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虎丘记
[执教人]烔炀中学鲍迎春
[时间]2003年3月24日
[授课班级]高二(5)班
[课型]自读指导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 把握文章的内脉,体味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 鉴赏本文精彩的描写片断及语言运用的独特能力。
5. 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2. 鉴赏文章的精神片断和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洋机一句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你们去过苏州吗?不论你有没有去过,就让我们在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的导引下,一起去游览那“人间天堂”,去观赏那里的秀美风光,去老内领略那里的风俗人情吧。今天我们来学习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解题
1)请一名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作补充:是明代“公安派”的领袖,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章清隽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年少能文,十五六岁结社城南,自为社长。他鄙视官场,不慕容利,性爱山水,漫游南北,为官不久,便退隐乡居。
2)简介背景。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遍游江南,又故地重游,写下了一组文章,《虎丘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1. 理清思路。配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疑难的词句,划出地点转换的词句。
(1) 学生质疑,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
(2) 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并归纳地点转换的词句。
[投影]
苏州城--交衢间--千人石--山门--剑泉--文昌阁--平远堂旧址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这篇游记作者是以游踪为线索的,不过它不是以某一次具体的游赏为线索,而是综合了六次游虎丘的经历,从中加以提炼而成的概括性的线索。
2、重点研读,品味欣赏。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文章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
(2) 作者又是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
(学生研读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这一段是全文记写的主体部分,作者有“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连带出一幅幅场景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场面由喧闹而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的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3、突破文章难点,深入品味。学生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有何作用?
(2) 文章写听众反应有何作用?怎样理解“壮士听而下泪”一句,请结合第4段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
(1) a、交代时间推移;b、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2) 写听众的反应,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又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月夜横斜的深夜,一夫登场独唱,如果不是歌者唱得情真意切,任凭你有再高的技巧,也难以催人泪下。那么,歌者为何能唱得如此感人肺腑呢?联系第四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歌者的演唱之所以感人,在于他是用血与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连壮士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更何况作者呢?所以就有了下文作者的感慨,有了作者“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的誓言。
四.尝试背诵第2段,并抽查两三名学生。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进行细致描写,并通过揣摩,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方法自觉地运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中。
六.[总结、扩展]
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袁宏道的其他作品,如《满井游记》、《西湖》。
语言上的归纳:
生字:高岩邃壑倾城阖户靓妆丽服栉比如鳞交衢瓦釜
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度实
活用词语:丘积云泻迟月觞客吏吴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 读《满井游记》、《西湖》等作品,写一篇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虎丘记
无日无之倾城阖户靓妆丽服
游览盛况
分错如织中秋尤盛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斗歌场面
虎丘景物剑泉→千倾云→文昌阁→平远堂
游览感受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教后记:
作者邮箱:baoyingchun78@tom.com
第2篇: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denghao
教学目标:
1、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教学设想:
1、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2、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文学常识;疏通文句。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反对复古(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为“个性”“真情”)。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2、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
二、疏通文句: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
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
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
属而和者(注音)
竹肉相发(借代)
(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
分析第一节: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
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分析第二节: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 歌者 情形 环境 效果
布习之初 呕者百千 声若聚蚊 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已而 三四辈 属而和┅竹肉相发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 一夫登场 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刻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第三节、第四节;欣赏公安派的特点。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
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最可觞客(适合)
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
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而病寻作(不久)
分析: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二、简要指导阅读第四节
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
吏吴两载(做官)
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
分析:
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三、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1、“不落格套”“个性”: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
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2、“真情”:
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
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
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揭示)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
冠B、蔀屋C、樽罍D、新艳E、瓦釜
F、竹肉G、荇藻H、乌纱I、皂隶
(七)板书设计:
“个性”“真情”
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
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
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
第3篇: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卫星
教学目的
1、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如:栉、比、状、属、识等;
2、疏通文句,为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3、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
4、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虽然本文篇幅较短,语言浅近,但它却是一篇教读课文。需认真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与以往同学们接触到的游记有所不同,可以和《赤壁赋》做比较学习;
3、体会和揣摩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和写景的妙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作品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
第4篇: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连生
《虎丘记》[一]
目的: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重点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难点
理解本文的审美重心和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品味本文清新流畅的语言。
方法
阅读、分析
过程
一、讲习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现在湖北省公安)人,文学家。早年由进士除吴县知县,称病去,遍游吴会山水。后又担任过一任京官,晚年归卧柳浪湖上,以诗酒卒。留有《袁中郎全集》四十卷。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公安派”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抒发个性,清新流畅。但由于不适当地强调表现自我,忽视社会现实,故作品缺乏浓厚
第5篇: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发旺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教学设想:
1、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2、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3、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
1、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反对复古(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2、
第6篇:虎丘记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
杨勇
一教学步骤:
(一)简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
2、记,一种文体,学过的有《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一般“记”这种文体末尾都要抒发感情或议论,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么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或议论到底是什么?(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3、“三袁”、“三苏”、“三曹”(变通,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变通有助于学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公安派的主张,以及反对复古,联系唐“古文运动”
(二)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虎丘去城可七八
第7篇:墨池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4.墨池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洼然(wa3徜徉chang2yang2)肆恣(si4zi1])楹间(ying2)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L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
(今江西省南丰县)人。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
修的器重。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他也是北宋
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
第8篇:墨池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
湖南邵东两市镇工农中学吕辉耀
教学要求:1、文学常识、生字词
2、诵读,理解课文含义
3、几个问句的意义
4、层层深入说理法
教学重点:1、2、3、4
教学难点:2、3、4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体裁知识。
1、解题。《墨池记》即记洗笔砚的水池,通过为墨池作记
来说理。
2、本文是曾巩的散文。曾巩,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选自
《元丰类稿》。
二、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音义。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恣(zi):放纵楹(ying):房屋前面的柱子
荀(xun):姓徜徉(changyang):游荡
2、结合书下注释,小组内疏通课文含义。
3、学生质疑,全班解答,教师对难点进行补充。
隐然而高(缓缓地高起)有池洼然而(并列连词)方
书(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指写字)
盛(很,特别)恐
三、学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