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该被遗忘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2 08:06: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这里,不该被遗忘散文

这里,不该被遗忘散文

冬日的太阳远远地注视着这片冷清的地方,它虽依然洒下些许温暖,却无力唤醒长眠的英灵和冬眠的万物。

我,长时间站在那座老旧的门楼前,一次次来过又离开的往事,如丝如缕,浮上心头,提醒我,应该去看看60多年前就令我肃然起敬的那些默然无语的前辈们!遥想当年,每逢清明,少年时代的我总会随队来这里参加一个祭奠仪式,聆听感人的祭词,献上亲手制作的白花,表达少年人纯真的哀思。而每每献花的时候,我和同学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把小白花留给陵园里一座座无名烈士墓,恭恭敬敬地献于墓碑前,献上无限崇敬。而今,冬阳下的陵园格外肃穆、冷清,青松掩映下,一排排墓碑,伫立在寒风里,无声地期待着什么;隐约间,我仿佛又看清了墓碑上那一段段催人泪下的墓志铭。久违的陵园,久违的墓碑,我又来了,怀着60年的牵挂,迈着暮年的脚步,带着深深的敬意。这时,我才发现,眼前那两扇铁栅栏门上挂着大锁,冰冷地坚守着这唯一的入园通道,显然,今天不是开放日。大门无情地拒绝了我的造访,却无法阻隔我对英烈的敬重,进不去陵园,就沿着陵园的铁栅栏围墙,默默地走走吧,隔着铁栅栏,望一望那一座座无声的'墓碑,给自己一点慰藉。

空寂的气氛包裹着我,走着,望着,望着,走着。栅栏里是长眠的英灵,栅栏外是一位老人祭奠的眼神,栅栏下,一根根枯草挺立在寒风里,仿佛和我一样,虽走不进陵园,却也绝不肯离去,守在这里,隔着栅栏守望着栅栏里的每一座墓碑。不知不觉,走到了铁栅栏的尽头。还往哪儿去呢?失望间,蓦然发现这里的栅栏竟开了一个足能过人的口子,萋萋的荒草横七竖八地摇曳在缺口内外,半遮半掩着缺口处被踩踏过的痕迹——显然有人来过这里,且不止一次,不止一人。我呆呆地站在缺口外,陵园的一角就在眼前,那是一片崭新的墓地,没有墓碑,一座座黑色理石的陵棺,整齐划一地安卧在那里,被一排排初长的幼松护着——这是陵园里新主人的“家”啊!越过这一片新墓地,一排排油松掩映下,就是那些记忆中的烈士墓。无法抑制的敬慕驱使我违规了——跨过铁栅栏的缺口——我要走近那些墓碑,去敬拜那些一次次敬拜过的英烈们。

肃穆,庄严,无声无息,严冬的酷寒把这样的氛围固化成一种凝重,笼罩着整个陵园。走在窄窄的甬道上,轻轻落足,唯恐惊醒了这里的每一位长眠者;缓缓迈步,不是迟疑,只为敬重墓碑上一段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里是70多年前一场大战中倒下的英雄们,有战士,有首长;一样的陵墓,一样的环境,年复一年地长眠着,默默守护这片土地,默默接受敬拜者的祭奠。他们也许是这片故土的儿女,也许是异域他乡的后生;一群当年的陌生之人相聚在北国的这片沃土上,在一面正义大旗下站在了一起,站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

