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说木叶》教案设计
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 教材概述:
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 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
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答:“木”字
(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
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教师补充“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高树„„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层层树叶的波动。
从课文中比较出“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5、教师问:由此第四段中对“木”和“树”的比较,作者得出了“木”在形象上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6、教师问:“木”,除了这个艺术特征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艺术特征?在哪一段中体现出来? 学生答:第六段:“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7、教师问:第4段和高6段分别讲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那么第5段又讲了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
学生答: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暗示性仿佛就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8、学生齐读第7段,然后教师总结。
师讲:在诗歌艺术里,有很多意象在概念上相去无已,比如“树”和“木”,然则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三、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阐释了在古代诗歌中,很多诗人对“树叶”这个形象总是用“木叶”去替代原因,让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让我们知道,在诗歌意象里,很多事物在概念上相去无已,其实到了艺术领域却常常是一字千里的道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特别注意此点。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举出些古代诗歌的意象进行训练。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上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表面上是阐述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概念,分析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其实质上是来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其实,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中,这种现象是不胜枚举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让学生去找出学过的诗句。“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杜甫《月夜忆舍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言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之慢》 “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治《送韩揆之江西》
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教师问: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大家思考,以上意象的特定意味。学生答:学生回答一定是众说纷纭。教师补充:“月”:望月远怀,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情。
“酒”:则是“愁”的象征。“雁”:则在很多诗歌中是传情物、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柳”:则常常与离情有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布置作业。
其实,在有些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内涵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首诗,看看此些诗中“柳”这一意象因内涵的不同,是如何导致主题的不同。(教师下发资料)咏柳 柳 贺知章 李商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咏柳 唐彦谦 曾巩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例子,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附:板书设计 《说“木叶”》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它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张志敏
第2篇:说木叶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一同学做答,甭紧张)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 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㈣作业布置
第3篇:《说“木叶”》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能力目标】
从“木叶”中总结出从形象中一抽一象出一般规律的诗歌现象
【情感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一体验,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一、 体会“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 从“木叶”中总结出从形象中一抽一象出一般规律的诗歌现象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请加以揣摩解读。
2.根据下列词语的解释,说一说该词在课文中的作用及意义。
袅袅:形容连续不断的秋风不断吹动树叶的样子。还可用来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一动、声音延长不绝等意思。
钟爱:特别喜爱。钟,聚集,专注。
萧萧:拟声
第4篇:《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
第5篇:说木叶语文教案设计
说木叶语文教案设计
说木叶语文教案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语文教案-说“木叶”。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
第6篇:《说“木叶”》精品教案设计
《说“木叶”》精品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精品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木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
第7篇: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
第8篇:《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