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9 08:03: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元岩传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高祖为丞相,加位开府、民部中大夫。及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殒涕,于今思之。岩卒之后,蜀王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于天子。又共妃出猎,以弹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僚佐无能谏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儿岂有是乎!”子弘嗣。仕历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

B.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

C.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

D.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威将军是我国古官职名,武贲给事、中外记室、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等都是。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追尊祖宗,如高祖、世宗等。

D.天子指国王或皇帝,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将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故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岩在北周初为平民,起步就任宣威将军、武贲给事的高官,宇文护见到他后很器重他,就让他担任了中外记室的职务。

B.面对宣帝的责难,元岩说自己不是袒护乌丸轨,只是担心皇帝滥杀会使天下人失望才劝谏的,宣帝发怒,让宦官抽打元岩的脸。

C.元岩与王韶都以耿直出名,人们议论说两人才干都与高熲相等,因此拜任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

D.蜀中的官司案件,凡是元岩所判决的,没有谁不心悦诚服。那些得罪过元岩的人互相说:“平昌公判了我的罪,我又有什么不服气的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

(2)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

答案:

4. B

5. A(“昌国县伯”不是古官职名,而是封的爵号。)

6. D(“得罪过元岩的人”错,“得罪者”的意思是“被判罪的人”。)

7.(1)乐运知道上书面奏一定得死,他不顾及自己的性命的原因,是想取得后世的名声。陛下如果杀了他,就成就了他的名声,落入他的圈套中了。不如安慰一下他,把他打发走,以此来显示陛下的大度。(“所以”、“乃”、“术内”、“劳”、“圣度”各1分。)

(2)每次元岩都不听从命令,径直到蜀王宫中极力进谏,蜀王每次在认错之后,不再做这样的事,他畏惧元岩的'为人,做事时每每遵循法度。益州的各种案子,凡是经元岩审理过的,没有人不心悦诚服。(“奉教”、“排阁”、“谢”、“循”、“裁断”各1分。)

参考译文: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元岩喜欢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他刚正耿直有度量,注意培养自己的名节,年轻时与渤海的高颎、太原的王韶志同道合,交情很好。入后周为官,一做官就做到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他后很器重他,让他担任中外记室。多次升迁至内史中大夫,封为昌国县伯。(周)宣帝继位,施政昏庸残暴,京兆郡丞乐运就抬着棺材到朝堂,陈说宣帝八方面的过失,语言厉害情辞非常恳切。宣帝非常生气,将要杀他。朝中大臣都惊恐畏惧,没有人敢出面救乐运。元岩到朝堂中请求见宣帝,元岩对宣帝说:“乐运知道上书面奏一定得死,他之所以不顾及自己的性命,是想取得后世的名声。陛下如果杀了他,就成就了他的名声,落入他的圈套中了。不如安慰一下他,把他打发走,以此来显示陛下的大度。”乐运因此得以免死。后来宣帝要诛杀乌丸轨,元岩不肯书写诏书。御正颜之仪恳切进谏,宣帝不听,元岩进去接着进谏,他脱下头巾叩头,三次跪拜三次进谏。宣帝说:“你想要与乌丸轨结党吗?”元岩说:“臣不是想与他结党,只是担心滥杀大臣让天下人失望。”宣帝非常生气,让太监打元岩的脸,于是被罢职,回到了家里。

高祖做丞相时,元岩被加位开府,做了民部中大夫。等到高祖登上帝位,元岩担任了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食邑有二千户。元岩为人威严稳重,通晓世事,每当上奏表,议朝政,他都能侃侃而谈,一脸庄重之色,在朝庭上进谏,当面驳斥,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皇帝和三公九卿都尊敬他畏惧他。当时高祖刚刚即位,时常对后周诸侯势力衰弱感到痛心,因此招致灭亡,因为这把各位皇子分封为王,权势等于王室,(想)用这种分封王子的办法建立磐石一样的稳固统治,于是派遣晋王杨广镇守并州,蜀王杨秀镇守益州。当时二位王子年纪都小,于是就广泛地选择忠贞优秀,有极高威望的人作他们的辅佐。当时元岩与王韶都因以耿直而闻名,人们说他们二人才华等于高颎,因此让元岩担任益州的总管长史,王韶担任河北道的行台右仆射。高祖对元岩说:“您是作宰相的大材,现在受点委屈辅佐我的儿子,这就如同曹参辅助齐王一样。”等到元岩到任,法令明白严肃,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蜀王本性喜好奢侈,曾经想用蛮人作太监,又想将活着的死刑犯剖腹,取出死囚的苦胆作药。每次元岩都不听从命令,径直到蜀王宫中极力进谏,蜀王每次在认错之后,不再作这样的事,他畏惧元岩的为人,做事时每每遵循法度。益州的各种案子,凡是经元岩审理过的,没有人不高兴心服。那些被判罪的人,互相说:“平昌公治我们的罪,我们还有什么怨恨的呢。”高祖很欣赏他,赏赐很优厚。开皇十三年,死在官任上,皇上悼念惋惜了好长时间。益州百姓,没有不落泪的,到现在还在思念他。元岩死后,蜀王就能随便做他想做的事了,渐渐地到了违背法令的地步。和妃子一起出外打猎,以弹射人,捕了许多山里的蛮人,用他们充当宦官。手下的辅佐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等到杨秀获罪,皇上说:“元岩如果还在,我儿子怎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元岩有儿子弘嗣。任给事郎、司朝谒者、以及北平通守。