披着清冷的冬阳,在疏朗的松荫下,我,走得很慢。静谧的陵园里,没有第二个祭拜者,唯独我这不速之客,面对一排排略显老旧的灰白色墓碑,面对墓碑上端那颗血染的五角星,更是面对着墓碑的主人,一次次双手合十,久久凝视,这样的注目礼饱含着敬拜者深深的仰慕——应该记住他们;也饱含着深深的惋惜——这样的勇士,若依然活在当下该有多好!当我再一次走到那几座无名烈士墓碑前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停下了,长时间站在那里,默默注视着碑上的五个大字——只有五个字,再没有别的——眼睛被一种液体浸湿了。古人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们留下了什么呢?除了那五个字,就只有他们无法知道的后人们送上的敬仰和祭奠。我虔诚地抚摸着粗糙的碑身,抚摸着碑上那仅有的五个大字,心里涌上一股愧疚——我无法献上一朵圣洁的白花,更无法为他们点燃一盏心灯,只有虔诚地送上心中的祈祷:安息吧,你们这无名的英灵……默然间,竟感到那墓碑上走来了五个字,又五个字,明明白白地书写着:无畏的英雄,伟大的灵魂。

太阳已悬在头顶,拜谒过一座座墓碑,告慰过墓碑后的一个个忠魂,我该离开这里了。循着来时的甬道,一步步走向那个缺口,一直的肃穆,一直的静谧,尾随着我的脚步,仿佛在告诉我:这里常年就是这样的,除非清明时节。冷清透过厚厚的冬装,让我的周身有些颤栗,而心里却一直被敬慕冲撞着。一座座老旧的墓碑,一排排崭新的陵棺,从眼前闪过:它们是后人献上的一份敬重;烈士们的血流尽了,倒在了走向正义的路上,他们安息了吗?跨过那处缺口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到了那股冷清的氛围:我的违规,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一个人走进陵园,又一个人走出陵园,仿佛进入了一个冷僻得快要被遗忘了的地方。蓦地想起,陵园的对面就是一座寺庙,络绎不绝的信众进进出出,香火很盛。这样的陪伴,仿佛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诠释:内修与外炼,善良与正义,在这里熔铸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追求;无量的智慧和不朽的奉献在巧合与必然中凝结成了不屈的民族精神、高尚品性。

走了,趟过缺口处的萋萋荒草;虽然还是走得很慢,心里却多了一份疑惑:为什么烈士陵园的围墙残破了,甚至还开了个大大的缺口,却无人过问?这里是不是多了一份忘记呢,忘记了那些为正义献身的人们是有尊严的,他们的“家”虽不必奢华却也不该破败且无人问津;是不是还真的忘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古训呢?一步步远离那里,想找到能让自己接受的答案;答案呢,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远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黄土一魂。”默念着告慰这些安息在黄土之下英烈们的敬语,心里,一个声音已然响起:不朽啊,民族的优秀子孙,请接受我——一个安享太平盛世的老人深深的敬意!

此刻,眼里正流动着一种企盼,眼前隐隐约约又浮现出了陵园铁栅栏尽头的那处缺口,缺口内外的荒草依然在寒风里摇曳,默然无声却胜似有声,仿佛在昭示后人:这里不该被遗忘,早该被修复了……

第2篇:不该被遗忘的角落1

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空前加速,使得中国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出现了“民工潮”,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的农民工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把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就出现了本文所探讨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军。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当年全国留守子女规模接近23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多达2000万,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这其中由于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留守女童”的成长与发展现状则更使人堪忧。

一、农民工“留守女童”的生存现状

1、对女童的歧视问题严重

受传统性别文化和劳动方式的制约,中国一些地区的家庭存在着偏好男孩的倾向。一些家庭重男轻女,女童就学率、营养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童。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持续升高的迹象。1982年、1990年、2000年中国分别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5、111.3和 116.9。那么就2000年而言,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117名男婴,这大大偏离了103-107的正常范围。由此我们可以促绿地计算出,在我国2000万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军中,有近1170万留守女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家庭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具主要地位。他们认为城市里的人生男生女无所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都有保障,自己年老了也可以养活自己,在农村里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养老保障系统,生个男孩子养老还是有必要的。虽然现阶段国家计划生育工作抓的也是非常严,但还是有很多农民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千方百计逃避计划生育干部的束缚去外地生育,如果是女婴他们就送人寄养或者是弃婴。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了解在农村,女童的地位还是相当的低。他们从一出生便开始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许多女童长大后不久便父母亲当作是照顾弟弟的保姆,就连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也是附属在男童之后的。

