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论语心得》有感
读《论语心得》有感
以前我对《论语》很熟悉,但是对于于丹我却不是很了解。但是《论语心得》这本书使我对她有所了解,甚至成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运地能够在这样一位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的带领下去发现《论语》的真谛,让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个平淡的假期。
本来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许多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他们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
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我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但是现在于丹提醒了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我一想起这句话就不觉心惊,好像忽然发现自己做过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会再这样不谨慎地处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论语》这部书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心灵。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物质太多,看心灵太少。这大概是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部分。我开始试着抛开与物质的纠缠,听一听心的声音,按照最真实的想法去行事,体验真正的快乐。那句话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于丹却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第2篇:读《论语心得》有感
用“心”对待学生,用“爱”传递快乐——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三岔乡甘溪坝小学郭辉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顿时有一种沐浴在春风里的感觉,心里敞亮无比。对人、对事、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也有了新的感悟,在修身养性、锻造自己的同时也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快乐和从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能把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以启发:
心灵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用一种乐观、善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对待各
种事情,就能悦纳人生。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在生活中,我常有这种认同感。
处世之道。于丹教授对人生中最难相处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透彻的解析:与人交往要把握“度”。确实如此,我们无论与家人还是同事之间,如果真正能做到交往适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来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会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却不让学生喜欢,甚至招致部分学生背后的谩骂;对学生和蔼可亲,却又会招来部分学生胆大妄为、有令不行。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名叫《豪猪的哲学》的寓言故事:有一群豪猪,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他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经过很多次磨合,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这是于丹教授告诫我们的做人哲理。
君子之道。于丹老师说: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防小人不如做君子,将自己打造成为君子,以君子的更高的心灵层级去应对所有的世故。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理想之道。于丹老师说理想就是给我们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人生之道。于丹老师说:《论语》告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儒家思想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再也简单不过了,只是我们把事情过于复杂化,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本书也正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调整心态,不要被世事所累,独善其身,拥有一份宁静而淡定的心情,坦然地面对一切人和事。如果达到这种境界了,快乐还会离我们那么遥远吗?我看到我的朋友每天都笑得那么灿烂,我便会努力去寻找快乐,创造快乐。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身为教师,在阅读时本能地对论语中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倍加关注。在孔子看来,所有人都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教师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就不会对自己的学生声色俱厉,不会大声指责他们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正的好老师会象孔夫子那样,心平气和地跟学生商讨问题,和蔼可亲地和学生交流思想。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孔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广为传播。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感染他们,把中华民族的光辉传统发扬光大。
所以,用“心”对待我们的学生!用“爱”传递我们的快乐!
第3篇:读《论语心得》有感
读《论语心得》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心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心得》有感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
第4篇:读论语心得后有感
读论语心得后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心得后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
第5篇:读《论语心得》有感范文
读《论语心得》有感范文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是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的总结。那么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好心态,不然,尽管你富有,你也不会快乐。这是我读了《论语心得》后的`最大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从《论语心得》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就可以体现出来。
于丹《论语》心得中举例说“一个外国足球明星,小时候他妈妈去医院拔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拔牙椅上。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只是,妈妈死在拔牙椅上的阴影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医,牙痛时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
第6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
第7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1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子曰:“君子道
第8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与孔子的爱好是相同的,也非常喜欢古人的言论,喜欢沉浸在古人的文字里,不能自拔。譬如千年前的《论语》、《老子》、《庄子》和《孟子》,总爱不多日子里看上一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前一遍漏下的语句,这一遍总能补上;前一遍还懵懵懂懂的内容,这一遍总能理解感悟。对于古代经典著作,这应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坐在车子上,可能就可以把一本经典古书浏览一遍,多次浏览,可以达到精读的效果。它们都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非常精短的言论,暗含着深刻广博的内容,读起来不费力,又可以有很多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就把《论语》看了一遍,很多经典的语句,又一次显现在眼前,给予我很多启示,真的非常开心。愈读愈觉得孔子真的太伟大了,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