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在聆听中感悟秋韵作文
在聆听中感悟秋韵作文
一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观摩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课堂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这节课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注意甚至争议,我们就此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老师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讲解得很细腻,对各段落的音乐内容分析得很到位,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对乐曲的内涵了解得很透彻,可总令听课的教师觉得有些不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某些音乐片段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究竟处于乐曲的何部位,共出现几次?学生对此模模糊糊,因为他们欣赏的只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
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
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都能说出琵琶和竹笛两种乐器,而板胡却说成是二胡,弦乐的演奏说成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便简单介绍板胡与弦乐的知识。
片断二:学生分别听赏一遍板胡和琵琶演奏的旋律,感受对比两种不同的音色后,老师出示A段旋律的歌谱,让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熟悉旋律的进行,接着男生听到板胡演奏时便用“噔”哼唱,女生听到琵琶演奏时便用“嗒”哼唱,“噔”的发音较有力,而“嗒”的发音较柔和,通过哼唱,学生既熟悉了A段旋律,又领悟到了两种乐器演奏的不同效果。
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
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
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1.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
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而老师直接以音乐导入,同时结合问题的思考,从曲式结构及音色上入手,既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加强。
因此,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音乐技能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别让肢体语言削弱了对音乐的'聆听。
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方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老师在课中设计的让学生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能体现音乐的刚柔对比,但学生在模仿动作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从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而简单地“噔”与“嗒”的哼唱,既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力度对比,又能让学生熟悉旋律。
3.别用语言替代音乐。
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片断三中,老师详细地描绘了音乐的内容,其实音乐是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如果过多地被文学主题引导,或试图详细解释音乐的内容,那么就会偏离音乐,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因为感受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听”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音乐要素分析,如曲式结构的分析、节奏和旋律的对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音乐,而不是依靠学生平时文学方面的积累,通过语言简单地加以描绘。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第2篇: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
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
——假期培训收获反思
塔山中学 王清
日本教育家佐藤一斋曾说过:“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曾几何时总是自以为自己岁数已大不需要今天学明天学了;曾几何时不求上进的我懒得去学习,真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曾几何时总是自以为自己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去学习他人的经验了;曾几何时总是自以为课堂的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用去理会。但是假期的学习不仅仅让我的思想认识大大提高了,真正认识到不学不行了,课堂不改革自己必然要被别人代替和淘汰而且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改革之法宝,例如:夏丽红主任做的报告《打造自主高效的课堂》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式方法;例如:国际中学的丛老师的《思想品德学科生命花课堂自主学习操作规范》让我茅塞顿开,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话式”导学提纲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国际中学的做法让我知道了问题出在了哪里改进的方法也有了,真是“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少走了很多的弯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邹老师的《切实转变观念——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不仅让我们认识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及课堂不改革是不行的,而且从课堂实际出发有效地说明了思想品德课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本程序;城里学区的姜红老师的《同研活动再创辉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说出了在同研的过程中自己收获和感想;这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而集体的备课、评课更是受益匪浅:集体备课——团结就是力量,集思广益,每一课都汇集着每个成员的智慧;评课——让每一节课更加完善和精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啊,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3篇:念你在秋韵中散文
念你在秋韵中散文
秋天的风是那么无心,有心的人却掉入多情,此后眼中一直有个你。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惊艳了青春的一场电影
————题记
那一年,我和你同坐在一间教室听老师聒噪却很耐听的话语,记得那时你,还没有过焦虑,根本不知道,忧愁怎么写。直到某一次,在课堂上老师念了两篇关于人生的诗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 《未选择的路》,你的心便随未选择的路,悄无声息走入另一片天地,以至于那毕业年,你没有参加我们的典礼。
在校园你多次念到佛罗·列思的《未选择的路》,我以玩笑的方式试问着你,问你你不会像主人公那样选择那条荒草凄凄的路吧,你没有回答,你望着天,我偷偷地看着你,在你的眼眸中我读到了坚定。果然,就在毕业时,你说出了,你的伟大梦想,“我要去京城”。
北漂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大山里的.人简直就像梦一样,况且我们都还
第4篇:感悟秋韵(全文)
“感悟秋韵”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安丽秋
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课内一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奇趣的发现》中“感悟秋韵”和“斑斓秋色”一共有26篇文章供学生选读,它们是:《留住秋天》、《秋天,观察的好季节》、《草原上的秋风》、《秋诗五首》、《秋天的思绪》………这26篇文章有写秋天的美景的,有写关于秋天的古诗的,有发生在秋天感人的事的,还有朗朗上口的秋天的诗歌的…….课文从多个侧面写秋天,所写得景与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读起来会感到十分亲切。
本单元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尊重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是,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要通过本组课文,帮助学生尽快地
第5篇:在聆听中成长初中作文
在聆听中成长初中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聆听中成长初中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讨厌我的邻居。
我的那个邻居,他从未出来过,每次都是他年迈的母亲徘徊在那菜市场和家的两点一线中。大家早已熟悉了她忙碌而憔悴的身影,但她的眼睛总是弥漫着失落感。
那阵噪音,都快刺破了我的耳膜了,每天晚上到凌晨,都不曾停歇,似乎流露出了生命的渴望。
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是打鼓的声音,但打得不怎么样。每次从梦乡中惊醒,心里都会暗自责愤:这邻居神经病吧!
