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代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其实,我对中国电影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毕竟是本土的东西,更有亲和力,可是对于近些年来那些不升反降的制作水准,我实在是很想喷一喷,可是还是有点恻隐之心,于是就手下留情了。不过去年的《战国》我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喷一下。没有想到,前几天看了中央六台的《马石山十勇士》后,我内心中这股骂气又一次腾腾地网上窜,实在是不骂不足以平心境了。
其实,其它的影片拍得如此之烂,我还能忍受,可是这部影片却完完全全不应如此之烂!
马石山位于威海乳山境内,现在是一个风景区。1942年,日军对胶东进行“扫荡”,曾经制造了大量血案、惨案!胶东军区和群众在合围圈内开展了殊死反抗。在马石山,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在掩护群众转移时,全部壮烈牺牲,被群众称为“马石山十勇士”!
现在开骂!就是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群雄故事,被拍成了垃圾。是不是对我们英雄最大的不敬和侮辱?先说编剧,这样一个历史史实,这样有着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故事,为什么尽是编一些假的不能再假的情节?高、大、假主旋律不仅没有将我们勇士的顾大家舍小家、为人民牺牲的精神表现出来,反而令人作呕!导演也是垃圾,煽情也要有技术含量呀。打仗的时候,有必要有那么多的“回首一眸”的做作吗?感情是要真实的,不是程式的。真不知到这个倒霉导演跟谁学的。八路军的技战术水平真就那样高吗?十个人干死了几百鬼子兵,如果是这样,就不用抗战八年了,估计十勇士也牺牲不了了。枪不用瞄准,打出去子弹就能干死小日本。演员也是垃圾,演技就不用说了,守着这样的导演、编剧有演技也白搭。可是那个女演员,我绝对有理由怀疑,她是被潜了。如果这样,我们的英雄可真就是被玷污了,糟蹋了。我们的英雄就这样被这些王八蛋变成了“皮条客”。这样一来,我能不上火吗?
特别是当过兵的我,对前辈、战友都是有着深刻的感情的!我毫不怀疑,我们的英雄们当时处境的艰险,和他们抵抗的顽强。但是这些不应该是儿戏!
这些主创们,你们还是去一边吧。不要拿着地方政府的钱,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了!中国电影让你们毁了,我们还能再培养,在摸索。可是我们的英雄被你们毁了,我们就没有英雄了!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二】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原名战士)已经顺利通过了厂审和广电总局的最后审查通过,不久,它将以数字和胶片的双重形式在电影频道和影院先后与观众见面。这对于我和参与这部电影创作的所有朋友来说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虽然我们这部片子的宣传和发行面临经费的困境,但是作为导演,我依然坚信《马十山十勇士》会被看到它的观众所喜欢,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
从今年2月接受并运做这部戏开始,我就把自己和那些历史中的十勇士紧紧的联在了一起,马石山十勇士的真实故事仅管留下的文字不多,但其最普通战士自觉营救百姓而付出生命的这一壮举始终激动着我的心!当我向老将军王济生老人当面请教采访这段故事的时候,这位“十勇士”当年的战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不忘历史,以示后人”的责任心再次触动了我,尤其是说到十勇士救人被困,与日军最后一博的生死关头所喊出的“中国爷们,要死鸟朝上!”一句平实的山东话,使我看到那种真正战士的男儿血性和另人震撼的生死态度!于是,我放下了自己要启动的电视剧《大玉米》,转而义无返顾的投入到这部电影的创作之中。
最初,我对原剧本很不满足,受合作方之托,我对剧本进行了大胆的修改,从电影的双重效益出发,我本能的把这个故事和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联系起来,想做一个在主题意想和故事线索与“拯”片反向比较的电影,就是关于“救人”和“价值”思考的故事。我把电影主人公的生命价值界定为“自觉营救无辜者性命”,主题思想是:“真正的英雄只能是那些为人民和民族而战的勇士,他们在艰难绝境中的选择和牺牲使他们成为永恒和象征!”在改写的剧本中,我强化了对“军民关系”过去与现在的对接思考,设计了现实和过去两个时空,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一场现代化的军事演习,也是十个战士,他们在演习地域发现了可疑目标,继而一个意外的“伤民事件”出来,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演习总指挥在面对受了处分而不服气的年轻班长的委屈申辩后,对他讲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在故事的发展段落中始终穿插现代这一事件的对应和交叉,直到片尾战士和被伤的村民一起参加“烈士碑”的纪念仪式…这稿反思“军民关系”有一定商业片元素的剧本得到很多朋友的赞同,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此稿没能最后呈现。
