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网狐”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三课。在前面两课已经介绍了我国的国土、人口等基本情况和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本课紧接着介绍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不仅能够使学生比较概括地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还能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地对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上前面的学习已经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也使学生能够对基本的`自然环境有一个了解,有了知识的铺垫。但是初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分析能力不足、对于我国各地区之间交流互补的实例也缺乏体验,因此对于分析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感知出发,让课堂生活化。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水平的影响;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法、对比教学法。
七、教学流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你们认识它的主持人孟非吗?
生:认识(不认识)
师:今年六月又推出了一个由他主持的新栏目,叫“非常了得”。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你们有兴趣参加非常了得吗?今天,我们就把节目搬进课堂,你们都是嘉宾,老师就充当一回主持人吧!咳,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节目规则,大家听好了!我们选手的唯一任务就是分辨出表述的真假,回答正确之后顺利地进入下一关,并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得分。我把现场嘉宾分成两组(分组),你们就是一个团队,将合作闯关,每组基础分一百分,闯过一关加一百分。哪组得分最高,我们将现场颁奖!今天,要闯关的范围就是中国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闯关的目标是6关。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Action!
<进行复习>
师:请看第一关:南北初印象
师:屏幕上出现的这辆公交车,它是在衢州拍摄到的。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车轮上有铁链
师:它的用途是?
生:用于防滑。
师:知识面真广。这就是防滑链,能在结冰或者积雪的路面有效防滑,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一般来说,这种装有防滑链的汽车会比较普遍地出现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
生:北方。
师:的确如此,越往北,它就越普遍。轻松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一线分南北。
师:说到南北,我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方分界线是什么吗?
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参照中国地形图,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生:上来指出位置
师:正是这一条线,将我国分成了南北两方。在南北分解想上有这样一个雕塑,有人说它是中国南北分界地标,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原因
生:……
师:的确,这就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它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蚌埠市跨越了一条河流从而号称“一城跨南北”,猜猜它跨的是哪条河?
生:淮河。
师:真聪明。同样是这个雕塑,难度升级。大家猜猜这里的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
师:你为什么这样判断?
生:……
师:有道理。建筑师用冷暖色调形象地表达出了南北差异。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的南方往往是阳光温暖、溪水潺潺的,;而北方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真的是这样吗?请看第三关:哪一方更冷?有位哈尔滨网友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浙江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的冬天比北方更冷,是真的吗?
生:真的(假的)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
师:别急,让我们来分析这两幅图。
师:这是杭州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和哈尔滨的气温降水柱状图。观察两地的气温和降水,你发现了什么吗?请将小表格补充完整。
哈尔滨(北方)
第2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三课。在前面两课已经介绍了我国的国土、人口等基本情况和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本课紧接着介绍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不仅能够使学生比较概括地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还能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地对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上前面的学习已经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也使学生能够对基本的自然环境有一个了解,有了知识的铺垫。但是初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分析能力不足、对于我国各地区之间交流互补的实例也缺乏体验,因此对于分析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感知出发,让课堂生活化。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水平的'影响;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法、对比教学法。
七、教学流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你们认识它的主持人孟非吗?
生:认识(不认识)
师:今年六月又推出了一个由他主持的新栏目,叫“非常了得”。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你们有兴趣参加非常了得吗?今天,我们就把节目搬进课堂,你们都是嘉宾,老师就充当一回主持人吧!咳,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节目规则,大家听好了!我们选手的唯一任务就是分辨出表述的真假,回答正确之后顺利地进入下一关,并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得分。我把现场嘉宾分成两组(分组),你们就是一个团队,将合作闯关,每组基础分一百分,闯过一关加一百分。哪组得分最高,我们将现场颁奖!今天,要闯关的范围就是中国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闯关的目标是6关。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Action!
<进行复习>
师:请看第一关:南北初印象
师:屏幕上出现的这辆公交车,它是在衢州拍摄到的。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车轮上有铁链
师:它的用途是?
生:用于防滑。
师:知识面真广。这就是防滑链,能在结冰或者积雪的路面有效防滑,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一般来说,这种装有防滑链的汽车会比较普遍地出现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
生:北方。
师:的确如此,越往北,它就越普遍。轻松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一线分南北。
师:说到南北,我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方分界线是什么吗?
