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31 08:12: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振兴民族的希望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因为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在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要在育人的同时,不断“自育”,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新形。这是我读了覃川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之后最大的感受!

覃川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作教师?覃老师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展示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研究,来带动我们读书人去思考和研究,从而强调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是专业化的教师。

不管历史怎样变迁,教师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将永不磨灭。时至今日,新世纪的大门早已开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应地赋予了这个时代的教师以更多的内涵。我很赞同覃老师的观点。让老师在反思中成长。尤其像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更应该让反思成为我们成熟的助推器!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反思(reflection),顾名思义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自我唤醒自我。作为教师的反思,则主要是指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言行、方式方法等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和自我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

学习主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如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些。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而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实践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此公式足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布鲁巴赫(W?brubacher)从时间维度上把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或译为实践后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

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如何做好反思工作呢?覃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努力 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补充自己,不断的学习。只有为师者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需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执著的追求,使自己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而且教师的学习行为也会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教师只能是终身学习者,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教。学习是为了提高,反思同样是为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反思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的反思和对自己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追问”,使教师的教学更趋理性,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还要作一个有思想的新型教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语言,反思我们的行为,反思我们能够反思和应该反思的一切,在行动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位外国学者Wallace说:“教师的发展意味着变革,而卓有成效的变革没有反思是相当困难的”。反思只是手段,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是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最后,我想高声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干这一行!”

第2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转自:http://blog.edu.cn/user4/jingjing8006/

第3篇:《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读后感

记得去年和一个问题学生有过一段对话。师:“我的系统已经更新了,你呢?”生:“我的也更新了,不过好像没有你更新的快!”我们相视一笑。两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我逐渐明白:教师的成长来自对学生问题的思考,来自对学生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都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

我们大家都熟知电脑的操作系统从最初的dos系统到windows98系统再到现在大家熟悉的windowsxp,一路走来,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服务。比尔·盖茨正是能够正视消费者的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推出新的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反思我们的老师,很多人的“操作系统”过于陈旧,已很难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了。不少人即使在碰壁的情况下,也抱残守缺那过时的“操作系统”。近来研读了王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感触很深。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如果说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那么当我一翻开它,读了第一个案例,就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舍不得放下了。它就是王晓春教授所编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在这本书中,王晓春教授对收集的100个经典教学案例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点评。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许多老师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受益匪浅。

首先针对当今社会有许多的老师觉得做好一名老师太难了这一问题。读了此书,我找到了答案。原因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太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篇1: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以前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