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内蒙古 临河区第五小学 高文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
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 具 电脑 主要技术 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激发兴趣,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赤壁之战》朗读课题,说说已有知识。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流利句子。概述大意,把握
结构。
汇报: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
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
教学反思:
《赤壁之战》记叙了东吴大将周瑜用火攻的办法大破曹军,靠的是精心设计的圈套,麻痹敌人,取得胜利。这个“计”妙在哪里呢?
1.妙在火攻前的假降。“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这里描写了黄盖迎合曹操倚仗人多势众的骄傲心理,假意投降,以“假
降”使对方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2.妙在火攻气势好。“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这里写了火攻的日期选择得好,点明了风向、风力,形象地写出了东南风之大。船借风力,势如箭发;风助火势,燃烧迅速,从而使曹操的人马烧死和淹死。
3.妙在点火时机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里描写了黄盖的计妙在点火时机准,如果点火过早,曹操容易觉察;如过迟,火船冲进曹军时,火尚未到达最旺的时候,曹兵有可乘之机,选在“不到二里”处点火,是最佳时机。
第2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之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重点:
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
(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
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第3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
第4篇:赤壁之战教案
课题: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
第5篇:《赤壁之战》教案
36赤壁之战
一、课文特点介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点:
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这次战役结果怎样?
第6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之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之战》教案1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
第7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
第8篇:《赤壁之战》教案
28《赤壁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3.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生课前预习。
“三步学”导学预案
一、导学质疑
1、谈话导入,交代《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2、《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都是那些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我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互学质疑
㈠ 出示“学习提示”生自主学习。① 预习生字、新词。
② 标出自然段号,画出不懂的句子。
③ 再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试着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