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柘城县惠济乡尚寨初级中学 杨德生
一、教材分析
《马说》意在让学生学习经典,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基本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作者的愤懑之情。文章提示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弊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三年一班共有学生60人,人数比较多,男女各半。整体而言,班级明显不够活跃。但分析问题条理全面的大有人在,文言朗读节奏感比较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教学《马说》时,可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大部分学生,上课时一般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纪律性较强,组织课堂较为轻松。
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再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要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自主解决,只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可不过份深入。
此外,因为《马说》创作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教学需要通过补充课外有关的史实资料、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马说》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微妙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利用早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班级几位参加过朗诵比赛的同学。
2、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3、让学生自行安排课外时间背诵全文。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
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2篇:马说教学设计
一、《马说》详案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猜猜这个故事和哪个成语有关,想好的同学请举手回答。(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师: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的观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幻灯片显示课题)2’’
二、积累小知识,丰富大语文
请同学们看看课题,回想一下我们学过“说”这种文体的课文吗?
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说”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或现象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1’’
三、检查预习,字词句抢答。
前面我们已经布置任务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老师出几个问题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4’’ 对于这篇文章在意思的理解上还有没有不懂的。
四、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古人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我们读古文也要有古人的这种精神状态。老师范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一听,并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读好古文。师读
2、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读好古文言文?生答,同学们说出了一些细节,我们来总结一下(教师点拨读古文在读音的准确红字、语速的快慢、节奏、重音、把握文章的情感。仔细体味三句划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小声读读第一个划线的句子,这句话体现了伯乐对千里马老死马厩的同情惋惜之情,2、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3、既有痛彻、又有对无知食马者的嘲讽。PPT显示读文章该注意的细节)
3、生自由读,生配乐读,生全班齐读文章。9’’
五、课文探讨,再读课文
针对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六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PPT上的问题,然后举手回答。(多媒体显示)
1、师提问: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生答,师:这句话是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被发现,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
2、师提问:那假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从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3、师提问: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生答,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因为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才导致了它悲惨的命运,所以根本原因是因为’食马者不知马也”,也可以说是“伯乐不常有”。
4、师:食马者不识马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话,从动作、语言体味食马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为我们刻画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是者的可笑丑态,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食马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说马其实是在说人,三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7、师: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这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8、韩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那么韩愈是不是一匹千里马呢?他又遭受了哪些与千里马相似的命运呢?
(PPT显示韩愈简介,师讲解: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文学上展现了他的才华,可以说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但在仕途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三次考取进士不中,滞留长安十年之久,最终韩愈协助他的伯乐裴度评定了淮西叛乱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之后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任职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可见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
六、拓展延伸,四读课文
1、伯乐虽不常有,但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举出你所知道的伯乐,看哪个组举的例子最多(生举手回答)
(生: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统一了全国。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就是一个伯乐。生:华罗庚获得数学大奖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的小学数学老师,是这位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才。生:奥运冠军刘翔,以前是学跳高的,是他现在的教练发现他跨越方面的天赋,所以收归旗下,精心培养,才有奥运会上那“惊人的一跨”。)
师总结:说得好。姜太公如果没有周文王的赏识,就会老死在渭水河畔,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三分天下,这些人才正因为有了明主的赏识才会一展宏图,铸就辉煌。
师:同学们,伯乐固然重要,但假如伯乐总是不出现作为千里马的你们该怎么办呢?(师采访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出示PPT:假如我是千里马,我会„„
生: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埋没只会是一时,而不是一世。
生:“毛遂自荐”,别人没有发现我,自己要善于推销自己。
师总:同学们都有自己思想的闪光之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仅需要大量的千里马,而且也需要更多知人善任的伯乐。“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人才兴则国兴”清代龚自珍写了一首诗,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PPT显示:《己亥杂诗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生齐读)
师: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大地才会生气勃勃。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日后成为驰骋于生活的千里马!下课
第3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
第4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类:基础性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而、故、虽、秖、骈、食、石、见、安、策、材、其、邪”等文言词汇的意思与用法以及猜读、辨读的文言文自学方法。
B类:核心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寻读、比读等方法反复理解品味文中感叹句、排比句、否定句、反问句的韵味与含义,从言语形式着手掌握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及由此表现的主题与中心;同时学习运用感叹、排比、否定、反问的句式来强化表达,深入抒情的方法,以此训练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与表达力。
C类:附属性目标与延伸性目标。深切体味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而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适用于八下阶段的学生,具体为本人任教班级初二(14)班。此阶段的学生已有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对本文这样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易的文言文就文
第5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学 张英
一、教学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
第6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9年9月第1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张坤娟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目标确定依据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教材分析
《马说》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古诗文单元,《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托物寓意的议论性文章。作者借物喻人,借“
第7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教学重点:
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
第8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一 内容及其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意在让学生了解“说”或状物或叙事,意在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教学文言文积累古代语汇是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本课通假字、多义词和古今异义的词较多,所以搞分类积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积累。本文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作者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文章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在当今生活中仍有现实意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时要击中要害,才能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