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刁难出一个名人美文摘抄
刁难出一个名人美文摘抄
汤显祖天质聪颖,据说5岁就进私塾读书,12岁就能写诗,21岁就中了举人。这么有真材实料的人,自然成了高官们拉拢的对象。
当时的首辅张居正就很看好汤显祖,私下里派人找到他,说只要投靠自己门下,就让他会试时考个好成绩。被领导看中,还可以走捷径得到成功,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儿。但汤显祖比较自信,想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考,便拒绝了张居正的'好意。
一个小举人,居然这么不识抬举,张居正很生气。反正自己一手遮天,胆敢不配合的人,随便使个小手段,就能让他落榜。于是,汤显祖很不幸地落榜了。
自己为什么落榜,汤显祖心里还是有数的,他这人也比较拧,发誓非考上不可。几年后,他再次进京参加会试。
张居正还是一如既往地看好汤显祖,给他吃过苦头,相信他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张居正信心满满地再次派人找到他,再次说,只要他肯投靠自己,就保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条件开得确实很诱人,而不配合的结果傻子都知道,但汤显祖再次显现了自信本色,就是要自己考,管你多大权力,就是不接受你的威胁。
张居正又恼又羞,敢这么公然跟自己作对的人,这世上还没几个呢,既然你不识好歹,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管你文章写得多好,大笔一挥,照样让你滚回老家。
汤显祖第二次落榜,随着两次落榜,他和张居正作对的事情也被很多人知道了,张居正是无人敢惹的牛人,汤举人敢跟他作对,那真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啊,于是,一时间,汤显祖名声大振。张居正死后,他不但顺利中榜,还被很多大臣看好,真是因祸得福了。
这个汤显祖,就是后来写《牡丹亭》的那一位,想必,他一定很感激张居正,要不是张首辅公报私仇处处刁难,或许,他的名气还不会那么大呢。
对于那些不配合自己的人,很多人选择刁难到底,殊不知,你的刁难,在让对方损失一些东西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美誉。
第2篇:刁爷美文摘抄
刁爷美文摘抄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成的呢?
李乡长娶老儿媳妇,自然会请来一些头面人物。于是,就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菜。又请来刁爷,干什么?厨师水平的评委会主任。
厨子王一瞧这个阵势,岂敢怠慢?事前就召集他手下的四个掌勺厨师,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你们都给我听好了:今天这一仗,非同小可,入席的宾客中,有县里、市里的纱帽翅儿,人家的舌头,什么没尝过?但是最最关键的还是刁爷。只要刁爷的舌头挑不出毛病,咱就算成功了。这汤钱,就算装进咱自己的兜里了。”
场面自然很宏大。席面是三八,即八个碟、八个盘、八个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还行。每道菜,刁爷都尝了。截止到现在,刁爷还没吱声。”
“刁爷不言语,那就说明这场面咱撑下来了。”厨子王还是有点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酒席上的规矩:厨师一上汤,第一,证明菜已经上齐了;第二,食客对厨师做的菜,从色、香、味上,还是满意的。
知客受厨子王之托,来到刁爷面前,小声请示:“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如木雕泥塑一般,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知大喜,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忙让“油盘”上汤。不由得又转念一想:久闻刁爷大名,虽未谋面,也不过如此而已。
汤盆一上桌,约定俗成,东家就要掏汤钱。这证明厨师菜做得好,食客满意。东家于厨师工资之外,另付的小费。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从酒桌间穿梭着奔向厨房,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人群中发出阵阵“啧啧”声。
按照规矩,厨子王手拿红包,在知客引导下,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自然也看出他面露骄矜之色。于是,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此时,酒席渐已阑珊。但刁爷却未发一词,人们有些失望。要上飞碟了,人们才渐渐围拢来,想听听刁爷最后的表态。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有何高见。”
刁爷连筷子都没动,只拿眼光一瞄,就对厨子王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
“我还不知你都放了?”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是三一三十一了吧,成何比例?”
围观的人群中,“嗡”的一声,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你嘴一秃噜,就说外行话了。摊鸡蛋那不能叫摊鸡蛋,不能蛋蛋的,那叫摊黄菜。”刁爷一指那盘香椿摊黄菜,“你那叫香椿摊黄菜吗?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菜椿也香,比香椿可差着一截呢。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还用尝?”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你看有刀口的痕迹,还有刀锈气味。做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一点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真真地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的一点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争面子,打圆场,给台阶下,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厨子王攥紧刁爷的双手:“我刚刚听说,您年轻时经过大场面……”
第3篇:刁爷美文摘抄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成的呢?
李乡长娶老儿媳妇,自然会请来一些头面人物。于是,就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菜。又请来刁爷,干什么?厨师水平的评委会主任。
厨子王一瞧这个阵势,岂敢怠慢?事前就召集他手下的四个掌勺厨师,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你们都给我听好了:今天这一仗,非同小可,入席的宾客中,有县里、市里的纱帽翅儿,人家的舌头,什么没尝过?但是最最关键的还是刁爷。只要刁爷的舌头挑不出毛病,咱就算成功了。这汤钱,就算装进咱自己的兜里了。”
场面自然很宏大。席面是三八,即八个碟、八个盘、八个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还行。每道菜,刁爷都尝了。截止到现在,刁爷还没吱声。”
“刁
第4篇:一个小动作美文摘抄
一个小动作美文摘抄
列车缓缓前行,一抹夕阳从车窗前一格一格地闪过,站台就快淡出视线时,小张不经意地把刚喝完的啤酒瓶随手扔出窗外。这对他来讲已是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就像他以前乱丢任何东西一样。
哎哟!
似乎听到下面有人在喊,他急忙伸出头去看:只见一个穿橙黄颜色的人捂着头在追列车,在他伸出头的一刹那,那人手便突然指向了他,他赶紧把头缩了进来。四周看了看。好在今天乘车的人不多,刚才自己慌张的举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恢复常态,懒懒地伸了下腰,有点犯困,便想迷糊一下。
小张这次是到南方A市一家公司索要单位的一笔货款。由于飞机航班因天气原因被取消,无奈之下,他才赶坐这趟列车。
就在他迷迷糊糊将要睡着时,感觉列车突然减速,接着慢慢停了下来。正疑惑之际,只见他这节车厢有警察从两头堵了上来,并把大家集中在中间的地方。一
第5篇:一个小动作美文摘抄
列车缓缓前行,一抹夕阳从车窗前一格一格地闪过,站台就快淡出视线时,小张不经意地把刚喝完的啤酒瓶随手扔出窗外。这对他来讲已是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就像他以前乱丢任何东西一样。
哎哟!
似乎听到下面有人在喊,他急忙伸出头去看:只见一个穿橙黄颜色的人捂着头在追列车,在他伸出头的一刹那,那人手便突然指向了他,他赶紧把头缩了进来。四周看了看。好在今天乘车的人不多,刚才自己慌张的举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恢复常态,懒懒地伸了下腰,有点犯困,便想迷糊一下。
小张这次是到南方A市一家公司索要单位的一笔货款。由于飞机航班因天气原因被取消,无奈之下,他才赶坐这趟列车。
就在他迷迷糊糊将要睡着时,感觉列车突然减速,接着慢慢停了下来。正疑惑之际,只见他这节车厢有警察从两头堵了上来,并把大家集中在中间的地方。一开始小张并没有在意
第6篇:名人名书美文摘抄赏析
温暖在左,明媚在右,清浅时光,且歌且行,一路风景,花香遍地,清风盈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名书美文摘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因为亲近
(一)感情,多么微妙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认知有所不同。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而邻人则是可疑?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孙子,所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