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安石伤仲永答案
王安石伤仲永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第2篇: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2、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借 旁近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3)父 利 其 然 也。
(4)余 闻 之 也 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2、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
4.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5.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参考译文: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第3篇:《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的故事耳熟能详,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否则神童也会变成普通人。《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
第4篇:《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
第5篇:《伤仲永》
E度网专稿
记得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说的是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的事实,文中也着实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现当然截然不同,但后面的结果却更出人所料,一个从天才降为凡人,另一个由不争气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打造出这天差地异的结果的,应该就是后天教育与个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难中历练过得人才能成才,这就是文章所告诉我们的深刻含义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此书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历时三年才完成此书,也是想让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班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吧!
我想,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初一:1515248998
第6篇:伤仲永的阅读答案
伤仲永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探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