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莫言演讲稿有感
读莫言演讲稿有感
莫言讲述母亲的话朴实无华,但却催人泪下。
莫言演讲的主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莫言描写母亲的话。母亲是位朴实的人,当她被人打多年后,被打的人成为了走路蹒跚的老人当“我”冲动地想去打这位仇人,被母亲制止了;当“我”卖菜时多收一位老人一毛钱让母亲受到了训斥,原以为母亲要大发雷霆但是我想错了母亲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话;当难得吃到的饺子母亲分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乞丐老人;当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乐趣,只为家人放心。
这四件细小的事,让我感到裹小脚、没文化的母亲升华成为了一名哲学家,这些字里行间之间充满了“我”母亲的善良、朴实。
我妈妈好比莫言的母亲一样温柔可亲、善解人意。当我打开车门不小心撞伤了骑车人,弄得他手上鲜血直流,妈妈连连道歉,她这种低声下气的语气让我心里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眼睛会湿润眼泪马上就要夺眶而出了;当妈妈卖票时,有些不礼貌的顾客对妈妈肆无忌惮地说脏话,妈妈不会还嘴,只会忍气吞声的说一句对不起,因为她知道顾客是上帝;当天桥旁坐满了乞丐老人,妈妈会投出同情的目光,然后从包里取出钱一一给那些乞丐老人。
莫言的母亲温柔大方、善解人意,是母亲中的楷模。我的母亲也是这般让人感觉温暖。
第2篇:读莫言有感
读莫言有感
葛丽娜
说实话,在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还真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莫言的书。
只是觉得他的笔名起得真好,身为作家,起名莫言,有一种哲理味。
只知道《红高粱》是他的小说改编的,另外有印象的是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丰乳肥臀》很流行,但是因为这个书名所以也没有阅读的欲望。
当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天,按捺不住,中午午休和小林一起,直奔中山路的《新华书店》,心理也预料应该脱销了,但还是想去看看盛况。
运气还不是一般的好,买到了莫言的最后一本书,静静的躺在一排中国文学著作里,书名叫《与大师约会》。虽然不是《蛙》,是个短片小说集,但也如获至宝,而且这个书名也很贴近我此刻的心情。
挑选看了一个获奖短篇小说《月光斩》,里面的故事很怪异,情节很神奇,结构很独特,文字很精练。真正感受到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是觉得小说很怪异,又很深刻,可以很多维度的去解读,但是又说不出该去如果理解,感觉就像看见一副梵高的画,知道这个画画得很好,也表现
了很深刻的意义,但是又说不出所有然。不同的经历的人,不同阅历的人估计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这个就是大师的功力吧。后来看了几篇《月光斩》的书评,觉得书评也写的真好,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买不到他的书,单位的小菜把她的存书《檀香刑》拿来给我看。《檀香刑》里莫言的自序就把我镇住了,感觉好有气势和自信,真不是一般的好。小说分凤头、猪肚和豹尾,就像看一出一出的戏一样,把赵甲,孙丙,钱丁,孙眉娘等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说实话,看前面几章的时候,觉得莫言的文字还真是很俗,而且很啰嗦,但是看到后来越来越感受他文字的炉火纯青。我就觉得奇怪,同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脑子里能有那么丰富的语言素材,为什么他的描述的人的情感能这么的真实,能让读者体验到那么复杂的感受。看完后好几天,那个猫腔调还是隐约在耳边回荡。
这几天,看完了《蛙》,说实话,对这本书的期待超过任何一本书。一个原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是共和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而《蛙》就是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据介绍主人公是一个接生过10000个孩子同时也是断送过几千个胎儿的妇科医生。我不知道莫言会以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对待计划生育,从政党鼓励多生多育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深刻的批判,是对制度的控诉,还是客观的描述,到底他要表达什么?让我很好奇。我觉得这个
题材在中国目前还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前提下,特别他作为军旅作家,其实是很难写的,如果批判估计也不行,弄不好要封杀;如果歌功颂德,那估计在国际社会的所谓人权制度下应该也得不了奖。所以真的很期待,真的很期待........终于看完了《蛙》,最深的感受就是书中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觉得人其实真的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浪花而已,但是人的一生又很漫长,经历30年河东30年河西。《蛙》的时间线拉的很长,从3年自然灾害,到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到现在的“二奶”“三奶”超生,都是活脱脱的社会现象,都是真实的存在。觉得《蛙》没有想象中的是恢宏大气的巨著,但是很平实,真实的让人觉得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觉得这些人物虽然都有很好笑好玩的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名字,但是却是存在在身边的有血有肉,平常朴实的人物。
最近白天上班用电脑,晚上灯下看小说,眼睛有点累了,让她休息一阵子。
第3篇:读莫言演讲稿有感2篇
读莫言演讲稿有感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莫言演讲稿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莫言演讲稿有感1
莫言讲述母亲的话朴实无华,但却催人泪下。
莫言演讲的主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莫言描写母亲的话。母亲是位朴实的人,当她被人打多年后,被打的人成为了走路蹒跚的老人当“我”冲动地想去打这位仇人,被母亲制止了;当“我”卖菜时多收一位老人一毛钱让母亲受到了训斥,原以为母亲要大发雷霆但是我想错了母亲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话;当难得吃到的饺子母亲分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乞丐老人;当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乐趣,只为家人放心。
这四件细小的事,让我感到裹小脚、没文化的母亲升华成为了一名哲学家,这些字里行间之间充满了“我”母亲的善
第4篇: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摘要: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复杂矛盾的姑姑形象,高密地区那些可怜的孕妇种种遭遇,蛙?娲?