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参照中国地形图,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生:上来指出位置
师:正是这一条线,将我国分成了南北两方。在南北分解想上有这样一个雕塑,有人说它是中国南北分界地标,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原因
生:……
师:的确,这就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它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蚌埠市跨越了一条河流从而号称“一城跨南北”,猜猜它跨的是哪条河?
生:淮河。
师:真聪明。同样是这个雕塑,难度升级。大家猜猜这里的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
师:你为什么这样判断?
生:……
师:有道理。建筑师用冷暖色调形象地表达出了南北差异。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的南方往往是阳光温暖、溪水潺潺的,;而北方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真的是这样吗?请看第三关:哪一方更冷?有位哈尔滨网友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浙江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的冬天比北方更冷,是真的吗?
生:真的(假的)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
师:别急,让我们来分析这两幅图。
师:这是杭州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和哈尔滨的气温降水柱状图。观察两地的气温和降水,你发现了什么吗?请将小表格补充完整。
| 哈尔滨(北方)
| 杭州(南方)
|
一月均温
|
|
|
七月均温
|
|
|
冬季降水量
|
|
|
夏季降水量
|
|
|
生:从气温上看,冬季气温南方地区确实比北方地区低。但是冬季降水杭州比哈尔滨多。
师:嗯。北方温度低,但南方湿度低!南方比较湿润,湿气会从人身上吸收热量,所以给人感觉是阴冷,而北方比较干燥,空气湿度小,是干冷。所以北方人在浙江过冬“不习惯”。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南方地区冬天都这么冷呢?
生:不会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海南
师:是啊。现在有很多北方人会选择去海南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师:由此可见,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还体现在区域内部。
师:难题解决,我们继续闯关!哦,恭喜您,已经成功闯关前三关,现在是中场休息时间,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以便更好地奋战下一回合哦!请同学们把“南来北往话差异”快速地填起来。
师:好。请一个小组开火车下去把差异说出来。
生:开火车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
师:很好,很全面。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南北方出现如此差异也有其原因。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深入地分析原因。
生:……
师:还有哪位同学对于某种现象的原因不清楚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这些原因,我们来看一下,其中我们提到最多的是什么?
生:自然环境、气候……
师:从对差异的原因的分析中,大家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南北方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北方和南方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运用自己的智慧,认识、适应和改造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师:完成表格,中场休息结束。请看第四关:贵州的困境。
师:据新华网最新报道,我国贵州地区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贵州将向贫困发起总攻。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
师:恭喜你!又答对了!再加一百分。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把中国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你认为贵州属于东部还是西部?
生:西部。
师:其实,西部有很多地区,虽然不像贵州一样贫穷,但与东部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你能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贵州的发展吗?
生:……
师:嗯。可见,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难道西部给人的印象仅仅是落后,一无是处吗?请看第五关:西部聚宝盆。屏幕上显示的这两张照片都拍摄于柴达木盆地,这是真的吗?
生:真的(假的)
师:你确定吗?
生:……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
师:上面的照片具有西部的味道,因为干旱。下面的照片是湖水?大家仔细观察,湖水的边上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的,那是什么?有谁知道?
生:……
师:柴达木盆地被成为“聚宝盆”名副其实。这里的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7%。其实,我们的西部地区不仅钾盐资源丰富,还有很多其它的资源。参照《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说说西部有哪些资源。
生:说出西部的资源
师:西部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其它的优势。请一个小组开火车说说西部地区的优势
生:开火车说西部优势。
师:正是因为东西部各有优劣,所以他们需要进行交流与互补。请大家完成“东成西就须互补”。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部的交流与合作吗?
生:……
师:当然,不仅东西如此,南北也一样哦。现在我们已经闯到了第五关,还剩最后一关啦!赶快一起来看看吧。第六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张拍摄于东部平原的照片,是真?是假?
生:……
师:其实,这就是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自清朝以来,当地人引黄河水灌溉,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终于在黄土地上种上了出了绿色的庄稼,看上去就跟江南一样美丽。可见,不仅仅是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的活动会不会影响环境?
生:会的
师:那要是人类乱砍乱伐呢?自然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生:环境遭到破坏,生态遭到破坏。
师:同样的环境,如果我们合理利用自然,就能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自然,不遵守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不仅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会影响一方水土哦。关键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师: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授予“非常了得奖”!(现场颁奖)那么本期节目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下期见!
