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发言稿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2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发言稿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发言稿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3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自1981年大学毕业走进太行山,李保国30余年如一日,心无旁鹜致力太行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动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今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报告会上,李保国同志生前的好友、亲人以及同事用质朴的言语、感人的事迹追忆着这位扎根山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时代楷模。在聆听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过程中,很多干部群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务实拼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全场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2012年
第4篇: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总结
2016年5月19日,河北电视台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我校全体教师在会议室观看,观看以后老师们一直觉得李保国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李保国同志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矢志把最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精神十分可贵。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李
第5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精选4篇)
第1篇: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总结
2016年5月19日,河北电视台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我校全体教师在会议室观看,观看以后老师们一直觉得李保国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李保国同志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矢志把最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精神十分可贵。
要学习李保国
第6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
第7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
第8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辛勤汗水洒太行
西昌市川兴中学
李玟辉
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年高强度工作的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把太行山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致力于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探索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带领学生和科研团队,面对一些山区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困难,发扬“安专迷”精神,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探索创新,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他长期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手机里有三四百个农民的电话号码。“路上是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