责愤他,讨厌他,咒骂他,终于有一个晚上,实在耐烦不住,便穿衣蹬鞋上去想“收拾收拾”他。
“咚咚咚”。我愤怒地叫道,“快开门,快开门!”
“谁啊?”
第6篇:在聆听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作文
在聆听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作文
有人说: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名师启发了我们。
2013年9月15日,在马所长的带领下,我们修武一行13人,参加了2013之秋浙派名师语文新教学峰会,让我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使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向他们靠近了一点点。在感受到专家们魅力和风格后,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蒋军晶老师的《最后一句诗》这节课我最喜欢,他的风趣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教师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不胜喜欢,整堂课都在蒋老师的掌控之中。
蒋老师的课很真实,不同于一般公开课那么华丽,正如他自己在博客中写到的“坦率、真诚、自由、幽默、富有探索性”的特点。蒋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听他的课很舒服,没有一点修饰的痕
第7篇:聆听感悟
聆听感悟
读《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一书,感觉很亲切很温馨。里面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动人心魄,有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人生感悟。
一、聆听对生活的感悟
韩素静,平凡的名字,平凡的人,平凡的工作,却有着不平凡的生活。因为她懂得感悟生活,她不为生而活,她为活而生,“小事情大道理”在她身上验证。一次与学生偷吃零食让她开心快乐,从中感悟到与学生的关系近,心也近了,感到老师的幸福;与学生在街上的偶遇时一个拥抱让她感动不已,感到老师的价值。
工作是繁忙的,生活是平淡的。怎样从这平淡的生活中演绎出精彩呢?就应该向韩老师一样,去用心的生活,用心的体会。
二、聆听对他人的感悟
正如她所说的: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引领学生不断挑战新的人生高度和走向更辉煌的人生,她也是这样做的
第8篇:念你在秋韵中现代散文
念你在秋韵中现代散文
次年,我考上了省里二本高中,你也考上了,只是在这个开学的秋季,再也不见你阳光般的笑语,你走了,走的那么促,不想让们知道以免阻挡你不让你远行,但我是你最好的同伙啊!十七年的友情就这么不值得你的信赖吗!或许前面多次阻挡,也许你最不想在离去时见到我,所以在一个无人的秋季悄然离去。
——题记
又是一年秋,念你在秋韵中,没有你的日子,我一小我完成了黎明来时最深奥深挚的阴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敢做的事,也许是你还存在我的心里吧,所以我以你的身影去完成以前和你一路不敢做的事,间接说是你的离去,给了我巨大年夜大年夜的勇气,你的离去,拉起了我深春的美丽。
那一年,我和你同坐在一间教室听师长教师聒噪却很耐听的话语,记得那时你,还没有过焦炙,根本不知道,忧闷怎么写。直到某一次,在教室上师长教师念了两篇
第9篇:高中作文:在自然中聆听心声
高中作文:在自然中聆听心声
诗人画家偏爱自然,在微笑的自然中,他们看到了和谐的万象;天文学家偏爱自然,在浩瀚苍穹中,他们发现了天体运动的美妙;生物学家偏爱自然,在神奇的自然中,他们看到了生物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奥秘。我也偏爱自然,因为大自然是一本耐读的书,我愿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养料,于自然中聆听万物心的交响……
相传自然中有这样一种鸟,它每天不停的飞行,越过汹涌的大洋,翻过险峻的高山,寻找它要停驻的荆棘树,找到后它会将身体扎在最尖锐的那一株荆棘上,然后放声高歌。那凄美的歌声让人为之动容,那声音的高亢婉转连夜莺和百灵也不能与之相比,它就是刺鸟,一生的奔劳与追寻只为了最终彩虹般绚烂献身的勇者。纵然它的献身如流星般短暂,却也像流星般夺目耀眼;纵然曲终后等待它的`是死亡的命运,却也要执着地唱出心灵之歌。我崇
第10篇:我在聆听中得到快乐作文
我在聆听中得到快乐作文
我热爱聆听,无论是那沙沙的雨声,还是那叮叮的铃声。聆听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
窗外雷声作了,轰隆隆,好似那鼓手用力敲着鼓。考场上沙沙的写字声又仿佛风拂过树叶的响动。大自然的音乐啊,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我家的那把小提琴,整天流淌出美妙的音乐。或快,或慢,或是紧张激烈,又或是恬静婉转,我的心随着那曼妙的乐声起伏着。我爱聆听我那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它就是我内心的写照。
朋友,我喜欢朋友,喜欢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词。当朋友向我倾诉苦闷的时候,我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为他们分担了一半的忧愁;当朋友向我表达欢欣的'时候,我聆听他们的心语,同时也获得了双倍的喜悦。
长辈的告诫是他们生活的结晶,异常珍贵,代表着长辈的爱与期待。我虚心地听取着长辈对我的劝诫,并努力地去实现。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爱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