完成一部电影你最大的体会就是“人的关系大于一切!”对于八一厂这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地方,一个年轻导演要想被人认可是需要“艰难过程”的!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来自生产部和厂领导的最真实重要的关心和认可,当我再次以厂里的名义接受改写剧本的“考试任务”时,我已经对剧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改稿,我主动提出不挂编剧之名,避免了某种可能的矛盾,最终在一周内争取到来自广电局和厂内对剧本的认可,但是一波三折,本来按电影胶片来制作的计划临时改变,我们放弃450万的计划,立即改为高清数字拍摄,资金变成一百五十万,而其中三十万用来做磁转胶,实际资金120万,这对我来说也许是个好事,我只能在这个限制内去做。从建组到拍摄一个月,拍摄周期15天,我迅速改变策略,把剧本朝“小”走,场面减少,事件集中,突出人物,强化细节,我选择了“以小见大,平中出奇”的创作思路。
我过去是搞舞台剧的,从戏曲到歌舞晚会再到话剧,我乐此不疲的作过很多的艺术尝试。人的自身环境和生活空间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别人无法替代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一定会不自觉的渗入你的作品中。在军艺和中戏读书的日子里,我们学生会做无数的“小品”,而做各种小品的最大好处是你要会在一个极其有限的时空中去讲好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所谓“一滴水能折射出七色阳光”。因此,我的这部电影处女作无疑在我来操控的时候,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我积累很久的东西,尽管外部条件困难重重,但我早已胸有成竹,何况我这个新人已经在连续五年的影视剧创作中从事了从副导演到制片人的多种角色体验。我知道,我要带领我的团队和战友从这次“小制作”中去拼杀出一条路,只有把全部的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并把所有人的创作热情调动出来,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作出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做到了!尽管有许多的遗憾,从开机我们就没有试机和磨合的时间,我们每天都有重场戏,在艰难的环境中,在资金紧张的连一个炸点都要考虑钱的情况下,我们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小时,包括路程转场,仅仅用了15天我们就完成了拍摄,而实际拍摄时间只有13天半!感谢我的合作者!感谢摄影师汪洋,美术许峰和作曲胡琨,他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创作性劳动使我们的电影得以质量保证!感谢所有的参与者!我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短就失去质量,我们尽可能的把我的构想和追求体现多一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没有抱怨,而是把精神和心思用到了创作上。当我们的电影一个月的后期制作完成后,我们所请的每一个领导,专家,朋友和观众都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真诚的评价和激动的褒奖!我知道很多是鼓励,但在看片后很多人的泪水和无法控制的激动是对于故事和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这部低成本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我首要的任务是把这个电影的`线索集中精练,同时在相对单纯的故事线索中去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次情节和有意思的细节。我首先把故事的激烈事件放到开场,由英子的奔跑“报信”引出“日军大扫荡”的紧张局势,继而满堂的受害,莲嫂的惨死,村民的集体枪杀作为悬念和铺垫;接下来是把主要人物的出场和任务进行个性化的提炼;而后在“村民面临杀害危险“的消息提供者中重新设计了一个“中性”人物---冯源书,这个人物的任务不仅是报信,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的一个人性化人物而强化“同仇敌忾”的力量。而英子的重新设计和加戏,目的是使十勇士冒死救村民的行动增加“过去时”的军民关系,同时为文化的转变和救最后一批群众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而我着重编写的“山上吹唢呐”和“赵亭茂与狼少佐较量”“小弹弓与敌同归于尽”的情节主要是增加一种血性的浪漫和震撼的诗意!特别是结尾戏王殿元等三人高唱的“山东快书《杨令公》”,我很坚持的把这种在电影里不太出现的说唱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和情境之中,以此作为一种探索把自己擅长的戏剧化情结释放为一种激越的场面,去影响观众与此时的英雄一起去笑看死亡!
