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矮教案
《高矮》教学设计
授课者:蔡馥玲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重难点:
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蔡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师|:这个故事叫《小马过河》。
一天,小马带着礼物准备到河对岸去拜访他的好朋友小鹿,他唱着歌欢欢喜喜地来到河边,“咦,河上的桥怎么沉到水里去啦!”他想——
(播放动画)
师:你能回答小精灵的问题吗?(生说)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高矮”。板书“高矮”
二、探索新知
师:咦,刚才我们在看的动画片中有一张这样的图片,还记得吗?(牛伯伯和小马)
师:谁能说一说,谁高,谁矮?(多个生说)
师:我忽然有一个问题:牛伯伯高,比谁高? 生:小马
师:能把这话讲清楚吗? 生:牛伯伯比小马高。
师:讲得很完整,真棒!板书:()比()高 师:还有谁能说?(生说)
师:都能说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能说出谁高,还能说出和谁比。那小马矮。是比谁矮?(生说)
师:看来已经难不倒你们了!板书:()比()矮。师:我们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好吗?(生齐说)
三、体验新知
师:小动物们都能比高矮,你们想不想比高矮? 生:想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比一比,谁高谁矮?请注意:轻轻地把凳子移开,轻轻地站
起来,两个人比一比高矮。看谁动作又快又轻,开始!(同桌比高矮)
师:现在我来当小记者,采访采访!师:你们好!请问你们谁高谁矮? 师:请问你们呢? 生:()比()高,()比()矮
师:这两个小伙伴不仅能说谁高谁矮,还能说出和谁比。还有谁可以?(生说)
师:其他人呢,赶紧告诉你的同桌。
四、进一步探索新知
师:现在蔡老师想跟你们做个小游戏,需要2个小朋友来帮忙,谁愿意?(让一生站到讲台的台阶上,一生站到台阶下)师:请问,谁高谁矮?(生说)
师:原来比高矮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师:再玩个游戏,来个小朋友帮忙。(一生站到凳子上,和老师比高矮)
师:哇,XXX比老师还高哦!谁有话想说? 生:XXX站到凳子上了。
五、巩固练习
师:看你们今天学会了不少本领啊,不过学会还不够,还必须能用。(出示智力园)我们去智力园走走,看看今天学本领能不能用上,好吗? 第一关:动物比高矮 第二关:绳子比长短 第三关:书本比厚薄 第四关:兔子比高矮 第五关:铅笔比高矮
六、课堂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你收获了什么呢?
第2篇:“高矮”教案
“高矮”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中“高矮”的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高矮”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教材内容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发现事物的高矮关系,然后学会比较人的高矮,再通过一组练习来呈现事物的长短、厚薄关系。从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本节课分为“初步感知——直观比较——操作练习——发展新知”几个层次来教学。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与学生交流,问:“你和××比,谁高一些?”一般孩子能回答出来,但有的孩子连蒙带猜,还有极少数不知所云,可见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长短、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通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例如使比较的两个孩子站直,另一个孩子来观察、比较。这说明:学生对于比较的正确方法及更深层次的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点拨者。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的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通过四人小组比高矮的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过练习和游戏,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世贸大楼图片一张,彩带三条,小蚂蚁回家的模拟图。
教学流程
一、感受高矮的存在。
1.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3)提问:看看这幢大楼,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感叹:它真高!)
(4)讲解:这栋大楼有110层,曾经是美国纽约最高的楼。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它已被夷为平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很气愤。设想一下,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
生1:会很怕。
生2:我会腿发软。
生3:那么高,我会觉得像要掉下去一样。
(5)比较:你平时站在我们教学楼3楼或4楼走廊上往下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世贸大厦比我们的教学楼高得多。
(6)出示课题:世贸大厦比我们教学楼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楼比世贸大厦怎么样?(生:矮。)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与高矮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高矮。)
【原教材主题图的“高矮”关系不明显,教师大胆舍弃原主题图而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选择这一题材的依据,一是这幅图中世贸大厦像个擎天巨人一般在密集的楼群中异峰突起,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好高啊”,直奔主题;二是“9·11”事件轰动世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媒体中的相关报道也并不陌生。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件事情的熟知程度及关注程度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像。将数学课堂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生活中的例子。
师:平时你们见过像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
学生踊跃发言,列举了许多例子。如,中南大楼比教学楼高,红绿灯比汽车高,草地比山峰矮„„
3.学生自由活动。
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自由下位寻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自由讨论。
【由远及近,由抽象到直观,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举例子、找例子,充分感受高矮的存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另外,让学生自由下位寻找、讨论,打破传统课堂严肃、拘谨的组织形式,还学生以自由、轻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比较人高矮的方法。
1.引入。
(1)估计:刚才有同学发现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下面请两个同学——××和××站起来,大家估计一下,他们谁比谁长得高一些?
