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件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件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篇: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
第3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
第4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
生:(同位交流)学生汇报。
师:在这一单元中,重点是氧气的有关知识。
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1、空气的组成:
师: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1。
2、空气的污染:
师: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资料。
出示科件:小资料
(1
第5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带来的严重危害。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氮气性质的得出。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事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回顾已知: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那么谁能按体积来描述一下空气的成分呢?
2)引入新课:
空气中含这么多种成分,他们有什么用途
第6篇: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好吗?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看看能不能坚持十秒钟。
好,开始!10、9、8、7、6、5、4、3、2、1停止。老师发现在我喊停止的时候,大家都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那谁能告诉老师,你吸进去的,是什么呢?(学生:空气)
课件展示——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
二、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呢?谁来给大家具体说一说。2.谁能证明教室里真的有空气呢?(学生利用手中的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
3.那我们周围的空气又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我们的实验记录单
(一),通过小组讨论,认真观察,让我们一起研究空气。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空气的特点,并有小组代表上讲台做出实验汇报。
师总结:(1)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松开袋口,放出空气。“老师把袋子里的空气放出
第7篇: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通用19篇)由网友 “不要吃鱼”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
生:(同位交流)学生汇报。
师:在这一单元中,重点是氧气的有关知识。
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1、空气的组成:
师: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1。
2、空气的污染:
师: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第8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务处工作计划、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和谐、落实、突破”的工作总目标,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积极创新、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新课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2015年的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团结协作,努力钻研,创新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教研组。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主发展力
3.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改研究。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化学教学工作,使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拼搏,积极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去。4.发挥学科特色,丰富教学内容
5.校本教研,组织同组教师听课、交流研讨、反思,以达一人讲课全组提高;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会,着重研究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6.做好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资源共享。7.争取“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