这是一部反映生与死的电影。电影中无辜的生命被侵略者践踏和杀戮,而八路军战士自觉的营救百姓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强势与邪恶的抗争与宣战!正义的行为并不一定以正义的胜利为结束,而是在悲壮的死亡中让人看到正义的永恒与不朽!英子和众多的村民被解救,战士们却必须为自己视为亲人的生命安全而冲锋在前,以死抗击。他们牺牲生命,但灵魂精神却如同再生…“流血流汗留忠魂,百姓念你一万年…”如同我在主题歌中写的这句词,百姓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英雄首先是人,他们本来是普通人,是特定的情境中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使他们成为英雄。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他人的生命,只有真正的战士和特殊信念支撑的人才能具有这样的血性和勇敢,而他们的死亡永远可歌可颂,他们的行为永远具有震撼的力量。在看到和选择这样一个似乎“老故事”的素材作为我的电影处女作时,不仅仅是抓住“机遇”,更重要的是我身上的血性被勇士们所点燃。如果我们生于此时,我想自己肯定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在创作电影的那段日子,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不断的对话见面,他们进入我的梦中。在很多的时候,我会在写他们的时候和他们一起感受呼吸,我也多次的为他们激动流泪甚至喊唱。我想我至少抓住了我戏中人物的“灵”!
电影制作钱是重要的,但外因不是唯一的。少有少的做法,小有小的巧妙。我们首先是在演员的选择上下功夫,“有型,特质,朴实,敬业”是我选择剧中角色的首要标准,我要求所有演员和我一起做角色分析,人物小传,拭戏,演小品,提前进行军事训练等等,我的演员们和主创们一样在精神上认可我们是在做一件特别重要的艺术创作。我们的摄制组从开始就被一种正气和创作的冲动而集结了一种少有的力量,这力量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保证,大家觉得自己就是在做一部“大片”!从精神上我们在小中求大,在拍摄和设计上,我们强化造型的真实,厚重,回避花钱费时间的拍法。70人是我们的大场面,120人是我们最大的场面,但我们在拍法上多角度,多运动,多局部的巧拍,在气氛和节奏上下功夫,在状态和情绪上要力度。实践证明,我们的片子一点不觉得小,我们的切角小,主题思想大,群众场面小,动作场面大;特技镜头少,镜头内涵多;小中见大的主要表现还在于我们对十个战士的塑造,他们几乎都是主演,我没有只突出个别人,而是坚持自己当初《战士》这部片名创作的初衷,把十个战士作为个性化的群体,在他们的争论和集体战斗中,通过他们的语言,个性和不同的死亡去营造他们不同他人的鲜明性格,尽管戏好象有些平均,但最后所有的观者都记住了我们的勇士,不仅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还记住了他们最闪亮的那些个性和场景。
所谓“平中出奇”,就是我选择和坚持的影调色彩,我坚持用黑白作为主要色调,只有头和尾的现代部分用彩色钩联历史,在电影片头结束前,英子的跑动从彩色渐变为黑白后,其主要故事全部是用黑白来做。这个至今还有争议。但我依然认为,这是我平中出奇的一个“试探”。我想故意使观众在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是个“老电影”,有久违的陌生感,但更有亲切感,我想向我们的老电影致敬。同时,在看似“老电影”的背后是不断涌现的新思路新手段,新的视觉感受。黑白首先营造了“纪实性”,但我们的动作戏和许多的场景镜头决不可能是“老”的,我们的节奏是紧张快捷的,情节是环环相扣的,气氛是昂扬激越的,风格是诗情浪漫的…特别是我们强化的几场主戏----“吹喇叭与敌拼杀”“小弹弓策马炸敌营”“文化与英子的浪漫”,“亭茂与狼拼杀”,“山峰唱山东快书”这些场景,是我们在“平中出奇”的重要之处。我把浪漫诗意融入最惨烈的情境之中,黑白影调反倒帮了忙,它有种质朴的诗意,真实的浪漫!
电影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自己我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总结的东西,但对于我的领导和合作者我惟有感激和敬意。对于资金和我的摄制组我是欣慰的,想想当初那些个困难,今天这部电影的遗憾已经降低到最少了,我们在十来天的时间和那么紧张的资金下,能完美吗?我只能把遗憾留在以后的创作中去弥补。
“小中见大,平中出奇”这是我们的追求和创作导向。能否做到要有更多的观众和专家去评定。我感谢很多的朋友特别是一些同行朋友对这部电影的厚爱,他们的喜欢和褒奖将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同时我依然相信,在战争片的创作中,我们具有了一种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的试探,我们从英雄先辈的行为和故事中,承继和延续了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我们是男人,我们是战士,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血性和智慧凝结成一种责任和力量,去克服困难,去为我们热爱的电影,为我们共同的的荣誉和责任而战!
