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30 08:08: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该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D.大数学家苏步青在数学领域独树一帜,同时,他十分钟爱中国古代文学,且造诣颇深,他便是推翻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了两者的大融合。

2.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D.全文侧重说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

3.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

1.A 解析:“必定”一词绝对化,违背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侧重说明的应是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意义。

3.因为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人的左右半脑尽管专司的功能不同,但能相互传递信息,交互作用。(或者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领域“走火入魔”,就会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第2篇: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答案解析: 【小题】

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第3篇: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10篇))由网友 “对方正在输入”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英语学习的要点

1、坚持每天花10―20分钟时间复习和预习

复习要点:(1)重点词汇(四会单词)

(2)重点句子、句型

(3)上课所记笔记

预习要点: (1)读生词、课文

(2)标识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

(1)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2)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随手翻阅字典查找)

(3)大胆发言,敢于提问

3、课后

(1)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错误,把错题用红笔做出明显标记,方便小结、归纳和复习

(2)每单元结束后,整理所学知识点,自撰单元小结(若刚开始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声,建筑工地的噪声,办公室内的设备噪声、人员噪声,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声、邻里噪声……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统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小声源的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置障碍阻隔吱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现代文阅读题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与答案(锦集11篇)由网友 “lauyuk”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文阅读题与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现代文阅读。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现代文阅读题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与答案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试题答案: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原诗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1)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雨滋(4)苔藓侵阶绿,秋飒(5)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6)还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