娃?三者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作者的诉说中,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计划生育,娃与蛙
在读莫言作品《蛙》之前,一直对小说的书名莫名其妙。蛙?一部这么有名的长篇小说,就专门写蛙?这是童话故事?还是科学报告?几只青蛙能理出多大道理来?但也因此,让我对小说内容充满了好奇。蛙?娲!娃!借用书中小蝌蚪妻子小狮子的话:“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
我认为,小说《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有
第5篇:读莫言《粮食》有感
读莫言《粮食》有感
【读莫言《粮食》有感篇一】
伊回到家,找来一只瓦盆,盆里倒了几瓢清水,又找来一根筷子,低下头,弯下腰,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用力拨了几拨,一群豌豆粒儿伴随着伊的胃液,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孩子们和婆婆围着瓦盆抢食。我不太读莫言的小说,不是因为他讲的故事“泥土味”重,而是因为所写的情节里有太多的苦难与贫穷,如《红高粱》读来压抑、沉闷、难受。
伊就这样跪在盛了清水的瓦盆前,双手按着地,高耸着尖尖的胛骨,大张着嘴巴,哗啦啦,哗啦啦,吐出了豌豆、玉米、谷子、高粱……用这种方法,伊使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婆婆获得了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婆婆得享高寿,孩子发育良好。
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故事对我的启示是:母亲是伟大的,粮食是珍贵
第6篇:读莫言《娃》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刚刚听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的买来一本,心想着一睹为快,可还没读完,心就无法平静下来了...小说以新中国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成功塑造了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复杂现象,剖析了以“我”为知识代表的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
第7篇: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莫言说,《蛙》是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那代人的。我没赶上它的顶峰,但我经历过它的余波。计划生育,这个词让我感慨颇多。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民,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我无法用我简陋的知识去回答。但我知道,它对于国家,从60、70年代走到今天的国家来讲是好的。中国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人口太多,后果是什么样?我不敢想。
可是,要实行这一政策,只靠强硬,行吗?如果真的行,王仁美就不会死,陈眉也不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万心更不会后半生生活在蛙的恐惧中。这个政策从实施到现在已有几十年时间了。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国人的情感中依然根深蒂固。古老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怎能靠强硬解决。
一切都由人的思想来决定。万心能如此坚决的执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高密乡的百姓能誓死传承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切
第8篇:读莫言作品有感
读莫言作品有感
我不知道其他人对于这本书到底是做出如何的评价,但是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我其实不太喜欢豆瓣中的小说简介,因为看完这个就很容易将人导向于某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我很讨厌这样的感觉。诚然,在文中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关于母亲的描写,书名是生殖繁衍的象征也是母亲的伟大。
我在小说中看到了满满的沧桑感。或许这部作品太长了,但是收尾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在那个节点,就应该这样子的收尾。但是最后关于上官金童的.与汪银枝的描写,则显得太过随意了。
其实看到莫言所描写的这些文字,让我更容易想到余华。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无论从时代背景的描写还是语言文字上的应用。我想,或许这部作品只是母亲与孩子们的一部记载吧,而正是因为记载了近百年的历史,因此到底里面蕴含着什么,或许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上官