八、教学反思
根据课标2-5,我选择了复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课。本课内容包括秦岭淮河分南北、东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三部分内容。整节课上下来,个人觉得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优点:1、本课利用江苏卫视《非常了得》的节目形式贯穿,避免了将复习课上的枯燥,调动课堂气氛,将复习课上的活泼生动,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本课中选用的例子全部来自生活中,让学生判断真假引发学生兴趣。通过闯关加分的形式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分组合作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3、利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如防滑链、南北地标、哪一方更“冷“等,真正做到了课堂源自生活,课堂服务于生活。有其是探讨哪一方更“冷”,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困惑。
4、在判断真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判断真假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5、在复习课上,将已学过的只是进行整理,但是更多的时候用在知识的运用上,将所学知识提升,抓住了复习课的本质,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6、最后,对本课内容还有一个提升——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能影响一方水土,达到深化课标、深化教材的目的,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虽然运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但是,每个材料都还没有深入挖掘,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教师的语言未能做到像一个真正的主持人那样连贯,过渡也不够自然。
3、预设的痕迹过重,面对未预设到的学生的回答,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应对。
4、对于重点难点,没有突出。
5、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应该要考虑到每个学校的学情也是不一样的,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6、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升华的时候,教师讲的太多,应该可以让学生来得出结论。
通过这么一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知道了上复习课应该注意的要点,并且也能够更加关注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注重生活化的课堂。今后,我要保持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己,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给过我帮助的师傅们以及同伴们。
第3篇: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品德与社会》教案0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激情导入。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
第4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文
在那个贫困的小村庄,也养活了不少人。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在山间穿梭,是常有的事情。我喜欢那个地方,尽管那个地方,有些贫穷,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别的地方永远都替代不了的。
那个时候我们的家,看起来并不好,就是一种土房子,不过倒是也挺大的。房间里面的家具很少,很简单,也很破烂。好像从我在那里的时候,房子就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儿时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意识,能够有点零星的记忆,都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大家,都住在差不多的房子里面,也没有什么好比较的。更何况我还小,当然也不记得那种事情。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的土地和果树,直到现在,它们也还在那个地方存在着。妈妈说我们不回家,就有别家的人,去摘成熟的果实,例如枇杷,李子,桃子什么的。每当听到这里,我都想回去一趟。我倒是真记不起果树结果的样子,但是有一年
第5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议论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议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什么圈子成什么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人群中来回应酬,不觉已被形形色色的人群改变了本真。
起先,群居是为了互帮互助。我们的老祖宗生活在一起是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久而久之,后代便将这一精神传承了下来。但如果要在人群中不显突兀,就要将自己的个性融于共性之中。若为善也就罢了,若是行恶则天下不安。
宋神宗年间,就有那么一种人群,专门排挤有才之士。留名青史的却恰恰不是那群人,相反,恶名昭彰。“乌台诗案”便算是这“组织”的杰作之一了吧。朝中以王珪为首的文人
第6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淀里水,凭着治鱼解苇维持生活,不靠土地。”
用法
是一句俗谚,用来比喻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比如说起新疆我们会觉得新疆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长睫毛大眼睛的;提到杭州就会想到温文尔雅、腼腆可爱的杭州姑娘,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们会呈现出相似的外貌或性格特征,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7篇:小学生演讲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学生演讲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这样一个地方地处小兴安岭脚下,松嫩平原腹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它麦海飘香,花草盈目,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养育着一代代淳朴的儿女。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让千千万万游子魂牵梦绕,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嫩北农场。
诗人常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美丽的嫩北农场就是我的家。从小就听长辈们说家乡的事,说家乡的山,说家乡的水,说家乡的人。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秀丽绝伦的山水,尤其是老一辈垦荒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使我从小就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今天我想在高声表达我对家乡的满心爱。我爱你——嫩北农场!爱您秀丽的山!爱您奔腾的河!爱您!因为您那秀丽的
第8篇:第二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推荐)
第二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5.民居与饮食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
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I.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
2.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传统民居大聚会
1. 首先要求同学们将事先收集的有关祖国各地民居的图片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收获。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