2、女童心理状况堪忧

调查同时显示,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农村孩子的视野与城市儿童相比,本来就比较狭窄,留守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更加加重了对孩子心理的不利影响,以下我们将具体论述。

〈1〉、许多留守女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沉溺于看电视、和同学伙伴玩耍。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虽然数量不大,但在这些未成年学生心里足以形成极大的负担,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误导,走上偷盗、卖淫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问题。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案例,该女童的父母亲均在西藏打工,她与其祖母生活在一起,因为祖母的长期溺爱,只因为其祖母责骂其看电视过度便服毒自尽。另外一个案例更是让人痛心,一个花季少女因为寄宿与学校,家人长期不了解其学习以及生活状况,竟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勾搭盗窃室友的财务,最后竟然逃学私奔他乡,直到学校通知家长,家里人始终不知道内情。由此可见,父母均外出不能与孩子达成良好的沟通导致了这些“留守女童”的悲剧。

〈2〉、从性格方面看,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社会化的过程,即是指人们通过

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康的心理并有效地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等。不少“留守女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或者异性之间多是初中男生与小学高年级女生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现象。“留守女童”的这种性格两极极端发展令人担忧。

〈3〉、缺乏自我概念、不能正视现实。农村的留守女童对于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变化不能正确应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生活环境对女童的心理造成了过分的压抑。贫困的家庭也无法顾及女童心理变化的需要,所以女童们无法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独立意识。不能正视现实,从而采取消极态度。据笔者了解有的女童甚至把自己的命运定义为前世造化、命中注定,认为自己的情况完全是社会造成的,怨天尤人,归罪于社会。

二、留守女童的生存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也有了飞速的提升,许多农民们开始转变观念,他们不再认为女孩子是“赔钱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农村里男子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女子,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男子婚配上的劣势。家里多女儿的农民们开始把变相收取彩礼钱作为致富手段。而许多女童则因为这种罪恶的目的,早早地辍学归家待嫁。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土族中学,男女比例为3/2,且每年女生的流失率要远远大于男生。在走访中笔者也了解到,在校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而其中女生的整体成绩不如男生,另外由于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家长开始放弃让女孩读书的念头,从而促进了女生的流失率。而这些流失的女孩,多数刚刚回家就已经有人上门提亲,不出两年就已经嫁作他人妇了。

2、教育环境

90年代以来,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儿童的教育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后人”“送孩子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一位家长的义务”如此一般的口号标语在农村是随处可见。另外,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送孩子上学也不是很困难。据笔者调查,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地区,儿童的毛入学率也已经达到了90%以上。然而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留守女童”背着弟弟来上学的情景。在民和县中川村前进小学,二年级一个年级中男女比例为3/2,其中男生普遍比女生年龄大,原因在哪里呢?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女孩子到6岁该入学的时候,家长往往会推迟其入学,让其在家中照顾更为年幼的弟弟。直到弟弟也到六岁该入学了,两个人一起入学。若是家庭条件极为困难,不能同时供养几个孩子读书的,女孩子则是毫无疑问的辍学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女童”的教育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较之男童而言,还是有所差别,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3、家庭环境

对每个人而言,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留守儿童除母亲没有外出而亲自抚养的以外,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这些隔代

直系亲属来抚养,这种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大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不少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这种家庭互动缺失的背后,潜藏着亲子关系的危机和亲子感情的越来越淡薄。我们知道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因此,家庭互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和成长。

另外,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有背于学校对孩子所进行的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还有些家长一方面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这使他们过早加入了流动人口大军,放弃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所以说,家庭环境对于一个“留守女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留守女童”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走上了不归之路,或是年纪轻轻变成为他人妇让笔者心痛不已。

三、留守女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监护问题

农村的留守子女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是指由祖辈抚养和监护。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这是带养的主要方式。不利方面有两个:首先,由于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大多数老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许多是文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

