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蜘蛛》说课稿(冀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蜘蛛》教学设计
河北省海兴县高湾镇中学郭金儒
一、说教材
《蜘蛛》是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说明文,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趣,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幷读出文本情感。
2.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3.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生动介绍事物的方法。
4.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本课教学尝试使用一课时,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蜘蛛课件,以图片文件为主要构件,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二、说教法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课前激趣: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设置关于蜘蛛的新奇东西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课中引趣:用丰富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
3.换位得趣:以我是一只蜘蛛的口吻来叙述捕虫经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4.发现生趣:用自己的小收获生发对事物探求之后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课:激趣学生思考:1.美国曾大量饲养一种巴拿马蜘蛛用于军事,你能猜出其用途吗?(提示:利用蛛丝的韧性用做空降兵的降落伞绳。)2.蜘蛛网能粘住昆虫而自己为何在网上行走自如?(提示:蜘蛛能挑选未涂黏液的蛛丝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蜘蛛的世界,了解蜘蛛的奇妙。
(二)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简介,文中生字词。
作者简介:周建人(1888--1984)名松涛,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著名的鲁迅研究家、科普作家。著有《鲁迅回忆录》科普著作《科学杂谈》《进化和退化》。本文选自他的作品《花鸟鱼虫》。
词语积累:读一读
蚊蚋(rui)蜾蠃(guoluo)黏液(nian)柞蚕(zuo)
词语理解:
1.他织网的技能之高妙,几乎使人诧异。
2.蜘蛛的丝,即使放弃了科学上的观察和暇闲时的观赏,从实际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语境中理解诧异、暇闲的意思,比较观察、观赏两词的异同)
(三) 默读课文:1.找出文中先后介绍了蜘蛛的哪些知识?
2.你喜欢读文中的那几段、为什么?
(四) 美读得趣:1.想象文中蜘蛛捕食的几段,以蜘蛛的口吻生动叙述捕虫经历。
2.读后说出你的头脑中有一只怎样的蜘蛛(使用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五) 课中引趣:蜘蛛是个大家族,形态各异。多媒体展示图片。用简洁语言介绍图片。
(六) 发现引趣: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章后面隐藏着很多知识。根据幻灯片“神奇的蜘蛛”介绍,课外搜集蜘蛛的资料创办知识展览。
神奇的蜘蛛
1.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型纲蜘蛛目动物的统称。以液体食物为食,用螯肢将体内毒液注入昆虫体内进行麻醉和消化,再从昆虫体内吸食已消化的食物。
2.蜘蛛大约有三万多种,但都有舍身求爱的特点。虽然求爱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局多数都一样,即他们交配后,大多数蜘蛛会被饥饿的雌蜘蛛吃掉。所以人们称其为“死亡的爱情”。
3.蜘蛛能在“八卦阵”中行走自如,靠的是它那敏锐的触觉。蜘蛛对于自己织地网很熟悉,当他开始织网时就清楚哪些是“安全线”--无粘液的线,哪些是“高压线”--涂有粘液的线。
4.有一种蜘蛛,大如拳头。四足外展时体宽二十厘米,真称得上蜘蛛中的“巨人”。他以捕食鸟类为食,因此得名“食鸟蛛”。他有喷丝织网的本领,他的网能经得住300克的重量。如果小鸟、青蛙、蜥蜴等落入网中,必成为他的盘中餐
(七) 小结:也许文章不能很完备地解释出我们的疑问,这正给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在研究这些生物时,会发现更多更奇妙的东西,现在让我们给这篇文章补充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吧!
(八) 板书:
可爱的小生灵(分类别、举例子)
蜘蛛
可用的小生灵(举例子、列数字)
第2篇:《醉翁亭记》复习导学(冀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复习导学
复习目标:1、巩固课文中的关键文言实词,熟练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复杂感情
基础知识巩固复习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_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
2、实词积累:
壑蔚然深秀翼然临自谓意霏
归暝芳发
秀伛偻提携山肴蔌射苍颜颓然
觥筹已而阴翳
3、熟悉课文,自读3分钟,齐背。
4、课文思路梳理:文章先说明____________的位置,建造者和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醉翁亭一带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景色,再写作者和宾客的游玩和宴会,最后写傍晚游人各自回家,作者酒醒后写了这篇文章。
能力提升,体验中考零距离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0题。(13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暝:
②临溪而渔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一)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题1分)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二)6.(1)围绕(环绕)(2)情趣(意趣、兴趣)(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三)6.(A)山间之朝暮也(B)山间之四时也(C)酿泉为酒(D)泉香而酒冽(错、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7.①昏暗②捕鱼(钓鱼)③摆开(陈列)④以……为快乐
8.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9.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10.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第3篇:八年级 蜘蛛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在“旧”事物中看出新迹象、新特点,借此寻求新知识,获得新认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
第4篇:《海燕》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说课稿
宜八中李彪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
第5篇:《苏州园林》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内容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二.说教学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
第6篇:冀教版八年级英语说课稿
课题:Leon12: Danny’s Plant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Danny’s Plant》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以植物为主题展开。主要学习了植物为什么重要,植物的种植步骤和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本课则主要学习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表达法以及他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说学生: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我们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没有掌握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这一班学生来说本来英语学习基础就差,所以把所学英语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对它们来说就更难了,因此课堂中老师应尽可能多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和学法
第7篇:雁(沪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雁(上)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续写结尾,理解大雁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2、感受领悟生命是平等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续写结尾,理解大雁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领悟生命是平等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儿歌导入,了解雁的生活习性,初步感知雁是有情有义的候鸟。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省略结尾的)
2、概述故事
(一只受伤的母雁落入张家,张家为了获取利益,剪去了它的翅膀,大雁从此失去了自由。但是大雁并没有放弃与丈夫重回蓝天一起飞翔的希望,第二年春天,当公雁飞临,母雁挣扎着冲向天空,可是她彻底失败了。)
(三)整体评析(无标准答案)
读完课文,最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场景是什么?
(自由发言,品读结尾,关注大雁的动作描写“死死地缠着”、“冲”以及梦想等词,体会
第8篇:吆喝(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中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来理顺思路,把握内容及作者情感。
2、品味京味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4、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及作者情感。
2、品味京味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
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饽饽:
秫秸: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囿于:隔阂:
吹嘘:吆喝:
3、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