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30 08:13: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土地的誓言 教案

初一下册第16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个性的语言。3.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资料链接

背景: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作者: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炽痛(2)嗥鸣(3)谰语(4)怪诞(5)亘古(6)默契

3.朗读课文,课文总共只有两段,简要概括每段段意。

4.结合你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你觉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从全文看,标题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三、探究赏析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方法链接

A.明确该词的本义。

B.分析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4.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细细品味。

温馨提示 品味语言的角度 A.从词语的角度 B.从修辞的角度 C.从句式的角度 D.从情感的角度

四、拓展迁移

1.比较阅读下面的诗歌,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

我爱这片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课后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

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ân qì lǒng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zhà měng huì

蚱 蜢 污秽 2.(1)炽痛:热烈而深切。(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5)亘古:远古。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7)污秽:肮脏的东西。

3.第一段:深切回忆了故乡的山水草木及风土人情。

第二段:点明与故土的血肉关系,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使故乡获得解放和独立。

4.关键词 “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三、探究赏析

1.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 “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如(1)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3)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比喻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四、拓展迁移:

1.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和人民的眷恋和热爱,而且隐含着“献身”之意。“——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2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

李宽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生字。

2、找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背景,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三、抽学生朗读,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黄河颂》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

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第3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预习导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土地的誓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的誓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