(2)提问:他们估计得对不对?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呢?
生:比一比。
(3)比一比:验证××比××长得高,××比××长得矮。
2.出示课本第16页图例。
(1)谈话:(出示左图)小强和小丽也在比身高。看这幅图,谁能很快告诉我,谁高谁矮?
生1:小丽高些。
生2:小强比小丽高,但是他踮起脚跟了。
(2)提问:小强是踮起脚跟才比小丽高,你们认为怎样比,才知道谁长得高呢?
生:小强要把脚放平再下来比。
(3)交流:(出示右图)他们又比了一次,再看他们是怎样比的?谁长得高一些?
生1:一样高。
生2:小强比小丽矮一点点。
(4)反馈:像左图那样比,我们能不能说小强比小丽长得高呢?(生:不能。)看来,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
3.小组活动。
(1)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
(2)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
(3)学生活动约3分钟。
(4)反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说方法。
组1:两两相比。
组2: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
组3:站一排相比。
【在这个活动中,四人小组首先要商量确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实验,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
三、课间休息。(略)
四、练习(课本第17页)。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
师:(出示模拟图)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短?谁走的路最长?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的想法。
五、游戏。
1.激趣:请××和××上讲台来,同学们猜猜看,我让他们上来干什么?(生猜)看看他们俩谁比谁长得高?
2.活动: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变得比××高?
3.其他学生指导,这两个学生表演。
(学生情绪高涨,出现了许多方法,如矮个学生踮起脚,高个子蹲下来,矮个子站到板凳上,另一个学生把矮个学生抱起来,等等。)
4.师:还能怎么办?谁来帮帮他们?
5.谈话: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其实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问题留到课下你们自己试试,好吗?
【“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趣,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课堂气氛也随之被推向高潮。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高矮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此时,教师指出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延伸至课外,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盲人爷爷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9·1”事件,引出世贸大厦比其他楼高的图片作为主题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在教学“高矮”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高矮、长短等有了初步感受,但对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如,寻找身边高矮的例子,估计、比较两人的身高和几个人的身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是经常遇到的,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身高、判断长短和厚薄、寻找最短路径等。
例如,练习题第4题“小蚂蚁回家”与第3题有内在联系,都有化曲为直的思想。所以这里教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汇报时出现了数格子、数小段、数拐弯的多少等情况,甚至有的孩子想像把路拉直再比较。在这里,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第3篇:高矮教案
“高矮”教学设计
吴村小学 郑雪平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中21、22页“高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与相对性。
3.通过四人小组比高矮的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过练习和游戏,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意识和课堂的有序进行。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在刚开学的时候,郑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座位。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4篇:高矮教案
《高矮》教案
邗江区启智学校
执教:曹新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组:能够知道高矮,可以独立说出什么高,什么矮,感
知高矮的相对性。
B组:知道高矮,在教师的辅助下说出什么高,什么矮,初
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C组:参与教学
过程与方法:
A组:在活动中通过目测比较、判断出高矮,可以找出一
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组:在活动中通过目测比较、判断出高矮。
C组:参与教学
情感与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
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高矮。教学课时:1 教学准备:大小红花,高矮瓶子,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让学生做自我介绍、谁介绍好,教师奖给他一朵大红花(贴到黑板的高
第5篇:高矮教案
高矮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情况。1.班上最爱举手的是谁呀?
2.上课回答问题声音最大的是谁呀?
3.班上谁的个子最高?谁的个子最矮?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比较高矮
这2个同学谁高谁矮?(随意指名两人)怎么就能比出来他们的高矮?
(三)寻找方法
立正站直、背靠背、看头顶……
(四)谈话引入新课
你们也想和同学比比高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比高矮。(板书课题:高矮)
二、
第6篇:比高矮教案
《下课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下课啦(北师大版教材第20~21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单元比较中的第二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把比高矮和比长短放在一课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本课是为后面学习“认识长度单位“作基础的。本节课在编排上具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
第7篇:高矮教学教案
高矮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中“高矮”一课,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节课,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首先是情境的变化;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郑东新区,学生大部分来自郑州市区,一小部分来自其他地方,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也
第8篇:《比较高矮》教案
《比较高矮》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较高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较高矮》教案1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已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高矮有差异,生活中喜欢用大小高矮来表述事物,但往往会把大小高矮看成是物体绝对的特征。引导幼儿对物体进行观察,学习比较物体的高矮,有利于发展小班幼儿的感知觉,逐步形成对物体之间有关大小高矮的差异性的认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所以我设计了比高低这节数学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观察、比较物体的高矮,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初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目标
学习用目测比较的方法区分两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重点
能正确区分高矮。
活动难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片、操作卡、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