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在寒假中,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第2篇:《教育激扬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的机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帮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容易发挥自己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
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²。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第3篇:教育激扬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掩卷沉思,借用书中前言中一位校长看了生本教育的课堂录像后说“听了这样的课,这个夏天飞扬起来了。”我也说“看了这样的书,这个寒假飞扬起来了。“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涅槃感。虽然我不敢斗胆说自己的教学因此会鲜美异常,不再死,但是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自己真的有一种死而复生之感。”我感谢学校领导英明布置的一篇2千五字读后感的寒假作业,它能让我在如此喧闹的过年气氛中静心认真读完这本书,使我迫不及待地回味反思起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教书生涯,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顶膜礼拜的优质课的传统模范,心中产生阵阵刺痛,自己是浪费了这么多届学生的学习大好时光,甚至是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思维。
在书中时不时看到一些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共鸣,好像是与自己的心灵一次次的对话,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是一种顿悟,我对自己所教
第4篇:教育激扬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署假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
第5篇:教育激扬生命 读后感
相信学生创造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太仓市第一中学邵华
假期阅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而且毫无兴趣,索然无味。甚至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他们失去力量。”虽然这样的观点似乎太为过了,但确也反映出我们教学的一些状况。维持着让学生“就范”,过多地由教师干预课堂,甚至是包办课堂,效果不佳。而本书中提出的,将管理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
第6篇: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
第7篇: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所谓“生本”,即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孩子发展为本之意;也就是将需要或者能够托付给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孩子们,不加太多的修饰与点缀。”;“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把教育和生命连在一起,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在教育中说起生命呢?书中:“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我反复理解了很多遍,然后才渐渐明白了其中教育的意义:教育不应是对生命的控制,而应是对生命的激扬。书中倡导的“起点非零”、“回归本体”、“发展悟感和情感”、“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等等观点都是真知灼见,且作者妙笔生花,既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又不乏细腻灵动收放自如,读后
第8篇: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精选18篇)由网友 “一顆車厘子”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