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畅想(漆孝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1 08:12: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基因畅想(漆孝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备课教师 教学课时 2课时

参与讨论 上课教师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激发想像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为造福人类而努力的远大理想。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教学重难点:1、对“基因”及其技术的了解,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叙的实验、事例那些是事实,那些是对未来的展望;3、丰富学生知识,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关心科学。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释词、初步分析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图片:克隆羊“多利”以及有关基因食品等。到二、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②预习〔思考与练习〕一、三题,准备与同学们交流。三、从题目入手:“畅想”一词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本文就是作者对基因(生物体遗传单位)所作的一次大胆想象。四、有关背景:1、关于作者:漆孝诗、留美华人、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刚届中年。他已在心肺移植,冠状动脉外科和主脉外科等方面,取得超人成绩,手术做得像诗一样漂亮,研究做得像精湛的交响乐,著述像优美的散文,因而多次获得美、法等国家医学奖,蜚声内外的心胸外科界。2、关于基因: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但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万至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五、解释词语: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丰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英语gene的音译。畅想: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憨态可掬j:形容神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样子。偌ruò大:那么大。嬉游:嬉戏游玩。独处:一个人单独相处。造化:这里指福气,运气。抱憾:心中存有遗憾的事。克隆:不采用自然界正常受精的方式,而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复制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一群后代。英语clone的音译。前瞻性:这里指超前性。瞻,往前或往上看。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口水战:这里比喻激烈的争论。心有余悸j: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悸,心慌,害怕。六、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整体分析--1、谋篇立意:这篇课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2、、文章脉络:课文共8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我”获奖之后,开车回家的路上,引出下文的畅想。第二部分(3~8),叙述我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医学生物实验的过程,并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想象。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深入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科学幻想小品:科幻作品是描述人们对于自然界或人本身某方面幻想的一类作品。它的阅读对象多为青少年。通过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帮助青少年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科幻作品最常用的表现方法是想象。例如本文关于未来“猪身人心”应用的描述,就是对这一科学技术的提前预想。二、学生互动,探讨课文:1、本文作者从什么写起?(自己获奖)“奖章上镌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为下文设下伏笔,由此引发对基因发展“猪身人心”的畅想,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文章的哪一句告诉了读者“猪身人心”只是一种想象?(“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时不时如此想象”)3、作者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为基因技术研究)4、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作用)5、哪一项科研是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有前瞻性的创举?具体说说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明确:这项科研创举指的是:“科学家成功地用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在猪身上,制成了猪身人心。”原因及探索过程可从第五段来概括。原因是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很多而心脏来源却很少,“每年至少有多达二万人在等待中”“抱憾而去”。探索过程:1960年哈迪用将黑猩猩的心脏装在了一个濒危病人身上,首开心脏移植先河;“尔后,贝利又将狒狒的心脏移到先天心脏病婴儿身上”;经过近二十载的探索,科学家成功地用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在猪身上,制成猪身人心”。6、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明确:没有,“原因是某些猪病毒会因此传染给人”,使得“该计划被迫暂停”。7、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像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可从第六段来概括。“像以往任何医学生物的创新,猪病毒肯定会在不久得到有效控制,猪身人心势必造福全人类”。“实现上述大胆的设想肯定已为时不远”。大胆的设想有“再过几年,心外科医师能像修理工为汽车或自行车换上新零件一样,为晚期或先天心脏病人换上簇新的生物零件-猪身人心”;“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届时……为病人换上早就超立体设计、生产好的基因心脏,无须多久患者便能健康如初”;“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出院时,……‘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8、国外的一些科学家,在生物科学方面积极尝试、大胆设想,我国对基因技术的研究有没有大胆尝试?(此题学生要是能举出一、二个例子就应该肯定、表扬。)9、漆孝诗大胆畅想时的心情你能体会吗?为什么?此题意在使学生学习本课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只要扣住课文言之成理即可)。三、自由发挥,畅想未来: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会不会也有弊端?如果有,你想如何解决弊端?设计此题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基因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可展示关于转基因产品副作用的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四、小结:围绕《基因畅想》及学生的讨论,展望美好前景,取利弃弊,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树立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六、作业:1、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克隆、基因、基因图、基因工程等知识。2、选择有关基因工程中你感兴趣的课题,并搜集有关资料,互相阅读。3、小作文:奇妙的食物。

龚继方

第2篇:基因畅想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技术.

(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三).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对基因金属的前景的畅想

2.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三.课程难点:

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上交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基因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的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二).阅读

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心有余悸 憨态可掬 偌大 横亘虔诚前瞻 抱憾

2.通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畅想 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作了哪些畅想?根据提示语概括:再过几年.......更有趣的是......更有甚者.......

③.具体说说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究过程.

a.人体器官移植发展到现在已经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b.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

c.作者叙述这段历史的意图是什么呢?

d.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实验已"被迫暂停,人体应试也大大延期"这件事的?

④.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应该是什么呢?

(三).(四).品味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试举利品味,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从情感

修辞风格等品味。例如:文中第三段中用"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等词语来形容小猪很重情,不愿独处,非常生动形象.

1."猪还特别善解人意......从不暴躁"

2."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师" 

3."再过几年......猪身人心"

4."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保质四十年"

(五).作业

《三维同步训练》本课相关内容。

第3篇:《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基因和基因技术常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

2、提高搜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学习本文倒叙的写法。

3、提高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激发想像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4、使学生树立为造福人类而努力的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叙的实验、事例那些是事实,那些是对未来的展望;丰富学生知识,引导他们关心科学。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什么是基因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漆孝诗的《基因畅想》。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普及科学的小品文,融说理、抒情于一体,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集锦13篇)由网友 “香片”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语文教学案例

文/韩明霞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某。他是个老实的孩子,从不调皮捣乱。可月考后他老实得甚至整天很少说一句话,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逐渐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家也一直很少说话,很少和朋友玩,一直被爷爷娇惯着,经常还被妹妹欺负哭。平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经常丢三落四,作业乱,不主动打扫卫生。我从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他活泼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并且能主动些,大胆些。

有一次,我把他拉到身旁,他有些紧张,头低着,不敢直视我,我又是一番鼓励:“语文课上你的表现真棒,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为什么不大胆一点呢?”他还是不敢说话,我没有强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上课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水调歌头(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学生条件】

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马》(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秋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执教:龙湾中学李美新

一、导入新课“说”秋天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牧却吟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么,你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秋天是--”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秋天,看谁的句子最有想象力、最生动。

生:秋天是一位仙女,她把五彩的颜料撒向大地,让大地变得五彩斑斓。

生:秋天是一个神奇的闹钟,它把沉睡的果子都闹醒,果子一下子都成熟了。

师:同学们用心灵体会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写的《秋天》,一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乡村秋景图。

二、整体感知“读”秋天

师:何其芳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诗歌的节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基因畅想(漆孝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因畅想(漆孝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