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赏析余光中《乡愁》
赏析《乡愁》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品,《乡愁》在文学史上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上一辈人的情怀,更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本文将以为什么?体现了什么?有什么深意?的方式赏析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关键词:
第一:为什么?
“为什么”所问的是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问什么作者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行,所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性的掣肘,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本作品主要部分作于1972年,正是海峡两岸即将转型的一个时期。台湾地区虽然依旧是蒋介石当政,但他在积极的为蒋经国铺路,战争的阴云有所缓和,风气也有所开放。大陆地区,*运动已经进行了六年,最初凶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加上本年内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僵局,虽然看不到*的终点,但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只有社会的允许才能出现在社会上,紧张的社会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诗的最重要因素。
1945年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闽越百姓跟随,所以说当时的台湾有一半是外地人也不为过。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乡土情结,离开故土几十年,乡愁情怀是难免的。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对谁说”这一要素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握好受众这一因素才能获得成功。作品有人接手才能获得成功,几百万人的外来人群为本作品的创造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能更广范围的进行传播讯息。
第二:体现了什么?
就诗歌而言,了解其主体所体现的内容是赏析诗歌所必不可少的。
1: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丰富的想像来来表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思想,诗歌做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还原作者的想像、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性的表达在这里是很突出的。
《乡愁》这首诗所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士子的思乡情怀。首先是思乡的情怀。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
承载自己的乡愁,一枚“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着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喜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一方矮小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四段短短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跃然于纸上,以“邮票”到“坟墓”四个意象将抽象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的诠释了作者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达在此处显得十分突出,作者代表了整整一代人,包括台湾人民、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怀所表达出来,这是本诗的成功之所在。
其次是“士子”的精神。诗文中不仅仅表达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更要表现诗人自身的精神,在本诗中,神人的所表达的就是士子的精神。“士子”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具有古典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宣扬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撑起中华文化的支柱、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士子”精神的人,诗中从内在情感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深厚的民族感使得读者深深沉醉于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与借助意象来表现情感,都在本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留洋的海归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很深的,其思想西化的程度也是很严重的。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
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直到后来才“浪子回头”,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创作了一系列的乡土诗文,重新确立了“士子”的精神。本诗是余光中“回头”的一部代表诗篇,将西方诗文的格式与东方诗文的韵律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余光中海归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赖以支撑国人文化的“士子”精神得以确立。
2:除却内在情感性的表达外,在外在形式上,本诗也十分注重“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本是美术学上的概念,但在此处是指一种可以创造美的形式。
本诗在形式上十分注重审美性体现。余光中是海归派,是受新文化运动所熏陶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文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的诗文一样是现代诗的格式。现代诗本身是受西化影响的诗文格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厚,能更为直接的抒发情感。现代诗同样也是白话诗,诗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对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国人来讲,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本诗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进行了了长短句的变化,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并且按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能很好的表达本诗的中心,又兼具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其次是韵律美的体现。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一般不拘
泥于格式与韵律,对韵脚并没有做很深的要求。但对古典诗歌而言,除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含蓄美之外就当是琅琅上口的韵律美。这里韵律美并不是指建筑法则,而是通过韵律使诗文琅琅上口,增加诗文的可读性。在本诗中形式虽然自由,但在韵律上是一韵到底,极大体现了诗文韵律美。
古今结合使得本诗能向现代诗一样直接的表达情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又能像古典诗一样内涵丰富、琅琅上口,既有着现代诗的自由,又有着古体诗的韵律,在形式上无疑是美的。
第三:对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除却背景和诗歌主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在作品深处体现了什么,就是一篇作品的内涵。
1:体现了对两岸统一的盼望。特殊的历史背景创造出了一代特殊的人群,他们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经历过分别的凄苦。对这一代人而言,重归故土已经成为一种渴望,虽然异地居住几十年,但对故土的思念依旧是无法忘怀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少小离家老大还”这一愿望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安土重迁”对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由两岸联手来完成,只有两岸统一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这首《乡愁》是余光中为这一代人所做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按时间顺序贯串全诗,概括了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
绵绵怀念,层次的渐进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时候有一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相随,张大千、胡适、罗家伦、傅斯年、梅贻琦、林语堂、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人赫然在列。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文化的传承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这些人的赴台为台湾带去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极具传统思想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每每谈及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继承着时,往往首推台湾。作为台湾新秀的余光中同样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传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乡愁》中在韵律、情感的表达上都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将“邮票”、“坟墓”等四个意象转化为思乡的情绪,情感含蓄的表达更体现了古典的意境美。
3:从“出国”到“回国”的转变。余光中在台湾诗坛有着“回头浪子”的雅称,这个称呼的来源在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本诗是余光中重返“东方”的代表作,将东方的乡土文化与西方特色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情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将会出现1+1>2的情况。这个现象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余光中 的的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共性,一群具有西方技术实力的“海归派”,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逐渐由西化转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文化逐渐在这些人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东风压倒西风,这也是如今的社会所欠缺的。
第2篇:余光中 乡愁赏析
余光中 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鉴赏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第3篇: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导语: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第4篇:赏析乡愁 余光中
赏析乡愁 余光中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乡愁余光中赏析,欢迎大家借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
第5篇:余光中《乡愁》赏析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
第6篇:乡愁 余光中 赏析
乡愁 余光中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思乡诗作,为著名的近代作家余光中所写。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赏析,欢迎阅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一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