第2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1
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影片讲述了九名性格各异的战士在其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帮助马石山的乡亲们突出重围的故事。七名战士先后身亡,三名战士被逼至尽头,但他们视死如归,藐视敌人,纵身跳下悬崖。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充满中国人的正义的味道。同时也为十位勇士的牺牲感到难过。
影片中有一人虽不时十位勇士之一,镜头也不过几个,但我记住他了。他叫冯源书,只是一个被鬼子强迫做翻译的马石山的青年人而已。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告诉了王殿元。面对村里人的愤怒与不解,甚至还要打死这个“汉奸”。冯源书跪下来由衷地说道:“乡亲们,俺不想看到你们受到伤害,俺也是中国人哪!”最后,冯源书为了帮助王殿元而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冯源书的`爱国精神,说不定我们这些后生也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看完此片,我也为自己而感到羞耻,革命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我,却是如此不争气,整天贪婪地“吃”着前人给我的“苹果”,我错了,彻彻底底地错了,“或许我该为祖国做点什么”我这样想着。所以,我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为祖国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
已经很久没有被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故事片触动了,这里就不发表“现在生活来之不易”的情感感叹了,看了很多的商业影片,国内的国外的,突然间很怀念小时候和长辈在一起看战争片的情景,那个露天老街的黑白影像年代,什么《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 、《地道战》 、《地雷战》、《铁道游击队》 、《上甘岭》、《英雄儿女》 、《董存瑞》 、《血战台儿庄》 、《平原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等等等等,这样一些经典镜头,是永远无法从脑海中抹去的, 直到今天回想起来那时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还特别感动。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代的故事,1942年,2万日军叫嚣着“连天上的飞鸟也要打三枪”对马石山方圆数十里进行残酷的扫荡,为了解救被围的父老乡亲,胶东军区的八路军和敌人展开了较量,有一个班的10名战士往返数次冲破敌人的火网,护送1000多名群众成功突围,而自己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被围困在了马石山上,依然斗志顽强,和敌人殊死搏斗。
这部电影最值得欣赏的是,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科技拍的黑白影片,犹如前段时间热映的《南京,南京》, 我们这80后一代小时候多半都会遇上学校包场看电影的好事,那时候我们接触了不少黑白战争片,都是共和国电影初期的`经典作品。虽然这部影片光影处理仍然有一些瑕疵,不太到位,比较偏向黑暗,不太看清人物的表情,但当你投入到电影情节中,这样黑白的处理才更显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我还是期待以后有更多这样类似的影片出品。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3
其实,在这场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何止“十勇士”,那个夜晚和十勇士同样壮烈的是数百勇士!
十六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政委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政委和参谋长陈志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十六团一营三连刘指导员带领一排20多名战士,在马石山北麓组织第四批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发现,激战中刘指导员和2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马石山的悬崖峭壁上。
十七团二营营长孙涛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带领第七连突围至马石山以东时,遇到数百名群众,随即组织部队阻击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自来牺牲,孙营长被战士强行拖出阵地。三连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杀,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十七团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杀害。当获悉小股日军宿营于海阳郭城镇,为了给死去的乡亲报仇,十七团决定八、九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八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在马石山南麓战斗的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也叫王殿元,他带领三排16名战士连夜救援千余名群众脱险,天亮后被日军包围,血战至中午,16名战士全部牺牲。王殿元负伤倒地,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枕在头下,用右手扣住拉弦,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为解救被敌人追赶至半岛最东端的群众,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和日军战斗至弹尽粮绝,剩下的7名战士宁死不屈,怀抱枪跳入了大海。
这是一个无比悲壮的夜晚:八路军救出了被围的6000多名乡亲,五六百指战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岂止是那个夜晚,在抗战八年的日日夜夜里,胶东八路军夜以继日地和日军进行战斗,烈士的遗骨埋遍了胶东大地;岂止是胶东大地,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民抗日武装都在进行着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神州大地。
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青山遗骨可以作证,那个夜晚可以作证,抗战的全部历史可以作证: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是世界上少有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他们用最差的武器打败了最强的敌军,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人民,来自他们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有了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我们伟大的民族就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结论,印证着历史,也昭示着未来。
