还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我在备课时设计铺垫复习,情境切入新课。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的顺序和组成等相关知识得到强化,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季节,创设羊羊们摘果子的教学情境,将例题设计改成美羊羊和懒羊羊谁摘的多的小争吵,引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
第7篇:《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较大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1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后的一节反思型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
第8篇:《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较大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1
老教材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是根据小数的意义展开的,并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例7时,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如6角大于4角8分,60个0.01大于48个0.01,还用图形来表示等。这样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就不是教材或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他们自己建构的。再通过试一试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比较,两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