二是上代监护,上代监护指由孩子父母同辈人来代养的方式,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所占比例约为2.5%—4.5%,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上代监护人本身有自己的孩子要养,由于血缘关系,代养人往往偏爱自己的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对自己的孩子会更多些,这就使“留守子女”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而感觉生活没有乐趣,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

第3篇:不该被遗忘的好声音

不该被遗忘的好声音(周老师精挑细选,持续更新)本人从初中起就非常喜欢听歌,听的歌不下 2000 首,不敢夸大,起码是个小小音像发烧友,宁可不吃饭也要买磁带,所以自然有一番发言权,而 且本少爷极度挑剔,所以一般的口水歌不喜欢听,现推荐一些目前年轻人可能不 喜欢的歌,权当一个老人在回忆!1.熊天平这是我初二时最喜欢的一个歌手,当时非常的清瘦帅 气,现在胖得惨不忍睹,可是依然怀念他的如水晶般纯净的声音,有人说他与张 信哲有点类似,不过个人觉得 panda 的声音更自然了!不容错过:《雪候鸟》(成名作)《你的眼睛》《爱情电影》(与许茹芸合唱)《我只能相信你》《I wish》《就爱到这里》《最后还是会》 《夜夜夜夜》《愚人码头》《我都在乎》《难说》 2.许茹芸 琇琇空灵温暖的声音一直是我的最爱!不容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不该被遗忘的美德作文700字

不该被遗忘的美德作文700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该被遗忘的美德作文7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就是我们美德的展现,这种事情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我要坐公交车去姑姑家。我坐在公交车内,窗外的阳光照进车里,我把头转向窗外,看着窗外的美景,车在前行,景在后移。高大的楼房在向我挥手致意,路旁的银杏树摇着小扇子为我跳舞,目不暇接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时,车到站停了下来,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正缓慢地上车,她头发花白,身材瘦小弓着背,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记录着她所经历的艰辛,衣服旧得已看不出颜色,双手颤抖着在衣服兜里摸出出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国庆背后不该被遗忘的人美文随笔

国庆背后不该被遗忘的人美文随笔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又一个国庆佳节,如约而至。此时此刻,或许大家都已经早早规划好了行程,要么结伴出游,要么回家探亲,要么疯狂购物,再不济怕也是好好休息。可是这和平的年代,优越的生活,让我们大多数人渐渐遗忘了这么一群人的存在。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群山起伏的西部山区,出现在无人居住的东方礁石,出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出现在烈日炎炎的南方岛礁。他们站在保卫祖国的第一线,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祖国的利益坚守着,他们就是我们可歌可泣的边防战士,伟大祖国的守护神。

说起边防战士,他们是经常会被人们遗忘的人。他们一年四季守卫在祖国的边疆,保卫着祖国,为这和平的年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有时候甚至想找个说话人都没有。同时他们生存的环境极其恶劣,而且天气变化无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不存在的公民”不该被遗忘论文600字

“不存在的公民”不该被遗忘论文600字

云南开远的6000多人被屏蔽于时代之外。他们没法去银行存钱,没法旅行,没法考学、没法打工,甚至不能合法结婚。他们中的一些人所居住的村庄,甚至在当地最新版本的行政地图上,也被标记为荒芜的山坡。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上世纪末自发迁移来当地的移民,这些外来者都没有户籍。

距离城市不到10公里,却被现代文明和秩序刻意地排斥,这6000多人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却是公共管理意义上“不存在的人”。面对如此的境遇,我不知道他们心中有着怎样的五味杂陈,我所有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汇就是:文明外的孤独——还有什么能比它更能形容这一切呢?

倘若说自发的迁徙需要用“被完全遗忘”的`结果来作为代价,那么它已经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倘若说6000多人的命运,以及他们所遭遇的一切,被习惯性地无视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这里,不该被遗忘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这里,不该被遗忘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