看过电影后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影片真实再现了先烈们战斗牺牲的壮烈场面。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用他们伟大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让我们不要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第3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是在马石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整体改陈布展,于2015年8月1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下面是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篇一】
咱们中国的八路军和共产党一定要把日本赶出中国,打出钓鱼岛,日本小鬼子要把马石山血洗,不能让他们血洗马石山,把八路军加上村民,一定能把小鬼子打出马石山,冲出包围圈的,打小鬼子,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中国加上八路军和共产党,一定可以把小鬼子打出去,打的远远的,远远的,我们一定要长大当个八路军队员,打鬼子,炸鬼子,让中国强大,八路军把日本鬼子打的,两手雷,就把日本鬼子的一个团定了,一个手雷定半个团,一发子弹就把一个团的队长定了一枪。
马石山十勇
第4篇: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
十个战士的造型很好,片子厚重,凝重,人物塑造特别成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篇一】
这部影片总体看是比较成功的,感人至深,人物刻画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
下面提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黑白影片描写过去的战争有其优势,有某种真实感和怀旧感,但比起彩色影片不利于普及,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不了解这部片子,会误以为是旧片子,引不起太大的兴趣。
影片中的方言处理似乎不好,马石山在牟平,跑上山去的乡亲,应该大都是本地人,实际上老乡的口音似乎和牟平乡音有差距,听着像即墨一代的话(没有仔细研究)。只有后来加入的一个威海口音的战士,多了一点点真实的乡土气息。
十勇士属于5旅13团的战士,他们平时的活动范围应该基本属于胶东半岛西部和南部,战士
第5篇:最新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最新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我们要继承发扬“马石山十勇士”舍生为民、大爱无私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今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的荣誉旗帜和晋察冀军区、狼牙山五壮士等荣誉旗帜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这面旗帜,承载着马石山十勇士舍生取义掩护群众的厚重历史,更从一个侧面叙说着乳山这片革命老区、红色摇篮的光辉革命历程。
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秦明奇一行,参观了我市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并代表第二十七军向我市赠送了阅兵式上使用的那款“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帜。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在二楼展厅专门为荣誉旗帜设置了展区,秦主任和咱们毕书记一同把旗帜安放到了展台上,小伙伴们有机
第6篇: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影片真实再现了先烈们战斗牺牲的壮烈场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根据我同学父亲部队真实故事拍摄的《马石山十勇士》(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我同学妹妹导演)首映式于今天下午四点钟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军委及各总部领导,驻京部队代表,各界群众及文艺界人士600多人观看了首映式。我和我弟弟全家,我们同学王洋洋,黄新原,张晔璎等代表及家人(我夫人同学李夏平,小五,小郝及亲属也来捧场)也来到现场观看了影片。
影片音响效果一流,演员表演出色,特技效果及战斗场面震撼,真实故事感人,特别是电影采用了大胆的拍摄手法,使用黑白形式表现整个过程,使人回到了过去年代,结尾再还原彩色回忆,的确让人耳
第7篇:真实事件改编《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真实事件改编《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电影中无辜的生命被侵略者践踏和杀戮,而八路军战士自觉的营救百姓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强势与邪恶的抗争与宣战!下面是《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真实事件改编《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红色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影片讲述了九名性格各异的战士在其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帮助马石山的乡亲们突出重围的故事。七名战士先后身亡,三名战士被逼至尽头,但他们视死如归,藐视敌人,纵身跳下悬崖。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充满中国人的正义的味道。同时也为十位勇士的牺牲感到难过。
影片中有一人虽不时十位勇士之一,镜头也不过几个,但我记住他了。他叫冯源书,只是一个被鬼子强迫做翻译的马石山的青年人而已。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告诉了王殿元。面
第8篇:观《马石山十勇士》有感
观《马石山十勇士》有感
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红色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影片讲述了九名性格各异的战士在其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帮助马石山的乡亲们突出重围的'故事。七名战士先后身亡,三名战士被逼至尽头,但他们视死如归,藐视敌人,纵身跳下悬崖。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充满中国人的正义的味道。同时也为十位勇士的牺牲感到难过。
影片中有一人虽不时十位勇士之一,镜头也不过几个,但我记住他了。他叫冯源书,只是一个被鬼子强迫做翻译的马石山的青年人而已。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告诉了王殿元。面对村里人的愤怒与不解,甚至还要打死这个“汉奸”。冯源书跪下来由衷地说道:“乡亲们,俺不想看到你们受到伤害,俺也是中国人哪!”最后,冯源书为了帮助王殿元而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冯源书的爱国精神,说不定我们这些后生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