第2篇:隋书·赵煚传阅读附翻译答案

隋书·赵煚传阅读附翻译答案

赵煚①,字贤通,天水西人也。父仲懿,尚书左丞。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泗交集。惠达为之陨涕,叹息者久之。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寻从破洛阳,及太祖班师,煚请留抚纳亡叛,太祖从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蛮酋向天王聚众作乱,以兵攻信陵、秭归。煚勒所部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破之,二郡获全。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观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迁荆州总管长史。

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俄迁大宗伯。及践阼,煚进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上闻而嘉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上幸洛阳,煚来朝,上劳之曰:“冀州大藩,民用殷实,卿之为政,深副朕怀。”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选自《隋书·赵煚传》,有删改)

【注】①煚:音jiǒng。 ②恧(音nǜ),惭愧。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霖雨数旬属:连续

B、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 协:和睦

C、以忤旨,出为陕州刺史 忤:违逆 D、卿之为政,深副朕怀 副:符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乘虚掩袭所居 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遂逾狱而走 人非生而知之者

C.置之于肆,百姓便之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上闻而嘉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B.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C.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D.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煚很有孝心,父亲去世后,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有人偷砍他父亲墓地中的树,他对着墓地大声恸哭,并抓住偷树的人送交官府。

B.赵煚作战有勇有谋,在平定蛮酋郑南乡叛乱时,巧用计谋,让别人抓获了郑南乡的父母妻子,化解了安蜀城的危机。

C.赵煚做人厚道,不计私怨,斛斯徵犯罪后越狱逃跑被追捕时,赵煚为他开脱,想借此化解自己和斛斯徵的嫌隙。

D.赵煚为政威德并施,深得百姓的爱戴,他患病时,百姓奔走相告,纷纷为他祈祷,祝他早日康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从破洛阳,及太祖班师,煚请留抚纳亡叛,太祖从之。(5分)

(2)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5分)

答案:

9、A 属:恰好遇到

B B项“而”都是承接连词。 A项第一个“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第二个“所”和“为”搭配 ,表被动。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D项第一个“焉”为代词;第二个“焉”为兼词,于之。

11.D

12.C赵煚为斛斯徵说情,并不是想借此化解和斛斯徵的嫌隙。

13、(1)不久跟随周太祖攻破洛阳,等到周太祖班师回朝,赵煚请求留下安抚接纳投降的人,周太祖同意了他的请求。(共5分,“破”“及”“班师”“抚纳”“亡叛”各1分,意思对即可)

(2)斛斯徵自认为负罪深重,害怕被判死罪而逃走,他如果不是向北逃向匈奴,就是向南投奔吴越。(共5分,“以”“遁逃”“若”“北窜”“南投”各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赵煚(531—599),字贤通,是天水西人。父亲叫仲懿,做过尚书左丞。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十分孝顺。十四岁那年,有人偷砍他父亲墓地中的树,赵煚对着墓地号叫恸哭,于是抓住偷树的人把他送交官府。赵煚见到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己述说孤苦,涕泗交流。周惠达为之伤感流泪,叹息了很长时间。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有器量,略微涉猎书史。周太祖引荐他担任相府参军事。不久跟随周太祖攻破洛阳,等到周太祖班师回朝,赵煚请求留下安抚接纳投降的人,周太祖同意了他的请求。

闵帝继位,调任陕州刺史。蛮酋向天王聚众作乱,发兵攻打信陵、秭归。赵煚带领部下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并攻破他的军队,二郡得以保全。当时北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安蜀城以防御陈国侵袭,恰好遇上数十天下大雨,城墙塌陷长达一百多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想要袭击安蜀。大家都认为赵煚应该增修城墙,赵煚说:“不这样,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派人游说引诱江外生蛮向武阳,让他乘虚攻打郑南乡所居之地,抓获郑南乡的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便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作乱,赵煚带领士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因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升任荆州总管长史。

赵煚与宗伯斛斯徵一向不和睦,斛斯徵后来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进监狱,自知罪重,于是越狱逃跑。武帝大怒,非常紧急地悬赏捉拿他。赵煚呈上密奏说:“斛斯徵自认为负罪深重,害怕被判死罪而逃走,他如果不是向北逃向匈奴,就是向南投奔吴越。斛斯徵虽然愚陋,但久居朝廷高位,如果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斛斯徵因此被免罪,赵煚最终也没有对其他人说过这件事。

高祖为丞相时,赵煚被加封上开府,又被任命为天官都司会。不久升迁为大宗伯。等到高祖登基的时候,赵煚升任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朝廷因为赵煚熟悉旧事,征召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任职没多久,因为违逆皇帝旨意,被贬出京担任陕州刺史,不久转任冀州刺史,在当地很有威势和德政。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奔走相告,争着为他祈祷,他得民心就像这种情况。冀州收成不好,市井多有欺骗的行为,赵煚命人制作了铜斗铁尺,把它放在市井上,百姓因此得到方便。皇上听说之后很赞赏这种做法,颁告天下,把它作为固定的标准。有人曾经偷盗赵煚田里的艾蒿,被小吏抓住。赵煚说:“这是因为刺史我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他有什么罪呢?”宽慰晓谕之后,送他回家,还让人装上一车艾蒿送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道德来感化百姓,都是这种情况。皇上来到洛阳,赵煚前来朝拜,皇上慰劳他说:“冀州是大藩镇,物资丰厚充实,你在这里管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赵煚在开皇十九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第3篇:隋书元胄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元胄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

原文 :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隋书·韩擒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韩擒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隋书 循吏》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隋书 循吏》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锦集12篇)由网友 “被水浮起的假发”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